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80页
    “到底是城里,”她想:“什么样的奇人都有。”
    *
    *
    二霞吃了一天的包子,一夜过后起早出门,手里端着个小搪瓷盆,决定换个样儿,改吃油条和豆浆。但在此之前,她先预备出几个铜子儿,报童刚一上街,就被她捉住买了份长舌日报。
    把报纸折好收了,她去那小摊子上买油条和豆浆,一边等着摊主往她的小搪瓷盆里舀冰豆浆,一边就听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旁,一人拿着长舌日报,眼睛盯着报上文字,口中叫道:“告了,告了!”同伴询问“什么告了”,那人递了报纸给人看:“傅燕云把葛秀夫告了。说葛秀夫——上面怎么写的来着?诽谤,对,诽谤。”
    同伴说道:“我早就没信过,这报纸上面写的玩意儿,看着就是图一乐,哪有真的?”
    那人收回报纸,拿起油条咬了一口:“我也是图一乐,看热闹呗。”
    同伴又道:“长舌日报,听这名儿就不正经,上面能有真东西?”
    “真东西是没有,但是好看啊!为了这份报纸,我连着起好几个大早了。”
    二霞听到这里,端了豆浆油条,匆匆走回家中。坐下来打开报纸,她低头读去,只见今日果然又有了新内容,正如摊子上的那位食客所说,就是傅燕云把长舌日报社以及葛秀夫全告了,要为了自己和自己弟弟的名誉、和他们打官司。
    第五日,长舌日报的头版新闻没再提此事。
    第六日也没提。
    到了第七天,重磅新闻又出来了,合着这里头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一直没出场,这关键人物就是此刻仍然下榻于太平洋饭店的京城名旦琉璃彩。
    这琉璃彩年方二十,生得袅袅婷婷,虽是男儿身,但面若好女,扮相相当不错,只是唱功略次,但也不是他不下苦功,是先天的条件有限,就是那个水平的嗓子。京城有几个老斗,很肯捧他,他便活动了心思,接受了天津一家戏园子的邀请,打算趁势到这边来打出字号。而为了绷住自己这名旦的身份,他不惜花钱,住进了豪华的太平洋饭店。
    天津卫的事,他不大懂,单只是等着登台——戏园子经理有点说话不算话,见他到天津了,又想在钱上克扣他,他不能受这个欺负,宁愿有戏不唱,等班主和经理把戏份钱谈明白了再说。反正他在饭店里也不是干闲着,本地也有几位爱他的戏迷,都是阔大爷,逐日的登门来陪他玩笑。
    结果等着等着,他把自己等上了报纸。
    长舌日报是这么说的:葛社长那一日所谓的“携F君之弟开房间”,其实另有内情,内情是葛社长开房间为的是琉璃彩,而琉璃彩见葛社长久候不至,便招揽去了F君之弟——此弟这回也不是风华绝代了,记者换了个写法,改称他为“高大伟岸之青年”,结果高大伟岸之青年进房不久,葛社长也来了,双方便是争风吃醋,发生了冲突。F君见弟弟鬼鬼祟祟的进入太平洋饭店,心中生疑,追踪而来,误以为是葛社长带着他弟弟嫖戏子,这才污言秽语的当众大骂不休。
    至于珠胎暗结一事,并非妄言、也有来由。那琉璃彩虽然自称男子,其实身体不男不女,只因以着女子身份登台唱戏,更为不易,所以才以男子自居。至于他是否真怀了某人的骨肉,记者没有确凿的证据,不敢妄言,也不知道葛社长与那骨肉是否有关。
    先前有关傅家兄弟的报道,因为过于荒诞,所以人人心里都有了个印象,已经当它是长舌日报添油加醋的扯淡——别家报纸或许不扯淡,但是淡而无味,又没兴趣看。直到如今新闻里有了琉璃彩,众读者才精神一振,感觉这回的故事不但越发的出了彩,而且也合乎逻辑,十分可信。那什么“F君”“F君之弟”,听着陌生,读着拗口,谁也不知道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哪像琉璃彩?叫着脆生,听着痛快,而且戏园子门口也正挂着他的广告。姓葛的为了捧戏子和人起了冲突,也不算什么异事,这事年年都有。他那一路假充斯文的混混,如果不抢女人、争戏子的话,闲着干什么呢?
    太平洋饭店的门口立刻涌来了各家的记者,全想采访采访琉璃彩。琉璃彩人在房中坐,一场戏都未唱,一个铜板都没赚到,糊里糊涂的先成了阴阳人,还珠胎暗结——倒是真火了,全天津卫的大街小巷都知道他琉璃彩了!
    琉璃彩想要出名,但绝没想出这样的名,这不是招人爱的名声,这时招人笑的名声,他等于是莫名其妙的就出了大丑。这让他还有什么脸登台?
    他气,他哭,他要发动自己的力量反击,他要召开记者发布会。但班主出去打听了一圈,回来劝琉璃彩还是算了吧,因为听闻那姓葛的来者不善,办报只是他的副业。
    琉璃彩不敢得罪地头蛇,只好作罢,但是也没有立即返京,因为又有不少嗜好特殊的阔佬,听闻他是个阴阳人,便要前来对他赏鉴一番。琉璃彩起初还辩解,后来几乎说破了嘴,又不能见了人先脱裤子。
    从这一日起,长舌日报这篇连载新闻就进入了新的篇章,人们全盯着琉璃彩下一步的行动,火速的将什么“F君”抛去了脑后。傅燕云打官司状告葛秀夫一事,也没了下文。
    第九十七章 :借宿最后一晚
    从投出第一枚烟幕弹那日算起,已经过了八天。
    转机是从第七天开始的,第七天琉璃彩在新闻中登了场。一切都在按照葛秀夫的计划进行,但他当时并未立刻得意,他是等到了第八天晚上,确定舆论之风确实是已经转了向,才彻底长出了这一口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