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725章 论谈和
    汪春云虽然站了起来,但还是保持了一副冲击过大而显得精神恍惚的模样,朱由检虽然看在了心里,却并没往心里去。

    他和这个时代的人在价值观念上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自然也就无法理解这些人对于皇权的敬畏和对于天子所居住的紫禁城的崇拜。

    即便南京的紫禁城已经废弃了近200年,但也一样还是皇权的象征。这样的地方被崇祯拿出来抵押给商人,只为了借上一笔分期10年给付的款项,这说出来就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这个借款合同要是传播出去,朝野上下的非议估计能把中央银行给埋了,汪春云正是想到这个后果才如此的惊恐不安。

    但是对于崇祯来说,大明才是这一切的根本,如果大明都不存在了,别说南京的那处紫禁城,就是这北京城的一切都不会是姓朱的。

    他这十余年来极力支持中央银行扩张,令的这家银行的年利润超过了从前两淮盐业一年收益的一倍以上,不正是为了在这重要关口拿钱出来填补财政缺口的么。

    事实上,随着大明改革的推进,这个社会的权力基础正从土地占有发展为对于社会资源的占有上。过去的正统天命和所谓的皇室威严,正一步步的退让给掌握着大量社会资源的新兴工厂主和贸易商人手中。

    在这个时候,皇室财产和国家财产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清晰。在过去文官就不满于皇帝动用户部资金修缮皇居,还整天想方设法让皇帝用内库补贴国家用度。

    那么到了今日,文官们已经意识到,既然他们阻扰不了朝廷改革的推进,那么改革之后变得逐步健康起来的国家财政,就应该同宫内进行切割,以防止皇帝今后拿着户部的资金满足于私人的享受。

    就目前来看,虽然皇帝还在用内库的钱补贴着国家用度,但正呈现着逐年减少的趋势。还有人则认为,如果能够把海关收回国有,国家财政缺口就可立即补上,甚至都不需要内库继续补贴了。

    因此一些激进派官员开始主张,内外应当有别,公私应当分明,皇室用度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无限制,因此应当仿效当年张居正制定的宗藩奉养制度,由国家每年拨付固定的费用给予皇室,收回海关于国家,内务府名下的各投资实业也要进行重新甄别,将某些产业收到户部名下。

    应该来说,站在这些官员的立场上,这些建议也不算是错误。即便崇祯上台这些年来筹集了大批资金补贴国用,也不能改变其兄长和祖父大肆动用户部资金消耗在自己和子女身上的事实。

    如果不是前几任大明皇帝的肆意挥霍,天启、崇祯登基时国库也不至于如此空虚。因此,这些官员想要趁着改革继续推行的时机,把皇室用度固定下来,从而尽可能的制造皇帝动用户部资金的障碍,也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这些官员的主张自然遭到了内务府上下的反对,除了海关这一块之外,内务府投资的各种事业,完全同外廷没有任何关系。这些外廷的文官不仅想拿走海关的管理权,还想拿走他们辛苦创造出来的财富,这不是踩鼻子上脸么。

    就算是崇祯自己,对于这些官员的上书也是极为不快的,虽然他知道这是国家财政走向制度的必然化,但是在眼下的大明,失去了对于财政权力的自由支配,也就等于是放弃了手中的权力,而那些文官又未必能够解决大明当下的麻烦,这自然是不能被他接受的。

    当然这件事他也不能轻易的去对待,毕竟他可是拿着这样的借口清理了宗藩和勋贵的年俸,如果到了自己身上就改了规则,势必造成守旧派的反扑。

    在这样的局势下,朱由检就有必要未雨绸缪,把某些东西先划分出去了。比如北京和南京的紫禁城,这两座宫殿和其中服务的太监、宫女,他觉得就应该归国家所有,而不能算在未来的皇室用度之内。这种依仗着整个国家财力修建起来的宫殿,后期的维护费用可不是固定的皇室用度能够负担得起的。

    所以即便汪春云在怎么难以接受,他也是要把南京的紫禁城抵押出去的,然后再让朝廷慢慢赎回来就是了,这样也就能够打破紫禁城为皇帝私有财产的概念了。

    示意汪春云喝口茶平复了下情绪之后,朱由检才说到了今日要交代的第三件事,“正旦之前,沈阳那边派出了一个使者团,送来了黄台吉的亲笔信,信里的语气呢倒是颇为谦恭,表示满清愿意向我大明臣服,尊我大明为宗主之国,其愿自去汗位,受我大明册封,如朝鲜王例。

    自此满清将为我大明一属国,爱新觉罗氏将为我大明永镇辽东,两国从此永罢刀兵,共享太平之世。

    朕交代你的第三件事,便是想要让你代表朝廷去同这位满清的使者谈判。”

    受了刚刚这么大冲击之后,面对皇帝这样出人意料的委任,汪春云反倒没有这么惊讶了,他只是有些恍惚的说道:“可是臣不过是一个商人,并不了解如何谈判言和啊?

    而且臣也不是朝廷的正式官员,如何能够代表朝廷去同满清的使者谈判呢?”

    朱由检对此倒是不以为意的说道:“身份的事情到好解决,重点在于这场谈判的目的必须不能偏离朕的掌握,如果让朝中的官员去谈判,倒是很有可能让黄台吉达成这场谈和想要达成的目的。

    辽东沦陷毕竟已经快二十年了,除了少部分辽东官吏百姓之外,其他人对于收复辽东其实并不是那么坚持的,朝中大多数官吏其实最希望的就是保持现状。

    只要满人越不过北方防线,能够让他们过着目前的安稳日子就好。他们现在最为担忧的是,现在极力主张收复辽东,但若是再来一次萨尔浒之败,那就等于这十年多白干了。他们就要回到从前那种整日提心吊胆,不知满人何时会破关而入的生活当中去了。

    因此,哪怕朕再怎么强调嘱咐,恐怕还是会有人借助这个机会同满人达成事实上的和约,从而让朝廷对于满清的政策面临失败的风险。

    朕就是看在你不是官员的身份上,受这些官员们的影响较小,才想着让你负责此事的。而且之后对待满清的政策,也会由你们这些商人来主导,现在让你和满人开始接触,也不算什么问题。”

    崇祯既然已经把话说的如此直白,汪春云虽然知道这不是一个什么好差事,也只能接受着说道:“臣自当遵照陛下的意思去谈,不知陛下对于这场谈判的心意是?”

    朱由检沉吟了许久方才说道:“和平,是大明和满人现在都需要的一个东西。只不过大家对于这场和平的目的并不一致,大明现在需要和平,是因为要首先应对国内的各项危机,而收复辽东的时机也不够成熟,所以我们需要和满人保持一段时间的和平,你也可以将之看成为战争中间的停歇期。

    至于满人那边对于这场和平的想法么,我看他们除了想要休养生息以待我大明内部出现问题之外;另外一个想法大约就是,借助这场谈判签订正式的条约,以明确大明和满清之间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从而获得政治上的承认。

    在过去,满人自负武功强盛,所以对于我大明是否承认其是独立国家并不在意。但是到了今日,满人的武功已经无法震慑住周边势力,那么他们自然就会谋求大明对于满清在政治上的承认,从而摆脱自己是大明治下的一处叛乱政权的地位。

    如果是过去的话,满人的这点小心思基本对我大明无用。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个不服王化的胡人政权,中原王朝出兵讨伐是再为正确不过的。

    但是今日之天下,已非过去之天下,我国正在以条约重新整合海外各国同我中国之政治关系。一旦在条约上正式落人口实,今后想要再对满人用兵,在政治上就会失分,从而也会给予满人反抗我朝出兵平乱的正义性。

    所以这场谈判的结果,大明和满清都是需要的。但是达成条约的协议,不应该成为我朝日后出兵沈阳的障碍。朕这么说,你是否明白?”

    在皇帝的注视下,汪春云的脑子倒是转的飞快,他很快就试探着说道:“陛下的意思是,条约内容中不要出现诸如两国、大明和大清并列的词句么?”

    朱由检点了点头说道:“不错,任何有可能被视为两国谈判的内容,都不应当在条约内出现。朕希望这只是中央朝廷和地方割据势力的一份停战协议,而不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和平条约。

    眼下我朝占据着优势,所以提出一些苛刻的条件也是理所应当。而且时间也站在我们这一边,谈判的时间拖得越长,对我们就越有利。

    所以你不必担心这场谈判破裂,只要不是我们首先停止了谈判,谈判破裂的责任就会由对方先担负起来。这对于之后我朝处理好了内部问题,再向辽东出兵时,是有好处的…”

    听到了皇帝的明示后,汪春云总算是放心不少。也就是说,这场谈判的结果,其实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把谈判维持下去,以向外界表示大明还是希望同满人保持和平的,从而安抚住那些厌恶和满人继续战争的官员百姓而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