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四百二十一章 此心谁知 荣辱功名为轻
    至于那天夜里,长乐侯元召在皇帝陛下的逼问下,到底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这等儿女情长的私事,正史自然没有记载,当晚在场的人,也没有人会透露出半分。因此,想要满足好奇心的世间众生,还要留待以后的岁月中去细心的观察。

    而相比起这件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的情事,元召被打入长安诏狱又在当夜被放了出来的经历,传到耳中的始末就有许多人都了解的清楚。在堂堂的皇帝陛下和朝堂重臣之间突然发生这样一件形同儿戏的事出来,流传后世的史书中也是只字未提。留给当时人们猜想的,除了惊疑,也就只剩下对元召深受圣宠的羡慕了。

    不过,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当第二天过后,再次见到这位“活蹦乱跳”的小侯爷时,对于诏狱事件,便都知趣的闭口不言了。而暗中知道内情的寥寥几人,心中对元召的评价和震惊于皇帝对其倚重之意已经无法形容。当朝最跋扈的王爷就这么死在他的手上,而他却毫发无损,就这么又堂而皇之地站在了朝堂上!

    又过几天之后,北上雁门关在这次汉匈大战中立下战功的汉军将士们终于全部回到了长安。无论是怀着怎样心情的人,似乎已经都可以预见到,此次大封赏过后,这位少年侯爷的威权将会更重了吧!

    然而结果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当在随后举行的大朝会上,按照皇帝陛下的旨意,当殿分封赏赐功臣们的时候,排在第一位的并不是长乐侯元召,而是车骑将军长平侯卫青。

    卫青以两万黑鹰军骑兵长途奔袭,夺取河套草原,并成功包抄十万匈奴骑兵的后路,发动了对其最关键的一击,在雁门关守军的配合下,败其军杀其王,取得了雁门关大捷这一辉煌的胜利。因此,在原先长平侯封邑的基础上再益封八千户,赏赐黄金万两,赐府第。至此其食邑万二千户,新贵万户侯之家已经赫然崛起矣!

    就这样还不算,皇帝又亲自发布诏令,在诸军将军之上,新设大将军一职,铸大将军印,授予卫青,战时有权统制三军。其余各种赏赐无算,可谓是荣宠无极。满朝皆惊!

    而第二个封赏的人,却是老将李广。皇帝诏书中说的明白,李广从戎多年,累积战功,无论镇内出外,皆胆略勇敢,忠贞不二,自负无双之才,不愧天下名将!更有近日驻守雁门关,北疆大捷功不可没,特旨赐封为“镇北侯”,以彰显其纵横边关、震慑匈奴的威名!

    大汉含元殿上,宣旨内侍声音朗朗,传遍大殿的每一个角落。文武百官袍带鲜明,分列座两厢,静静地倾听着这些荣誉与功勋。

    戎马倥偬过,岁月催人老。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昔日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早已经卸去了战甲,此时拜倒谢恩,两鬓斑白,腰身已经不复往年的挺拔。

    镇北侯虽然只是食邑两千八百户的侯爵,但对于李广来说,“镇北”这两个字中所包含的荣耀,已经足以令他心神激荡、感慨万千了。

    名叫司马迁的年轻太史令,伏案在一旁,正在不停地奋笔疾书。今天这样的场面,他必须要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不得有丝毫的遗漏。文笔记录的活儿本来有手下的书吏们来做就可以了,可是他还是亲自坐在那里认认真真的记录下了所有的细节。对于有的官吏来说,本职工作只是一种工作而已,然而,对于他来说,却不是。在他宏大的梦想中,他一笔一划收集记载下来的东西,将来会成为一座雄伟山峰的基石。因为,他想要追求的是,通古今之变,集百家之言,著千秋青史,做锦绣文章!

    接受了镇北侯封爵的李广回归原位时,感激的目光瞥过一个人的脸上,他看到那名叫元召的少年朝他露出真诚的笑意,目光中的祝贺令人心暖。他低下头掩饰了情绪,却不知道元召心中闪过的却是另外的奇妙感觉。

    镇北侯嘛?也算是名副其实了。相比较起卫青被厚赏的不出所料,元召其实最感兴趣的就是李广的封赐了。

    “李广难封”!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悲剧,以百战穿甲的老将最后横刀自刎、血染马前征尘而告终。

    一生纵横捭阖、被汉文帝赞誉为“才气无双”,被匈奴人敬畏称“飞将军”而不名的李广,在漫长的军事生涯中,偏偏就没有什么好运气。凡是他参加的大型战役,不是阴差阳错,就是无功而返,反正这支锋芒无比的利箭就没有射到靶子上的时候。一次两次这样,还不足为奇,可是他一生都这样,就不得不说是“命运多舛”了。看来真应了那句话,欲成大事者,才能与运气绝对是缺一不可的。

    无数的后世英雄曾经以李广“不遇”的一生来加以感怀,更有多少笔墨为他鸣不平。就连以“史笔无情”而著称的司马太史令,在为其列传时,也以极其罕见的详尽笔墨叙述了他的一生,给予其高度评价,最后禁不住为他鞠一捧泪,遗憾无尽。

    不过,今天过后,想必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了吧?元召心中暗自得意,怀揣着一种任何人都不明白的感觉,看了看高高在上的皇帝,又看了看毕恭毕敬面色坚毅的卫大将军,最后又撇了一眼在奋笔疾书忙的都不抬头的司马迁。如果这不是在庄严肃穆的含元殿朝堂上,他想大声的唱一首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哦,歌的名字应该叫做《天意凭谁来捉弄》就好了!

    在臣子们的赞叹议论声中,终于听到了内侍宣读元召的名字。

    “……长乐侯元召者,前者东征真番国有功,后又参赞汉匈战事,亦颇有功劳。为表彰其功勋,特赐府邸一座。陛下亲旨,益封其为安国侯,自此食双侯俸邑……。”

    含元殿中的臣子们伸长了脖子听完对元召的赏赐,都有些愕然。这就完了?寥寥几句话就带过去了?双侯的封赏虽然已经极其厚重,可是这个消息大家早就知道了,皇帝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说过了。至于赏赐府第这样的小事,相对来说就更不值一提了。如果仅仅就是这些的话,和元召在东征北战中所立的功劳比起来,已经不是厚赐而是薄赏了!

    然而就是这些。当所有大臣们听到内侍已经继续往下宣读对其他将士的封赏时,看到元召已经谢恩完毕,回到了自己的座位,脸上风轻云淡,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在不同的人心中,开始生起猜疑的波澜。难道元召已经开始失宠了?皇帝陛下这是要逐渐的排斥疏远他吗?

    接下来继续进行的对这次立功将士们的封赏,就显得极为优厚了。除去卫、李、元这三个人之外,另有十二名将军和校尉被赐封为了侯爵。当然,根据立下功劳的大小,他们的爵位等级也是有着极大偏差的。相对普通功劳者为关内侯,而有大功者皆有侯爵封号。

    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在这十二个一同封候的人中,出自黑鹰军的就占了八个名额。而且其中的公孙戎奴、公孙敖、霍去病都以诛杀匈奴名王之功被额外重赏。公孙戎奴为强弩侯,公孙敖为合骑侯,而最年轻的霍去病因为在雁门关大战首发之际,以百骑大破匈奴万骑,生擒白羊王。天子知闻其事迹,大悦之下,亲封其为冠军侯!

    看着这些站在大殿之中的矫健身姿,皇帝刘彻心情振奋的站了起来。说实话,这一次汉军对战匈奴取得的胜利,让他感到最高兴的,既不是诛灭十万匈奴骑兵,也不是攻破龙城夺回河套,而是眼前这些茁壮成长起来的英雄将军。有了他们的出现,在他们的带领下,以后大汉的军队必将会一日千里的强盛起来,这才是最值得夸耀的地方。

    真是太年轻了!这些将校,皇帝亲自一个个的过目了他们的军中履历。尤其是出自黑鹰军的这些校尉们,年龄最大的苏建也不过二十七八岁年纪,而最小的霍去病才十四岁出头。

    皇帝刘彻在霍去病的名字上重重的标注了一下。原来这个身材显得稍微单薄看上去有些秀气的小将是卫青的外甥,元召的弟子?怪不得小小年纪就有那么大的本事呢!皇帝越看越满意,他从这个年轻校尉的身上似乎看到了当年元召的影子。心中早就在暗自琢磨,元召这小子既然执意要离开军中,原先自己还担心黑鹰军的战力会受到什么影响,现在看来,对这一点已经无需多虑了啊!

    嘉奖结束,皇帝和今日含元殿上的大臣们都亲眼见证了一批军中新锐力量的崛起,所有人都对他们寄予了厚望。而这些随后进入军中担任要职的年轻将军们,将会带着他们今日的荣耀,去耀武鹰扬开创一个更辉煌的未来。

    在大朝会之后的长乐侯元召,又戴上另一顶安国侯的帽子后,他并没有继续留在长安,而是马上回去了长乐塬。从今以后的两三年平静时光里,他终于可以安下心来,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