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八百一十二章 没正事
    大清如今根本就不用虚法国人,这些年大清的变化也是天翻地覆,早就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而且法军在越南的总兵力还不足两万,大清就更不怵他们了。当年和果兴阿翻脸的时候,北满州在长城沿线前后投入的兵力将近十万,即便只算攻入关内的兵力,也将近五万,大清不是一样挺过来了,还会被远在天边的法国人唬住。然而清军进入越南之后,一切却又有了变化。

    奕欣觉得由目前坐镇两江的南洋大臣左宗棠挂帅最为合适,左宗棠战功赫赫又能打能谈,还是主战派的得力人物,的确是挂帅出征的最佳人选。甚至两人私下里还通过气,左宗棠的部下王德榜已经招募老兵,组建了一支定边军出来。然而慈禧和奕譞属意的人选却不是左宗棠,而是主和派的李鸿章,他们也更信任李鸿章。奕欣以李鸿章应驻京畿参与大政为由曲意反驳之后,慈禧和奕譞玩了一出更绝的,李鸿章驻京筹措边防战事,入越诸军自行合战。

    若是果兴阿处在奕欣的位置上,一准会和慈禧吵起来,说不定还会暴打奕譞一顿,但是奕欣毕竟不是果兴阿。执掌大清中枢二十年的奕欣,比当年更加的懦弱,用栾玉评价奕欣的话来说便是暮气沉沉。奕欣已经没有了半点冲劲,凡事都讲究个退一步海阔天空。慈禧是母仪天下的太后,奕譞是皇上的亲爹,奕欣只能再次让步,同意了慈禧和奕欣的观点。

    “卫汝贵驻防京畿不可轻动,何欢的乐军却正在江南弹压王觉一乱党,可将乐军也调防越南以备不测!”奕欣不得不同意慈禧和奕譞,但也提了一个要求。

    果兴阿和朝廷翻脸的时候,清军表现最突出的便是卫汝贵和何欢,战后两人自然受到了重用。为人圆滑的何欢更是十分抢眼,这个玲珑人居然被李鸿章和左宗棠同时看中,获得了朝廷许其自成一军的恩赏。如今何欢的乐字军,拿着朝廷的特拨军费,用着全满洲式装备,更是通过李鸿章的关系,弄了些留学满洲的陆军人才过来当顾问,绝对是大清第一等的强军。光绪六年左宗棠从西北调任两江的时候,点名向朝廷借调何欢,所以何欢便跟着左宗棠去了两江。如今已经积功升为计名提督,更是获得了致诚伯的爵位。奕欣担心临时招募的定边军罩不住,所以建议把何欢也派去越南。何欢是个能打的,人也非常机灵,若是越南有什么变数,何欢还能稳得住局面,不至于让清军一溃千里。

    “何欢素来忠勇,确为可用之人,便派他过去吧!”慈禧也不能处处驳奕欣的面子,大家妥协才是最好的选择。

    主和的李鸿章一掌握实权,一切就都变了味道。李鸿章三令五申不许清军主动出击,自己却积极与法国公使接触,力争以谈判的方式解决越南问题。法国人到是真的和李鸿章谈了,可是谈的同时,他们也在积极进取。法国东京(法国对北越的称呼)海域分舰队司令孤拔,被任命为北越法军统帅,开始对红河三角洲地区的清军防地发起进攻。

    越南人仰慕中国,所以很多地名都是照搬中国的地名,比如什么山西、太原之类的,法军进攻的第一个目标便是山西。山西地区驻防的主要是黑旗军,也有七个营的滇军和桂军,三方之间几乎没有任何的交流,因为黑旗军的身份很尴尬。黑旗军既不是越南的正规军,也不是大清的正规军,他们是一帮被清军赶出过境的会党起义军。在大清的法理上,他们还是一帮反贼。虽然目前有一个唐景崧在刘永福的身边,但是朝廷也并没有给黑旗军证明,他们最多只能算是一帮和朝廷有联系的反贼,滇军和桂军自然不好和他们走的太近。

    法军想装备简陋弹药缺乏的黑旗军发起进攻之后,战场的局面就更加诡异了,刘永福、唐景崧在督军奋战,滇军和桂军却在不远的地方开会。丘八们懂得不多,既不知国家大局,也不懂什么内外形势,他们就知道法国人干过来了,他们应该还手,可惜这个手不是那么好还的。朝廷严令,必须是法军主动进攻了清军之后,清军才能还手,眼下法军只是进攻黑旗军,大家能不能还手呢?这就他妈是一个问题了。滇军和桂军在越南并无上宪统帅,他们只能自己拿主意,然后七个营官可就抓瞎了。这个主意可不好拿,违令出战虽胜亦罪,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只能开会想办法了。

    滇军和桂军的七个营官,商议了半天也是进退两难,大家只能先看看战场局势再说。可是当他们走出营帐的时候,已经没什么好看的了,缺枪少弹的黑旗军孤立无援,已经顶不住败退而去,法国人已经从他们杀过来了。还有什么可看的,大家收拾东西扯呼吧!

    滇军和桂军素来彪悍,他们的装备不是很好,但是战斗力可不弱,之所以不战而退,也是迫不得已。大脑是傻子,肢体再强壮也是白搭。七营兵互不统属,零散驻防,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战力,黑旗军的阵地被突破之后,法国人更是已经撞到了他们的怀里。这种局面,果兴阿来了也白搭,大伙不跑也没有别的办法。

    法军以两个月的时间消化了山西战果之后,以更熟悉陆战的米乐代替孤拔为法军统帅,兵力也增至一万六千人,开始北进侵犯北宁。清军在北宁一带驻军足有四十个营,可惜他们和滇军、桂军一样,互不协调,阵形凌乱,连个能指挥的人都没有。中正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法军来攻,北宁一日便告失守。十二月初三,太原失陷。中正九年元月十七日,法军进驻兴化。法国利用军事胜利的形势,对越南和大清都展开了进一步的政治胁迫,二月初,法国政府与越南订立最后的保护条约。

    前线的败报传回之后,北京、长春一片哗然,暴跳如雷的果兴阿差点命中华帝国军直接入越参战,皮润民和邹德归用国际形势等问题劝了好半天才把果兴阿给拦了下来。长春都已经是山风满楼,北京就更不太平了,朝野震动、弹章满天飞,清流们都快把奕欣为首的枢廷给骂死了。慈禧带着光绪小皇帝召开了大朝会,宣达了自己对这次败绩的处分,上谕下达之后,大家都不提越南战败的事了,因为这上谕比越南战败还刺激。

    慈禧在奕譞等鹰派的支持下,以萎靡因循的罪名,把以恭亲王奕欣为首的军机处一体革除。奕欣被停了亲王双俸,还得家居养疾,他的铁杆宝鋆则原品休致,彻底离开了朝堂。李鸿藻、景廉两人被降二级调用,挑帘子的翁同龢则革职留任,退出军机处,仍在毓庆宫行走。接替奕欣的是礼亲王世铎,以及他的班底,户部尚书额勒和布、阎敬铭、刑部尚书张之万,工部侍郎孙毓汶则成了新的挑帘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则成了庆郡王奕劻的地盘。而且慈禧还补充了一道旨意,命世铎主持军机处,庆郡王奕劻主持总理衙门,并命遇有重大事件,先与醇亲王商办。奕譞为幼帝生父,照例不能主持朝政,但有“商办“之名,实际隐操枢府大权,大清的朝政彻底落入了鹰派的手里。新军机处的组成人员,在识见、威望、能力和人品上,与原军机处相比,相差甚远。他们是一些不谙国际事务、不懂国内政情的官僚,除了瞎嚷嚷基本什么也干不成。

    “易中枢以驽马,代芦服以柴胡!”听了上谕的栾玉,直接给出了一个很中肯的评价。

    奕欣默默的令旨,然后带着宝鋆默默的离开了。一贯是炮仗脾气的宝鋆,这次也难得的没有暴跳,而是默默的跟着奕欣,一句话都没有多说。宝鋆在背后看着奕欣,忽然发现这个他熟识的人,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风雨之后,真的变老了。

    “文博川若在,朝廷岂会是这个样子?”出了隆宗门之后,奕欣回头看了一眼宫阙,然后喃喃的说了一句。

    奕欣的智囊文祥,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三年了,即便是长春高超的医术,也没能为大清留下这个中流砥柱。文祥病逝后,慈禧便将同治皇帝的老师李鸿藻安插进了总理衙门。李鸿藻是倭仁一类的人物,能唱出调门很高的政治高音,但基本不干事,只管挑刺,做监工。曾经团结一心的总理衙门,从此派系林立,只在表面上维持着一团和睦。在这之后,无论军事、经济、人才建设等任何改革,都无不遭遇重重阻力,打横炮的、使绊子的,弄得奕欣也是心灰意冷。

    慈禧这次搞大换血,是提前五天便开始动作的。她先是以祭扫皇陵为名,把奕欣给打发出了北京,然后便频频召见奕譞确定新班底的成员。以奕欣二十多年执掌最高权力的苦心经营,他必然也能及时掌握这些异动情报。如果说这次易换枢廷,是慈禧太后发动的不流血政变,那奕欣绝对是心照不宣、并且默契配合地“被政变”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早已证明,一个执政者、尤其是改革者,如果没有足够的权威资源作保障,他的改革是难以推进的。而奕欣所能掌握的权威资源,并非完全自主,在很大程度上还必须取决于他和慈禧太后之间的权力平衡。大权旁落,除了作为减震器外,还能做什么呢?

    随着奕欣地位的不断下降,他也日益成为一个大管家而已,平衡着上、下,平衡着左、右。如今奕欣终于累了,他要去歇歇了,他竭尽一切维护的朝廷,已经不需要他了。慈禧也终于成功了,她穷尽二十年之功,终于熬死了慈安,把揽权的奕欣换成了听话的奕譞,慈禧太后终于成为了大清唯一的主人。

    “他们还能干点正事吗?用战事当作权利斗争的筹码,他们也太没正事了!”长春的果兴阿,在看明白了一切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