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25章 合并
    第525章 合并
    嘉禾留下的底子确实挺丰厚的,不仅是它遍布整个亚洲的发行渠道,还有不少固定资产。
    在八九十年代嘉禾巅峰时期,同时也是香江地产最疯狂的时期。
    当时野心勃勃的邹文淮已经不满足于电影行业,借着嘉禾的东风进军地产行业。
    其实当时有不少香江电影圈的人被香江疯狂的地产行业所吸引,然后拿着辛苦拍戏的钱一头扎进了地产行业。
    但很多香江明星都没什么文化,被人一忽悠就找不到北,所以当时有不少新闻传出哪个哪个明星投资破产欠债。
    比较典型的就是新一城三巨头之一的石田和肥猫郑择士,前者为了能够心无旁骛地玩地产连新一城都不顾了。
    要知道新一城七怪中他是有公司股份的,而且只有他和麦加以及黄柏鸣三人有股份,被称为新一城三巨头。
    当时新一城可是如日中天,但石田还是渐渐退出新一城甚至退出了电影圈,开始逐梦地产圈。
    但地产圈不是他这样的小卡拉米能玩的,最后也被坑地差点破产。
    而肥猫也差不多,不过他不是直接进入地产行业,而是投资地产股,然后被人隔了韭菜,不仅全部身家投了进去,然后还倒欠两千多万。
    他的身家没有石田的丰厚,所以他的房子都被人收走了,如果不是圈内好友的救济,一家人差点流落街头。
    后面一直拼命拍戏还债,还了十多年才把债务全部还上。
    所以说香江地产是那些大佬们的蛋糕,一般的人都没资格上桌,那些盲目往里闯的人,除了个别幸运儿几乎都成为做蛋糕的材料。
    不过香江电影人也不都是蠢货,有些人还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参合不进去,然后选择直接买楼。
    这一部分人后面几乎都身价大涨,像后世传得沸沸扬扬的周闰发裸捐事件,他那六十多亿的身家大部分都是房产堆起来的。
    不然就算他拍一辈子戏接再多的代言,也很难有这么高的身家。
    而到了邹文淮这样的层次,在地产圈他其实也没有上桌的资格,不过他比较聪明,也不是去开发房地产,而是也选择买楼。
    九十年代初嘉禾上市之后市值最高逼近百亿港币,所以那个时候邹文淮甚至野心勃勃地想要在九龙维多利亚湾边买一栋商业大厦作为办公大楼。
    不过那时候香江地产都快疯了,好的地皮和大楼可谓僧多肉少,想要买这么一动不仅需要财力同时更需要影响力。
    当时的邹文淮显然不够看,最后只买下了大楼的其中三层。
    除此之外,嘉禾目前在香江保留下来的十六家电影院所在的物业有一半都买了下来,其他的他也想买实现清一色,但是人家压根不卖。
    现在留下的电影院几乎都在香江的繁华地带,而繁华地带的物业很多都是属于大地产公司的,人家压根不缺钱就是用来收租的。
    像包船王给他女婿留下的九龙仓,其旗下的海港城一年的租金就特么上百亿港币。
    所以香江那些所谓的老牌家族,在香江那一亩三分地上,其实还是挺牛笔的,可不像香江商业小说里那样那么菜。
    嘉禾除了在香江购买物业以外,在弯弯以及南洋同样也是如此,不少电影院的地皮或者物业都是属于自己。
    弯弯的嘉禾院线总共有十八家电影院,其中一半集中在台背,因为当时两地交流较多,所以在台背的九家电影院都是完全属于嘉禾的。
    反而弯弯其他城市的嘉禾电影院,都是租的物业。
    在弯弯,台背就是绝对的中心,人口和经济几乎占了一半以上。
    台背的加上香江的,以及南洋地区的地产物业,这些的价值加起来都超过了三十个亿。
    所以说当初刘周以不到十个亿的资金全资收购了嘉禾并退市可以说是赚大了。
    当时的嘉禾集团市值和股价严重不符,可以说是股价被大大低估。
    但是没办法,嘉禾集团最要的业务就是电影产业,那时的香江电影都跌落谷底了,嘉禾也表现地半死不活,所以股价照样一路下跌。
    因此这也导致大家几乎都忘记了嘉禾集团所持有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导致嘉禾的市值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
    这样的情况在上市公司中其实也很常见,像八十年代金公主娱乐老板雷家所掌控的九龙巴士,股价非常稳定。
    但是由于当时九龙迎来大开发,九龙巴士几十年前所占据的站点以及修车厂等等占用了大量地皮。
    这些地皮对于地产公司来说可是香饽饽,价值非常巨大,但是九龙巴士的股价还是非常的稳定,没有受到多少影响。
    最后被恒基兆业的李四叔慧眼识珠先一步拿下了九龙巴士。
    其实也不是没有人看出嘉禾集团的价值,像寰亚集团的林建岳等好几拨人都曾尝试过收购嘉禾,但全都没有成功。
    邹文淮对于嘉禾还是有很深感情的,他虽然没有精力再去管理嘉禾了,但也不希望所托非人,希望将嘉禾交到认真做电影的人手中重现嘉禾的荣光。
    原时空成天收购了嘉禾,当时的成天也确实看起来很牛笔的样子,不仅背靠一本资本,内地也强势挖来了王菁华,又大手笔投资吴白鸽的《赤壁》。
    当时的嘉禾已经无法再拖着了,而且成天看上去也确实是个很好的选择,所以邹文淮将嘉禾卖给了成天。
    这一世刘周提前收购嘉禾,同时也获得了邹文淮的认可,所以他也成为了那个幸运儿,以较低的价格成功对嘉禾完成了收购。
    不过刘周也没有辜负邹文淮的期望,不仅带领嘉禾实现了复兴,而且比当初巅峰期的嘉禾还要更好。
    但对于刘周来说,他之所以收购嘉禾最看重的还是嘉禾强大的底蕴,而不是那些价值巨大的固定资产。
    所以明知道香江的物业产权是九百九十九年,他也没有将之剥离出来放到自己口袋,而是仍然让他待在嘉禾集团的框架之内。
    至于弯弯地区以及海外的那些物业就更是如此了,以嘉禾目前的市值,这些在刘周看来不说是累赘但也是可有可无。
    因此为了少点麻烦事,为了更方便管理,也为了回笼一点资金,刘周决定将海外的院线给处理了。反正嘉禾国际的渠道网络已经成熟了,也不需要嘉禾的海外院线来撑着了。
    去年嘉禾院线的总经理高君,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处理嘉禾的海外院线。
    国内购买地皮以及建造电影院方面的事情反而不需要他太操心,毕竟流程他都大致捋顺了,抓总就可以。
    高君在南洋待了近半年的时间,也总算将这件事情给完成了,所以面对刘周的询问他也是胸有成足。
    “刘总,南洋的院线和电影院都已经处理完了,菲律宾、印尼以及南越等地区的电影院包括物业都全部出售了。
    总共十家电影院,有四家是自有物业,总共卖了近八百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近七千万。
    然后在新马泰的自组的嘉禾院线则没有出售,而是和当地的国泰院线合并,组建国泰嘉禾院线,其中我们嘉禾集团占股百分之四十二。
    新组建的国泰嘉禾院线也成为新马泰地区的第一大院线,经营权则交给国泰公司,我们派出了一定的财务监管人员,然后每年拿分红。”
    “不错,这样的话每年都能拿分红,确实比一锤子买卖要好一些。”刘周点头道。
    国泰公司其实和嘉禾集团的渊源很深,当初嘉禾之所以在邵大亨的打压下还能站稳脚跟,最初就是得到了国泰的支持。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六十年代的香江电影圈其实也是双雄争霸,一方是邵氏,一方则是国泰,双方从香江打到弯弯在打到南洋,竞争可谓非常激烈。
    不过六十年代末国泰的陆老板在飞往狮城的时候因为飞机失事不幸罹难,陆家不得不收缩而放弃香江市场退守南洋。
    正好此时邹文淮离开邵氏创办嘉禾,为了给邵大亨添堵,国内可以说给了初生的嘉禾极大的支持。
    不仅将国泰在香江的院线和片场低价卖给了嘉禾,还考虑到嘉禾资金不足允许邹文淮他们分期付款,几乎和白送没什么区别。
    除此之外,国泰还负责嘉禾电影在南洋的发行,让嘉禾多了一大块收入来源。
    历史上新一城在香江那么牛气轰轰,但是了好几年的时间才打通南洋的发行渠道。
    嘉禾在获得国泰保姆级的照顾后,才在邵大亨的打压下站稳脚跟,然后邹文淮等人也争气,嘉禾做得比国泰自己还要好。
    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初中期,南洋的院线公司几乎都被邵氏和国泰这两大巨头把持。
    前者本来就是在南洋起家的,然后邵大亨来到香江发展,但是他的兄弟可都是留守南洋经营家业。
    国泰的陆家本来也是狮城家族,在退出香江之后,国泰也在全力地经营南洋的业务。
    所以说这两家其实都是南洋的坐地户。
    别看香江邵氏影业停牌了,但是人家在南洋仍然是巨头,香江很多电影公司在南洋的发行也还需要倚仗邵氏。
    而嘉禾则凭借港片的横行以及一步步大爆的电影,摆脱了对于国泰的依赖,自建了嘉禾自己的电影院和发行渠道。
    所以南洋的发行最牛的就是邵氏、嘉禾以及国泰这三家。
    后来因为港片的式微,然后一些南洋国家政策的变化,嘉禾则开始了收缩。
    但是邵氏和国泰因为是南洋企业而且背后家族在南洋根基深厚则没有受到多少影响,仍然是南洋的院线巨头。
    就算是现在,嘉禾国际也和这两大院线有不少的合作。
    而嘉禾在南洋的院线则受到了冲击,尤其是印尼、菲律宾以及南越等地区,院线都解散了,电影院也加盟了本土院线。
    最后只保留了新马泰的嘉禾院线,这还是因为当地的政策没多少变化,但尽管如此,也受到了国泰和邵氏的排挤。
    其实这种种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嘉禾集团的衰落,不然不会被欺负地这惨。
    后面刘周接手嘉禾之后,嘉禾重新起势,海外影响力不也再次立起来了么,邵氏和国泰也从针对变成了合作。
    但邵氏和国泰的态度之所以这么好,也和嘉禾不再继续扩张院线规模转而维持和扩张发行渠道有关。
    在进入新世纪之后,邵氏和国泰的日子也不是很好过,不仅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而且两家公司算是家族企业然后经营了半个多世纪了,内部问题也有不少。
    最近两年如果不是因为好莱坞特效大片以及华语大片的崛起,这两家公司都快要出现亏损了。
    不过廋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新马泰地区,最牛的院线公司还是邵氏、国泰和嘉华,嘉华就是嘉禾在新马泰院线的名字。
    现在嘉禾准备退出新马泰的院线市场,吸引了不少资本的兴趣,其中就包括邵氏和国泰,两家公司都想收购嘉华。
    还有想进入新马泰院线市场的其他同行也同样参与了竞争,不过最后还是国泰的报价或者说方案赢得了高君的青睐,也就是两家公司合并。
    嘉禾想摆脱经营的麻烦并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国泰想通过和嘉华合并重组实现对邵氏的超越同时完成新生,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不过高君在南洋待了这么久也非常清楚国泰的情况,为了不至于合并后的公司亏损拿不到分红,所以高君要求合并后的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
    双方作为股东作为监督,不过毕竟新公司的经营权是国泰的,股份也更多,所以他们的话语权还是更大一些。
    对此高君也没办法,他不可能说将国泰彻底踢开,他们是有改变的魄力,但不是说让陆家失去对于国泰的控制权。
    但不管怎么说,现在嘉华和国泰两家合并,不仅一举超过了邵氏,国泰嘉禾就算是在整个南洋地区,也算是一家首屈一指的院线公司。
    这样其实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让嘉禾国际和国泰的合作关系更紧密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