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七百八十六章 强人所难不好
    基于现在片方的手段越来越多,院线也是绷紧了神经,生怕在哪一个环节出错,错失真正的赚钱良机。
    一旦院线判断,这部电影的走势有问题,后期会疲软,管他什么保底,什么合约,全都会被抛在脑后,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迅速转向。
    砍拍片,砍黄金场的场次,甚至把一些不好的厅换过来。院线完全有这样的自主权,很多业内以外的人不关注的是,电影的拍片其实一直都是流动的。
    虽然很多时候,这种变化微乎其微,只有几个点,但是,在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仅仅是几个点的差距也可以让一部电影的最终票房拉开很大的距离。
    一旦失去排片的优势,对于很多质量并没有那么过硬的电影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最后的结局,别说是大赚了,能不赔本就不错了。
    随着电影投资越来越大,片商的回本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这种压力,自然会传递给那些真正的电影主创。
    更何况,很多知名的大导演,本来就拥有电影制作公司,自己的电影,公司当然要投资了。
    那么,电影的收益就和自己休戚相关,一旦表现不好,自然是不能淡定的。
    怨天怨地是基本操作,因为真正决定电影票房的,从来都是观众,那么,自己的电影票房不理想,那就只能是观众的责任。
    虽然谩骂观众并不能提高电影的票房,但是,面对每分每秒都在流失的票房,大导演们实在是按捺不住。
    那是钱!
    那都是我的钱!
    拍的那么好,你们为什么就是不懂的欣赏!你们这些蠢物!
    快去啊!
    快去看啊!
    虽然导演们想要票房的心昭然若揭,但是,他们的姿势水平实在是有些问题。
    完全搞不懂这个因果关系,还以为自己是大爷呢,站着就可以把这份钱赚了。
    就可以让观众们心甘情愿的掏钱,她以为他是谁?
    神明吗?
    明明是在向观众们祈求票房,但是却还要摆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模样。
    自然是要引起观众的逆反心理的,导演越是摆出高姿态,电影的票房崩的也就越快。
    纵观网络时代的诸多电影风波,可以看出,很多时候,导演并不是电影票房的加分项,甚至是减分项。
    纯纯的拖后腿的时代。
    在这个轻轻搜索,十年以前你说过的话也可以轻松找到的时代,普通人的一言一行都经常受到各方势力的审视,就更不要说知名的导演和演员了。
    他们的各种行为基本上都被网友们拿着放大镜在检查,几乎是时时刻刻都要小心。
    在新电影上映的关键时刻,你还不知道谨言慎行,大嘴一张就知道开喷,观众岂能不拿起电影票这样的武器扞卫自己的观影权力?
    教你做人?
    其实,大导演们完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市场也好,观众也好,从来都会教他们做人。
    虽然他们不服气,但那只是一时的,只要你还想继续在这个圈子里混,还想继续拍电影,那你就不得不承认,观众才是唯一的审判者。
    想要让他们掏钱买票就要认认真真的研究他们的口味,不要总是站在山巅上,俯视一切。
    你不服气?
    没问题啊!
    那你也可以按照你的想法继续拍,没有人会拦着你,若是拍的好了,说不定还可以去三大弄个奖回来。
    然后呢?
    一旦不符合观众的口味,管你是什么大奖作品,照样票房扑街。你越是挣扎,扑就就会越惨烈,这是多少事例早就已经反复证明过的,明摆着的。
    是个导演都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不停的扑街,拍一部,扑一部,所以,到了最后,要么就是退出影坛,不再拍片。
    要么,就是调转船头,慢慢的向观众们感兴趣的题材,拍摄手法靠拢。
    不过,海哥的这部电影想怎么搞?
    坐在车上的吴迪,不自觉的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他自己的亲亲老丈人老张那边,他是一点也不着急。
    相比海哥,老张的血还是要厚的多,更何况,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三言二拍就是一部玩票的作品。
    是一次离经叛道的挑战,虽然可能会遭遇恶评无数,但是,因为有不少喜剧明星撑场,想要去电影院一探究竟的估计也不少。
    毕竟,看热闹是人之本性嘛。
    就算这次口碑扑街了,但是因为三言二拍过于离谱,还带有浓厚的小品色彩,所以,人们就不会把批判的目光转向老张能力不行,只会批评他自毁长城。
    脑子有问题才拍这部戏。
    而海哥呢?
    他就比较可怜了,从舆论氛围上来看,他可没有老张这样友好的待遇,馒头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伤了。
    把他多年以来经营的品质路线几乎是一下子掐断了。虽然过了好几年,但是提到馒头,腥风血雨可以说是立刻就可以掀起来。
    馒头俨然成了海哥的黑历史,走到哪里就被拉到哪里,好像是一坨屎,甩都甩不掉。
    但是,甩不掉也就罢了,你就不要总是主动拎着这一坨屎了吧,可是海哥还是个固执的人。
    偏偏不听劝,对馒头有一种很自然的应激反应,总是要主动提起来,给别人递枪,这也算是一大技能了。
    更可怕的在于,馒头和三言二拍绝对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作品,三言二拍一看就是插科打诨随便拍拍的。
    但是馒头呢,虽然处处都透露着一股荒诞的可笑,可是它却是海哥的心血结晶。
    在拍摄馒头的时候,海哥的态度不可谓不认真,他是真的把馒头当做是小宝贝,拍摄的时候可是煞费苦心的。
    不管是前台的演员,甚至包括幕后的工作人员,还有投资人也都网罗了整个东亚的顶尖力量。
    能够组这样的一个局,本身就证明了海哥在圈内的地位,端的是人人敬仰,个个捧场。
    虽然海哥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曾经说过一次失败不算什么,馒头不过是一次小小的失误。
    然而,他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可从来没有给人这样的感觉,意难平啊,意难平。
    这么大的一个盘子都能组起来,这就足以证明,一开始,对馒头,海哥可是踌躇满志的。
    是剑指口碑、票房双丰收的。
    让站在文艺片神坛上多少年的海哥如此握紧拳头,想要一较高下的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老张。
    虽然从拍摄电影的风格还有戏路上来说,老张和海哥从来都不是一路的,相互之间其实没有冲突,但是,谁让大家都属于是同一代的导演呢?
    正所谓,既生瑜,何生亮,如果没有老张,那么,海哥就可以独步江湖,无人能敌。
    然而,事实就是,老张就在这里,况且,出名的时间还要比海哥更早一些。
    甚至是多年以来,海哥产出佳作的频率也比老张要低得多。首先,老张比海哥勤快多了,很多年份,基本上是保持着一年一部或是三年两部的频率在拍片。
    这种出片率海哥就比不得,但这也没什么,毕竟,海哥自诩搞艺术的,大艺术家通常都有些怪癖,做事不会讲究速成,慢悠悠是基本。
    产出率低都是很正常的。
    但是,不正常的点也就在这里了。
    既然你海哥从来产出率都很低,那么,你不是应该慢工出细活吗?
    你不是应该把电影都拍好,佳作频出吗?
    然而,事实大家都看到了,虽然老张拍的电影也时常有些有失水准的,受到观众诟病,但是,对于老张的电影,观众们始终都保持着一种可圈可点的态度。
    有批评的,却也有觉得还是有优点的,哪里会形成馒头这种一边倒的满屏都是唾沫的局面?
    在文艺片领域,海哥获得的殊荣就赶不上老张,而转战商业片,却也是老张首先下凡尝鲜。
    虽然一开始拍摄的手法故事讲述的方法,似乎还不那么熟练,但是,在大牌导演还都在文艺片领域扎堆的年代,在内娱院线还广泛被引进片占领的时候,像老张这样的业内神人能够冲入商业片领域,扛起大旗,不得不说,绝对是勇气可嘉的。
    反观海哥,不得不说,在商业片尝试上,他又慢了一拍,在老张都已经拍摄了两部商业片之后,海哥才开启馒头这个项目。
    颇有些躲在冲锋队后面,观测风向的意味,看到市场开拓出来了,也形成了一定的观影人群,海哥就携着巨额投资和强大的班底冲出来了!
    然而,一部电影就把他彻底的打回了原型,而现在,海哥的第二部古装巨制,看起来前途也并不是那么明朗。
    相比三言二拍,孟氏孤儿甚至更加让观众没有兴趣。
    已知,馒头就是古装片,在馒头引发全网群嘲之后,海哥就迅速又把孟氏孤儿抬上来。
    这难免引发人们对于孟氏孤儿成品质量的担忧,上一次您老拍古装电影水平就不怎么样,这才几年,就好了伤疤忘了疼了?
    他真的行吗?
    市场也好,观众也好,对于海哥的这一部电影,多少都会抱着观望的态度。
    这种观望,便极有可能引发孟氏孤儿不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开局,从一开始就没有展现出王者风范,拿到优势的票房成绩。
    对于这样一部看起来题材很正经的古装电影,开局优势其实是很重要的。
    如果同样一部电影,一部是古装,一部是现代的,抛开各种场外因素,人们大多都会主动选择观看现代片。
    至少贴近生活,价值观都相近。
    但是,三言二拍就不同了。
    虽然看演员们的装扮,海报的造型,观众们大抵也可以猜出这是一部荒诞喜剧。
    而很明显的是,三言二拍光看阵容就还是很有吸引力的。首先,从题材上来看,喜剧就有先天的优势。
    电影是一种大众娱乐,人们来看电影,就是为了娱乐身心的。那么,喜剧片不管多烂都会有一定的受众。
    更何况是知名大导演老张的作品呢,在没有观影之前,很多观众都会想当然的认为,一个基本的质量总是有的吧。
    再看演员阵容,不只有红姐这种近几年当红的优秀喜剧演员,还有小吉林等等小品团队的人。
    他们都是擅长喜剧题材的,这一伙人攒出来的作品,也足以吸引广大观众的目光。
    别的不说,在厮杀惨烈的票房战场上,前三天的优势还是有的。
    其实呢,电影的角逐,看似是在和同行竞争,实则还是要看自身的质量。
    如果孟氏孤儿真的是个精彩绝伦的故事,而海哥这一次也难得的把叙事节奏搞好了,它的票房是不需要发愁的。
    肯定会有不少来捧场的观众。
    然而,从这个项目开始立项起,就已经偏离了电影本身,和网友们较劲,和老张较劲,和自己较劲,孟氏孤儿就是这种拧巴心理的产物。
    越是想要潇潇洒洒的拍片,越是容易陷入螺旋上升的拧巴之中,越拧越紧。
    为了不让电影太离谱,海哥特意将自己那种诗情画意的散文化叙事收敛了许多,规规矩矩的拍摄。
    然而,海哥这个人吧,就是有一肚子的罗曼蒂克的想法,如果不让他在电影里施展,他就会变得毫无灵感。
    一旦走了规矩路线,出来的成品就有一种平平淡淡的滋味,和别的导演完全不同。
    这也是商业片导演和文艺片导演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如果一部商业片被观众们形容为工整,这其实是一个很高的评价,说明作品的完成度高,在该铺垫的时候,细节铺设的十分到位,悬念感营造的好,最后的包袱抖的也精妙,能够让观众有这样评价的商业片,至少要具备这几个元素。
    对于商业片来讲,能够同时具备这些元素,那就妥妥是一部卖座电影了。
    票房过亿不成问题。
    而恰巧,这些元素都是擅长拍摄文艺片的海哥不擅长的,文艺片从来都不要求工整。
    因为工整就代表着这部片子拍的有匠气,遵循了某种电影拍摄的规律,而匠气,恰巧就是文艺片最鄙夷的。
    文艺片讲究的就是一个灵感的迸发,需要的正是导演和演员的灵气,没有了这份灵气,一部文艺片就算是拍得再好,受众也不会买账。
    所以,让擅长文艺片的海哥来拍摄商业片,这本来就是一件强人所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