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百八十章 周郎小儿有大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可是好好的把周瑜夸赞了一遍,初闻有人叫喊周瑜之名,伏泉还是有些惊讶,毕竟这么巧就让他遇到三国时基本奠定三足鼎立的形势的周郎,运气可真是大的很。

    当伏泉带着心腹几人入了郡署官舍时,只见到一个中年文吏正指着一个孩童喝斥着,虽然那中年文吏声音严厉,但是他对面的孩童却是一点儿不惧,反而似乎有种要和那文吏吵架的样子,真是有点英雄出少年的意思。

    在那文吏还待喝斥,却看到郡署官舍门外来了数人,领头一人正是太守陆康长子陆儁,连忙不敢怠慢,舍了自己那族侄,连忙向陆儁等人行礼。如今是陆康作为庐江太守,掌管这一郡之地,自然作为陆康长子的陆儁,因为陆康亲属的关系,受庐江城内百姓官吏的礼遇。

    有人行礼,伏泉当然不会在外人行礼时,自己却很没礼貌的做其它事情,那样的有失自己身份,因此自然在那人行礼后,还礼应对。

    随后,在陆儁的引荐下,两人一番介绍,对方因为面前的是“戾龙”伏流川而吃惊,而伏泉也因为对方报出他的名号为“周亮”后,心中稍安。的确,以周瑜的年龄,自然不可能是伏泉面前这个明显脱离了年龄的中年文吏,而不是他的话,那周瑜只能是眼前那个不远处的孩童了。

    看着自己眼前不远处的那个真实历史上,一把大火将扫灭北方,气吞天下的曹阿瞒彻底烧得狂不起来,将他平定南方的希望彻底烧没了的美周郎,伏泉心里暗笑,谁能想到,那位奠定三分天下基础的周公瑾,此时还是个被人指着鼻子骂的臭小子呢?

    有趣,有趣,实在是有趣之极!

    当然,本来因为听到周瑜名字,心中有着几分异样心思的伏泉,此刻明白那孩童是周瑜时,也是心里断了那些念想。毕竟,这周瑜此时就是毛都没长齐的熊孩子,对伏泉而言根本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就算想要培养,这年龄未免也是太小了。

    可是,伏泉不想招惹周瑜这熊孩子,但周瑜在听到伏泉和他族叔相互介绍后,可不会轻易放过伏泉。只见得周瑜在两人相互介绍后,听到伏泉名字,眼前一亮,跑过来,虎着嘴巴问道:“尔便是那‘戾龙’伏流川?”

    “竖子,平日所教礼仪何在?贵人在此,如此无礼,气煞吾也!”伏泉还未回话,那个文吏周亮听了后,却是一脸怒容的提前喝斥道,古人最重礼仪,特别是世家大族,更是从小教授家中子弟为人礼节,那周瑜如此不知礼数的直呼旁人姓名,真是大大的失仪,也难怪周亮听后大为光火。

    不过毕竟是世家出身,周亮也只是喝斥教训一声。可不像后世许多家庭会玩那种“棒棍之下出孝子”的事情,深信儒家的汉朝士人可只会学习孔老夫子的劝诫教育而已,至于动手,那是粗人没文化的才会那么做,这也是两汉世家豪族子弟年少时许多人顽劣不堪,但依旧成才成名的是世家豪族子弟多的原因,除了世家豪族的教育资源以及他们步入仕途的政治人脉资源好以外,更多的还是他们对族内子弟循循善诱的教育。

    周亮喝斥过周瑜之后,又赶快对伏泉行礼,赔罪道:“下官族侄年少顽劣,失礼之处,还望君侯见谅!”

    “无妨!无妨!”伏泉摆手制止了周亮,转而低头看着面前个头小小的周瑜,笑着问道:“天下之中,人称‘戾龙’,又名伏流川者,唯孤是也,不知尔这小儿寻孤有何事?”

    “善!善!”小周瑜跳着脚拍手道,刚要继续说话,却听得一声冷哼,他知道那是自己族叔的声音,连忙停下,然后对伏泉正色行礼道:“周瑜见过伏巴郡。”他知道,这是自己那族叔周亮还在发怒他在外人面前失仪,连忙补救。

    虽说周瑜父亲和他的诸位伯父都不在舒县,在外地做官,家族里没什么能治得了他,然而若是真得把这族叔得罪惨了,搞得周亮直接写信给他父亲周异,说不得以后又要挨得一番训斥,所以这时候周瑜是连忙补救。果然,在周瑜这番补救的行礼之后,周亮的脸色才稍好,不过他那眼神还是让周瑜不安,显然是周瑜无端端的冲撞伏泉让周亮心情十分不好。

    “嗯!真佳儿也,来日必定不凡,舒县周氏果乃著姓,不愧为太尉周公后辈哉!”伏泉颔首应道,同时也是为了提前和这未来的江左美周郎结个善缘,好好夸奖了一番周瑜。当然,伏泉相信自己这夸赞的客气话估计也就这面前的少年周瑜会信,从他欣喜的眼神里便可看出他的开心,至于周亮等人,肯定是不信的,只当是伏泉为了给舒县周氏一点面子,不计较熊孩子周瑜的先前失仪,才夸奖的,毕竟无缘无故的就夸奖小孩子日后不凡,有点清醒的人都不会去信这一套的。

    至于伏泉口中所说的太尉周公,却是让周亮脸上一喜,因为说来他们舒县周氏里,这周公却是他们的骄傲。周公说得是周瑜的从祖父周景,这位乃是做过三公里司空和太尉两职的名臣,如果能活得再久一点的话,说不得就能做成上位三公的大满贯,把司徒、司空、太尉给做齐了,实实在在的官场牛人一个。

    当然了,周景最令人乐道的是他那句“臣子同贵,若之何不厚”的名句,当时周景转任河内郡太守,不管是在豫州刺史还是河内太守任上,他都爱才好士,擢贤荐善,唯恐有所疏漏。每到节岁的时候,总是邀请所举的官吏前往后堂,与他们共同欢宴,如此多次,才让他们就任。赠送的财物,没有不齐全的,既而又选用他举荐的门生的父兄子弟为官,对这希尔都特别厚待,之后周景面对世人舆论便经常说这句名句来自我赞美,意思就是儿女犹一体,怎么不能厚待他们。

    能将提拔门生,收受贿赂,说得这么有理的,也是不凡。不过,纵然如此,人家也是做到了三公位置的牛人,而且不仅周景如此,周景的二儿子周忠也不差,历史上灵帝死后,献帝即位,他也和他父亲一样,登上了三公里的太尉的位置。

    有时候伏泉会想,如果汉末未乱,三国并未出现,说不得舒县周氏会在周瑜的手里完成三世三公的壮举,以他的能力做到三公并不困难。不过,如果只是如果,世上没有那么多可能出现,就像罗贯中写,刻意贬低摸黑周瑜,衬托诸葛亮一样,导致后世许多人认为周瑜是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伪君子,而却不知周郎是个宽宏大度、风流雅致、少年英才、有勇有谋,为孙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能人。

    如果罗贯中没这么写的话,恐怕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讨厌周郎吧。至于周瑜和周亮的这一切伏泉是没在意的,而且他也没有心思去寻根究底,因为他的注意力都被周瑜吸引。

    适才周瑜那一番行礼,可谓是有礼有节,配上他从小孩子开始天生便有的一副帅气脸蛋,真有一种风度翩翩的样子,若是用这姿容想象长大后周瑜的样子,伏泉不由得感慨,果然后世有名的“美周郎”真是不虚此名。

    同时,看这周瑜的样子,伏泉心里也是不由有些嫉妒,本来伏泉长得也不差,按理来说他家族的基因也不错,不然也不会出过一位贵人,两位驸马,但和周瑜这小孩时便展露的帅气相比,就有些自愧不如了。

    想到这周瑜不仅文武双全,直接可以说是入则拜相,出则拜将,而且还精通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有“曲有误,周郎顾”之传,简直就是后世网文里开了挂的重生者,治政打仗无所不精,还可以各种文艺技能撩妹。

    与他相比,伏泉感觉自己这个正经重生者却是失败到了极点,犹如天生的高富帅和后天的屌丝逆袭的区别,开了挂都不如,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当然,现在这个“美周郎”还是个孩子,伏泉想来这一世,以他早活这么多年,布局这么久的大前提下,任你这“美周郎”再厉害,还能厉害到逆天不成?

    之后,周瑜明显有话想要伏泉说,不过却被他那族叔周亮制止,因为这次来伏泉可不是闲聊的,而是要拜见陆康的。毕竟伏泉见陆康除了叙旧以外,更重要的是和陆康商议如何应对刚刚被他击败一阵的黄穰叛军的,自然不能在这里和周瑜这个少年扯皮太多。

    最后,伏泉只能和周瑜这小家伙说了一句“来日去府上做客”后,在陆儁的带领下往官舍里走去,留下小家伙一脸恨恨的眼神。不过周瑜自始至终也不敢上去强行和伏泉攀谈,因为他族叔周亮一直守在他旁边,死死的盯着他,想来若是他再做出失礼行为,他那族叔肯定轻绕不了他,写信就给他在外为官的父亲打报告去了。

    “叔父,那黄穰贼子定无粮也,此刻贼军新败……”

    “住口!竖子小儿哉,休得胡言!”

    没办法,周瑜只能继续走他本来想走的策略,通过自己这个在郡署为官的叔父的关系,把自己关于叛军的想法推测告诉太守陆康。只是,很显然,周瑜那族叔根本不听周瑜的“一派胡言”,在他看来自己这族侄连毛还没长齐,就想议论军事,明显是异想天开了,就算他从小熟读兵法韬略又如何,等他长大些再和自己提这建议,自己说不得会听。

    只是,有人不信,有的人却是会信,如果伏泉在此,听到周瑜此言,说不得又要嫉妒起来了,只能说有的人天生就是将才的命,天赋极好而已……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

    瑜少精意於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摘选自《三国志》

    景字仲飨。辟大将军梁冀府,稍迁豫州刺史、河内太守。好贤爱士,其拔才荐善,常恐不及。每至岁时,延请举吏入上后堂,与共宴会,如此数四,乃遣之。赠送什物,无不充备。既而选其父兄子弟,事相优异。常称曰:“臣子同贵,若之何不厚!”先是司徒韩演在河内,志在无私,举吏当行,一辞而已,恩亦不及其家。曰:“我举若可矣,岂可令遍积一门!”故当时论者议此二人。

    景后征入为将作大匠。及梁冀诛,景以故吏免官禁锢。朝廷以景素著忠正,顷之,复引拜尚书令。迁太仆、卫尉。六年,代刘宠为司空。是时宦官任人及子弟充塞列位。景初视事,与太尉杨秉举奏诸奸猾,自将军牧守以下,免者五十余人。遂连及中常侍防东侯览、东武阳侯具瑗,皆坐黜。朝廷莫不称之。视事二年,以地震策免。岁余,复代陈蕃为太尉。建宁元年薨。以豫议定策立灵帝,追封安阳乡侯。

    长子崇嗣,至甘陵相。

    中子忠,少历列位,累迁大司农。忠子晖,前为洛阳令,去官归。兄弟好宾客,雄江淮间,出入从车常百余乘。及帝崩,晖闻京师不安,来候忠,董卓闻而恶之,使兵劫杀其兄弟。忠后代皇甫嵩为太尉,录尚书事,以灾异免。复为卫尉,从献帝东归洛阳。

    摘选自《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