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二二章 机车
    与经营多年的东北太平洋大区相比,不论滨海边疆、还是乌拉尔大区,还没有建起一张无死角覆盖的无线网络。
    单纯借助通讯节点,“替身”的活动范围,相对受限,并不支持方然随便行动。
    不论深邃的贝加尔湖,还是蜿蜒的勒拿河,中央大平原的一望无尽,还是乌拉尔山脉的绵延起伏,这些,都只能在屏幕上得见,但时间紧迫,阿达民本来也无暇旅行,而更关注新近并入gpl的大区之开发进度。
    辽阔的西伯利亚大地,气候严酷,人烟稀少,在旧时代是一片几乎被遗忘的土地。
    很多地方的人口密度低于100/km2,寒冷而荒凉,几乎是西伯利亚的名片,但在这天翻地覆的新时代,一切都随之而变。
    机械轰鸣,车轮滚滚,大规模的现代化开发,肇始于不久之前的西历1490年代。
    油锯吱吱作响,伐倒巨树,钻井隆隆运转,探出石油,载重卡车与工程机械来往奔忙,建立起连片的巨大建筑,水坝截断河流,风力发电机组遍布山谷,高原台地河畔的电站,水汽蒸腾,将核力转化的电能,通过特高压线路输送到远方。
    钢铁,火焰,电流,芯片,科技的巨力,在一栋栋厂房、一座座高塔中鼓荡激流,炮车,导弹,歼击机,乃至热核弹头,规模空前庞大的军工体系被建立起来。
    相形之下,遍布旧时代之世界的,那些为人类生活、消遣而存在的传统产业,则几近消亡。
    从光芒璀璨的水晶灯,到油光锃亮的小汽车,从纯棉运动袜,到香气四溢的菲力牛排,一切人类生活所需的产品,都在迅速消失。
    定居点里的人,并不需要这些花里胡哨,这是管理员的判断。
    即便他们真的想要,管理员也只会摇一摇头,声音淡漠的替他们发声,为他们代言:
    “不,你不想。”
    民众,从社会的主体,蜕变为一群世界边缘的可有可无,至多只作为“牲畜”而存在,完成人才的代际更替,身为管理员,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同样的最高效之道路,民众的需求,自然便无须在意,更无须加以满足。
    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大区的全部产业体系,apos,完全为阿达民的利益而运作。
    在盖亚大战的今天,利益,自然便是为战争而不惜一切。
    从白令海峡到乌拉尔山,广阔无垠的大地上,为阿达民的战争而竭尽全力,这一幕正在发生,正在进行。
    滨海边疆与乌拉尔大区遗留的产业体系,被“全产机”迅速整合,圆脑袋履带式炮车与无人隐形歼击机源源不断驶出厂房,抽油机昼夜运转,光伏机组遍布戈壁,巨型钢铁联合体的高炉,烈焰冲天,地下深处的快中子反应堆,泛起妖异的光芒。
    大地上的一切,仿佛都具有了生命,融为一体,脉搏震动。
    驱使“替身”风尘仆仆,身在西伯利亚高原的地下世界,方然沉默的注视着这一切。
    自己,曾搭乘运载上万吨煤炭的重载列车,穿过西伯利亚高原的漫长隧道,曾跟随前进的“紅军”装甲部队,经过广袤的中央大平原,曾站在乌兰巴托遗迹城头,眺望无边无际的辐射废土,曾跨越幽蓝色的北方航线,踏上布尔什维克岛的坚冰。
    世界,何其广阔,疾驰的时间列车,竟然是如此巨大而不可想象。
    在无边无际的大自然面前,人类,何其渺小,人类驱使的庞大战争机器,也只好似盖亚表面的微末尘埃。
    却不曾想,看似渺小的存在,却终将决定这蔚蓝星球,乃至栖居其上之一切的未来。
    胜利,唯有胜利,此外别无所求;
    就让这场盖亚大战,来的更猛烈一些吧。
    ……
    西历1502年的元旦,西伯利亚,阿达民驱使“替身”,在乌拉尔山麓度过了这一天。
    下塔吉尔,地图上藉藉无名的小城,如今显得十分破败,在落满尘土的狼藉街道上行走,方然有时稍作停留,试图在这里,寻找些许理联的痕迹。
    这里,现在已变为彻底的废墟,却并非一直如此,而是几个月前大战所致。
    位于乌拉尔山脉东麓,开阔地带一隅,下塔吉尔是作为一座战时工业城而建设起来,周边若干工业基地,提供煤炭、钢铁与工业制成品,铁路连接彼此,汇集起强大的现代工业力量,继而诞生出著名的“乌拉尔机车车辆制造厂”。
    第二次盖亚大战期间,理联的钢铁洪流,差不多有一半都在这里打造出来。
    战后,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时代,下塔吉尔的名气,并不及鄂木斯克,由哈尔科夫工厂东迁、与捷尔任斯基工厂合并而成的乌拉尔机车车辆制造厂,却长期担当世界第一大履带式炮车生产基地。
    巅峰时期,伴随理联陆军的扩充,下塔吉尔的炮车年产量曾高达1,200。
    履带式炮车,重达数十吨的主战兵器,制造成本、工时不容小觑,一般认为炮车与小轿车的制造能力换算接近1:100,年产1,200辆显然是极高的成绩。
    不过,在it大潮席卷盖亚的时代,产业体系的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很快让人类世界的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体系的规模与产能,也再度爆发到一个令前人难以想象的新高度。
    据相关资料,asa提交的“下塔吉尔历史简述”,在西历1489年8月、全面核战前夕,乌拉尔机车车辆制造厂的炮车年产量,已接近10,000。
    核战爆发后,不出所料,作为特大型军工基地的下塔吉尔,被核弹严重破坏。
    其后接手的乌拉尔大区之管理员,大概是出于其地理位置偏西、靠近大区边境线的考虑,并未将下塔吉尔作为一等军工节点来经营,但即便如此,估计这座历经劫难的重镇,在1500年的炮车年产能也接近24,000。
    没一个月,制造出两千辆履带式炮车,这是何等惊人的工业规模。
    然而时光荏苒,世易时移,今天,下塔吉尔绵延数十公里的庞大工业基地,已被一场大战彻底变为了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