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4章 李邦华的反击
    张忻弹劾李邦华?
    崇祯差点笑出猪叫声!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自来投。
    他将李邦华推到首辅的位置上可不仅仅是为了推行政令,最主要的原因是用他镇压朝堂。
    这位三朝元老,不..严格来说是四朝元老在朝中的影响力超乎想象。由于明光宗朱常洛短命,所以很多时候都忽略了他的存在。
    果不其然,不等崇祯发话,张忻就迎来了李邦华的反击。
    他沉声说道:“张侍郎此言何意?本官何时影射过皇上?”
    张忻忿忿不平道:“蓟州有过两次兵变,第一次在万历二十三年,时间久远就不提了。最近一次是在我朝二年,当时裁撤新军是陛下同意的事,你不是影射陛下还能影射谁?”
    李邦华冷漠的盯着张忻,反问道:“我朝元年七月十四日,袁崇焕在《平台奏对》中表示新饷缺额一百二十万两,他袁崇焕能节约六十万两,户部再筹六十万两就够了!袁崇焕又说,应该淘汰无用之兵,查明虚额。此事交给时任辽东巡抚毕自肃和蓟州巡抚王应豸负责。只要这两个巡抚得到陛下和袁崇焕的支持,裁军就会顺利进行,半个月就能完成。”
    (这里的新饷指新兵军饷,新兵和旧兵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旧。
    蓟镇旧兵是一支担任防守的部队,又称守军。主要任务之一是在长城沿线提供预警,也可以说是放哨兵。
    蓟镇新兵属于“实用于辽者”的部队,虽然驻扎在蓟镇地区,却并不承担防御任务。他们本质是关宁军的预备役,属于战兵(野战部队),待遇比守军高!而且是袁崇焕才有权调动的预备役。)
    “当时陛下在题本中回复:蓟密水津及恒山等处新兵应否宜裁、关门马匹应否宜减,还着督师袁崇焕及督抚衙门酌妥具奏。”
    “他袁崇焕才是裁军的始作俑者,陛下也是受到了蛊惑!”
    “本官那句人祸明明说的是袁崇焕,你说本官影射陛下,证据何在?”
    “影射陛下的不是本官,分明是你!”
    此言一出,张忻直接傻眼。
    他万万没想到李邦华年纪这么大了,竟然还能记住袁崇焕的题本内容!
    这他妈哪儿说理去?
    见张忻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吏部尚书邱瑜站了出来:“张侍郎,李阁老为国操劳乃至病倒,你不帮李阁老做事也就罢了,反而倒打一耙污蔑阁老,该当何罪?”
    “污蔑阁老也就算了,影射陛下乃是死罪啊!”
    工部尚书兼礼部尚书范景文站出来说道:“陛下,内阁首辅李大人为国尽心尽力,乃国之栋梁!刑部左侍郎张忻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诬陷忠良,其心可诛!”
    “臣请陛下治他的罪!”
    “臣附议!”
    “臣也附议!”
    有两位内阁重臣带头,朝堂上一众复读机开始了表演。
    尤其是都察院。
    御史施邦曜第一个站了出来,李邦华刚从都察院左都御史升任内阁首辅!
    老领导遇到了困难,此时不帮什么时候帮?
    况且他与李邦华私交甚好,更应该帮忙。
    右都御史房可壮本来与张忻交好,但是看到张忻被群臣围攻后,不由自主的选择了向李邦华站队。
    一时间,朝堂上都是声讨张忻的声音。
    张忻本人已经快被吓尿了。
    他怎么也没想到,李邦华在朝堂上竟然有这么大的势力!
    早知道就不弹劾了。
    就算想弹劾,也该让都察院的人弹劾。毕竟御史可以随意弹劾他人而不获罪!
    “张忻...你可知罪?”等群臣群情激愤过后,崇祯慢悠悠的问。
    张忻此刻脑子一片空白。
    他有罪吗?
    理论上来说,有,但不是重罪。
    毕竟在当时的情景下,很难不被李邦华的话绕进去。
    如果有人求情,这件事大概率会不了了之。
    怀就坏在满朝文武没有一个求情的!
    张忻跪在地上低着头,不敢说话。
    “这件事稍后再议吧,当务之急是蓟州驻军和招募新兵的事。”崇祯扫视众臣后,将话题重新拉了回来。
    “臣以为可行!”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刘文耀开口了。
    作为一个武将,在他的眼里如果想守卫京师的话。蓟州是最好的驻军地点,没有之一。
    属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否则当初朝廷也不会把这里选做九边重镇之一!
    其余武将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见众人意见一致,崇祯排版决定:“就按照李阁老的意思办!现在流贼退守宣府,居庸关门户大开。朕的意思是继续让定西伯去守居庸关,至于蓟州总兵的缺,你们觉得谁比较合适?”
    崇祯刚提出这个问题,众人齐刷刷看向王永吉。
    王永吉本是蓟辽总督,虽然现在辽没了,但是蓟还有,最适合担任蓟州总兵的人就是他。
    不过...总督的权利比总兵大,王永吉勤王有功,不可能由总督降为总兵。最佳方案是继续让他当总督,兼着总兵的差。
    崇祯看了李邦华一眼,没说话。
    李邦华当然知道崇祯的想法,也没说话。
    其余众人见皇上和内阁首辅都不说话,瞬间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纷纷将目光从王永吉身上挪开,看向其他方向。
    吴三桂拥兵自重在朝中早不是什么秘密,王永吉这位蓟辽总督表面上是管理蓟州辽东事务,实际却是用他牵制吴三桂。
    无论牵制的效果如何,都必须让王永吉留在吴三桂身边。
    吏部尚书邱瑜想了一会,试探性的说道:“陛下,臣以为昌平总兵李守鑅(heng二声),或者通州总兵王鳌永可以胜任。昌平和通州之兵早已调往京师,他二人手下已无兵可用,不如调任蓟州,担任总兵一职。”
    “吴三桂和关宁军已退守山海关,山海关总兵高第麾下现有一万兵马,让他镇守蓟州最为合适!”
    “其他人还有荐举的吗?”
    众人同时沉默。
    无论是山海关还是蓟州,对朝廷来说都非常重要,总兵的人选马虎不得。
    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