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百三十七章 满门忠烈
    武学连年扩招,现在光是学员就有一百两百多人,李璋也只是随口一问,并没有希望从曹玮这里得到什么准确的答案,毕竟他也只是一时的好奇,那个满脸大胡子的学员怎么看都不像年轻人。

    不过出乎李璋意料的是,曹玮听到他的询问先是一愣,随后就就开口问道:“你见到的是不是一个满脸大胡子,看起来足有三十岁左右的学员?”

    “没错,对方是不是军中来的,现在军中招募学员的年龄放宽了吗?”李璋也有些惊讶的点头道,看样子曹玮竟然还真认识对方?

    “算是吧,不过他不是边军中选拔出来,而是从禁军中主动要求来的。”曹玮说到这里时,脸上也露出了几分赞赏的神色,看样子他不但认识对方,而且还十分熟悉。

    “禁军?”李璋听到这里也露出惊讶的神色。

    所谓禁军是指驻扎在京城一带的军队,当初大宋实行强干弱枝的政策,全国最精锐的军队都编入禁军驻守在京城,而禁军也是各军中待遇最好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久不上战场的禁军早已经不堪大用,反而是西北与河北的边军越来越精锐。

    不过禁军虽然战力低下,但却是个铁饭碗,特别是将门中的子弟,一般都喜欢安排到禁军中任职,即安全又有丰富的军饷可拿,而且升职也快,有这些人在,禁军能打仗才是怪事,所以武学在军中选拔学员时,都是直接在边军中挑选有功之士,这也算是对边军一种变相的奖励,所以禁军中的人应该不会来到武学才对。

    曹玮也看出了李璋心中的疑惑,当下开口解释道:“这个人你可能不知道,但他的祖父和父亲你应该听说过,那就是当年大名鼎鼎的杨无敌,以及让辽军闻风丧胆的杨延昭……”

    “他是杨文广?”没等曹玮说完,李璋就猜到了对方的身份,当即也十分惊讶的叫道,当初在河北时,他就听呼延守信讲过许多关于杨延昭的事,而且他也知道,在真实的历史上,杨延昭并没有一个儿子叫杨宗保,反而是演义中的杨文广才是他的儿子。

    “咦?你知道文广的名字?”曹玮听到李璋一口叫出杨文广的名字,当下也十分惊讶的问道,杨文广只是禁军中一个不起眼的将官,虽然祖上很有名,但杨家在将门中也不算是特别有名,至少现在比不上他们曹家。

    “哈哈~,这也是巧了,我去辽国时路过遂城,呼延兄的火枪军就驻扎在那里,他也和我讲了许多关于杨老将军,以及杨家的事,所以我也知道杨老将军有个儿子叫杨文广,而且在禁军中任职。”李璋当下半真半假的笑道。

    “原来如此,那就难怪了!”曹玮听到这里也不由得大笑道,他都忘了呼延守信现在驻扎在遂城,那里可是杨延昭曾经驻扎过,并且数次大败辽军的地方。

    “杨文广今年得有三十岁了,他怎么会忽然跑到武学中来做一个小小的学员?”李璋这时再次好奇的追问道。

    按照原来的历史,杨文广其实也可以算是一个颇有做为的将领,他先是在禁军中任职,后来曾经随名将狄青平定了侬智高的叛乱,后来还曾经驻扎过西北与西夏人交战,并且多次打败西夏大军,算是颇有作为,当然杨文广在军事上的表现依然无法与他的祖父和父亲相比,与曹玮这样的名将更是差距巨大。

    “文广今年三十有三了,连儿子都成年了,甚至他儿子今年也刚来武学,他是去年来的,比他儿子就早一界,有时候父子两人同在校场操练,想想都挺尴尬的。”曹玮说到最后时,也不由得有些唏嘘的摇了摇头。

    “为什么啊,有杨老将军的功劳在,杨文广应该能在禁军中混个不错的职位吧,日后若是各地有了叛乱,他也可以‘班行讨贼’,只要有本事立下军功,日后升迁也不是问题,何必跑来武学中吃苦?”李璋听到这里更加惊讶的问道。

    所谓班行讨贼,其实就是按照为官的次序随军出征,这也是禁军武官最常见的升迁之路,禁军虽然很少有打仗的机会,但禁军中的将官时不时会被派出去随后出征,虽然不是真正的独领一军,但却可以分来不少的功劳,日后升迁自然也更快,事实上历史上的杨文广就是靠着平定陕西各地的叛乱而得到的升迁。

    “哪有那么容易,禁军中到处都是被各家塞进去的人,如果按照排资论辈,以文广的年纪,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有有领军的机会,他这个人素有大志,当年就想去边军中任职,但因为种种原因最后还是只能去了禁军,这些年他在禁军中也不得志,去年他特意找到我,无论如何都要来武学,我看在他父亲的面子上也不好拒绝,于是只能答应了下来。”曹玮最后再次叹了口气道。

    杨文广算是曹玮的子侄辈,当初杨延昭在世时,两人的交情也相当不错,毕竟英雄重英雄,甚至在河北时,两人还曾经互相配合攻打过辽军,可惜杨延昭比他大十几岁,在大中祥符年间就去世了。

    李璋听到这里也点了点头,将门其实本来可以做为一个武将集团与文官集团相抗衡,但可惜将门却不争气,内部也是一盘散沙,早就被文官集团打压的不成样子,杨文广这种名将之后也的确不容易进到边军中,比如呼延家这帮子猛将,如果不是李璋,呼延守信现在也只能在禁军中混个小官职。

    “说起来文广也真是够拼的,为了早日进到军中,连脸面都不要了,三十多岁的人了,却还和一帮刚成年的孩子一起操练,而且日后进到军中也要从底层将官开始做起,不过我相信以他的才能,只要有仗打,日后肯定可以快速崛起为军中名将!”曹玮这时再次开口道。

    他是看着杨文广长大的,所以对杨广的本事也极为赞赏,如果不是造化弄人,现在杨文广早就应该成为军中的中高层将领,至少不会比他的儿子曹俣差。

    李璋也十分赞同曹玮的话,因为据他所知,杨文广之所以能够出头,据说还是受到范仲淹的赏识,可惜当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而且当时大宋与西夏议和,他也失去了获得军功的机会。

    直到后来随狄青平定侬智高的叛乱,这才彻底出头,那时的杨文广已经五十多岁,对于一个将军来说,早已经错失了最黄金的岁月,而在他七十五岁时,还驻扎在河北与辽军交战,而且还向朝廷献阵图及夺取幽燕地区的策略,可惜没等朝廷的回复,他就在当年去世了。

    想到上面这些,李璋也不由得暗叹一声,杨家祖孙三代与辽国征战,杨老令公被俘不屈绝食而死,杨六郎更是多次打败辽军,他驻守的遂城甚至被辽人称为“铁遂城”,杨文广努力一生,到死都还想着收复燕云,可谓是满门忠烈,如果大宋的将军都像他们这样,哪里还用得着担心辽国?

    “对了,说起文广,我打算把他调到第一期的学员中,让他明年早点去军中,毕竟他家传的武艺兵法都十分精通,甚至有些教官都比不上他,呆在这里也是浪费时间,还不如早点去军中历练一下,你觉得如何?”曹玮这时忽然又想到一件事,当下征求了一下李璋的意见道。

    “我没意见!”李璋当即表态道,像杨文广这种人才,呆在武学的确是在浪费时间,听曹玮的意思,估计他这些年在禁军中干的十分憋屈,不过想想也正常,禁军中大都是混吃等死的人,杨文广这种心有大志的人进去自然会显得格格不入。

    看到李璋同意,曹玮也十分高兴,当下拉着他又聊了一些闲话,比如他知道李璋新添一女,所以也问了一下李璋家中的情况,李璋这时刚好准备了一份满月酒的请帖送给曹玮,这让曹玮也十分高兴的接了下来。

    下午的时候,曹玮召集武学中的重要人员来自己这里开会,顺便也把李璋介绍给众人,那些武学的老人都认识李璋,这时也纷纷打招呼,新来的教员也都听说过他,而且现在李璋官复原职,本来就是武学中的二把手,所以他的上任也十分顺利。

    本来曹玮还想召开一次武学的全员大会,让学员们也都认识一下李璋这位学监,但李璋却觉得没必要搞这些,所以就婉拒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也天天家里、武学两头跑,特别是武学,规模大了几倍,人数也多了,事情自然也更加繁杂,他刚接手有些地方还是不太熟悉,所以自然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去了解。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璋也很快熟悉了手中的事务,毕竟他以前就是学监,所以适应的也很快,然而就在这天,李璋起床后正准备去武学,却忽然接到一个震动天下的消息:刘娥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