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百七十七章 军户匠户
    第二天小朝会,嘉靖宣布了筹建大明水师之事,潘璜本想表示反对,但嘉靖一说是萧风的建议,潘璜就闭嘴了。
    钱的确是紧张的,但得看怎么花。从历史经验看,萧风花出去的每一笔钱,都能给朝廷带来很大的好处,这一点潘璜心里是有数的。
    但严嵩立刻表示反对,其原因有三:
    第一建船是工部的事儿,而工部管事的已经不是自己的干儿子了。
    第二建成的水师是兵部管,而丁汝夔恨不得跟萧风穿一条腿的裤子。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这是萧风建议的,凡是萧风建议的,老夫自然都要反对一下!
    当然这三个原因一个都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说,但这难不倒严嵩,他自然有能公开的理由。
    “万岁,萧大人毕竟年轻,求功心切。这份心思自然是好的,只是朝廷从成祖以后就禁海了,自然是有原因的。
    大明的根本是土地,大明的根基在中原。建水师耗费极大,真到国有危难之时,却又毫无用处。
    大宋水师曾横行水路,打得蒙古人无计可施,但真到遍地烽火之时,也只落得浮槎海上,最终君臣投海自尽啊!
    臣并非说水师无用,只是朝廷的骑兵尚未丰满,陆地上远不能说高枕无忧,苗疆又反意尽显,怎能靡费钱财建什么水师呢?”
    平心而论,严嵩这番话的确有理有节,其举出的宋朝水师的结局,也是十分有力的论据,群臣都看向萧风,看他如何应对。
    萧风郑重拱手:“严大人所言,确有道理,只是管中窥豹,难见全貌。
    自古以来,强军胜过苦战。大明多年来一直与倭寇缠斗不休,究其原因,就是大明海防几乎空白。
    朝廷为了剿灭倭寇,每年要花多少银子,养多少士兵在江南沿海?海边子民被杀被抢,各地县城被烧被毁,又是多大的损失?”
    严嵩坚持道:“倭寇不过跳梁小丑,朝廷消灭他们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萧风摇摇头:“严大人说这话,是根本不知倭患的根源。
    就算我前段时间杀了不少倭寇,就算胡宗宪和俞大猷他们能将已经上岸的倭寇都杀光,又有何用?
    只要倭国一发生战乱,大量的倭寇仍然会蜂拥而至,而我们还得继续和他们作战,永无休止!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沿海之地,向来有‘五寇一倭’的说法,五个倭寇中,只有一个倭国人!
    剩下的四人中,多曾是沿海之民。就是因为他们在沿海即无法安全打鱼,也无法得到保护,无奈只能与倭寇妥协、勾结。
    大明若无水师,则只能守,不能攻,只能被动地等着人家来打,如此沿海之地永远是大明的祸乱之源,吞金之地!”
    萧风说到此处,见嘉靖和群臣都抬着头,微微张着嘴,显然气氛已经到位了。
    当即用力一挥胳膊,两手分开,摆了个仰天抱月,壮怀激烈的姿势。
    “成祖时为何不行海禁?那时大明水师何等威风,只有我们打别人,没有别人打我们,自然不用海禁。
    是后来大明水师逐渐衰弱,在海上打不过了,才不得不退回岸上防守。为了防止敌人大量混入,不得不海禁!
    但若是大明水师重现辉煌,不但能阻断倭寇来犯之路,更能打开商路,为大明日进斗金!
    到那时,大明国力飞升,国运昌隆,万国来朝,大明即可吸纳万国气运为自己的国运!”
    因为是小朝会上,萧风不便明说这事对嘉靖修道的意义,但嘉靖瞬间秒懂,当即一拍书案。
    “师弟言之有理,重建大明水师势在必行,各位爱卿有何意见?”
    严嵩无比沮丧,无奈地拱拱手,既然嘉靖这么说了,他肯定不能再公开反对了。但沮丧让他的动作稍慢了一点点……
    “臣,附议!”
    严嵩惊讶地回头,看向徐附议,徐附议一脸谦恭,连台词都没变,但他以前可从不会抢在严嵩前面发言啊!
    一瞬间,严嵩的后背嗖嗖地吹进了凉风,严党官员们脸上也都有些不自在了。张居正立刻跟上。
    “臣也附议!”
    丁汝夔没想到自己从铁杆粉丝瞬间变成了第三,赶紧表态。
    “臣也附议!”
    潘璜等了片刻,见没有别人附议了,自己才明确表态。
    “臣也附议。”
    这就够了,嘉靖满意地点点头,看向严嵩,严嵩赶紧表达迟来的爱。
    “万岁高瞻远瞩,老臣不及也,老臣自当统领内阁与六部,全力支持萧大人。”
    本以为此事到此为止了,不料萧风却随即提出一个新问题。
    “万岁,重造水师,需要工匠不在少数。如今工部巧匠堂中只有几十人,入世观中工匠也不过百人。
    而且朝廷要冶炼钢铁,打造更好的兵器铠甲,火枪船炮,都需要大量的能工巧匠。没有工匠,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啊。”
    严嵩不满地哼了一声:“萧大人,天下匠户众多,只要户部给得起钱,你随便征调便是,这等事有什么可议的?”
    萧风摇头道:“天下匠户虽多,但都是为了混口饭吃,有几个能工巧匠?真正的能工巧匠,还不是朝廷重金招募的?
    就如同卫所中的兵士一样,大多遇敌则散,敌去而回,哪有什么战斗力?真打起仗来,还不是靠营兵为主?”
    此话说中了丁汝夔的痛处,他摇头叹息,表示实在太他妈的难了。
    这是事实,已经被反复验证过了,严嵩倒也不好断然否定,只是阴险的给萧风挖坑。
    “此事倒也确实,不知萧大人有何办法,能解决此等现状呢?萧大人若有办法,不妨亲自管理工部和兵部吧。”
    这是在暗示嘉靖,萧风很可能是要借着重建大明水师的借口,谋求六部的控制权,其心可诛。
    嘉靖点点头:“师弟有何建议,尽管说来,大家议议。”
    萧风深吸一口气,知道到了关键时刻,这句话说出来,必然石破天惊。
    “师兄,太祖所立户籍制度,是沿袭元朝而做变更的。其中军户、民户和匠户属于良籍。
    这种靠强制分类来保证职业来源的做法,在战后重建的过程中,确实保证了社会稳定,有很大的作用。
    但时移世易,百年之后,再只依靠强制分类,只会让人才枯竭,战力下降。巧匠缺少,卫所兵疲赖就是明证。”
    朝堂一片寂静,片刻之后,严嵩大喜过望。自己本来只想给萧风挖个坑,结果这家伙嫌不够深,还爬到山尖上往下跳啊!
    “萧风,你大胆,你狂妄,你丧心病狂!户籍分类制度乃大明立国之本,是太祖英明决断,你竟敢攻击此制度?”
    嘉靖也有点皱眉头,师弟啥意思啊,要取消户籍分类吗?这能行吗,还不天下大乱了?
    “师弟,若是取消户籍分类,到时没人肯当兵了,没人肯当匠人了,大明需要军队,需要匠人时,如何是好?”
    萧风笑了笑:“万岁,各位大人,请问大明何以没有设立文户?也就是给读书人单独设一户呢?”
    嗯?这个问题,听着像是废话,但大家平时还真没认真想过。严嵩作为主力辩手,当然要身先士卒。
    同时严嵩也感到了一阵悲凉:当年两个儿子在朝为官时,何用自己赤膊上阵。现在父子兵没了,其他严党官员都他妈是废物,是墙头草!
    “这话就该掌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身份清贵,人人向往,何须强制分类立户?”
    萧风继续笑问:“那大明何以不设立商户呢?士农工商,商人总不是身份清贵吧?”
    大明其实是有商户的,但仅限盐商,盐商之外的,不管生意做得多大,仍归于民户,并不单独立户。
    严嵩觉得萧风今天脑子有点慢:“商人虽不清贵,却可娇妻美妾,广屋华服,不用强制,自然有人趋之若鹜!”
    萧风点点头:“按严大人所说,凡是需要强制分类立户的,都是没什么好处的职业,对吗?”
    严嵩顿时语塞。这话其实绝对没错,但不能这么说。
    类似贱籍,例如丐户、乐户,那都是有罪被强制的。但军户和匠户那属于良籍,是好人来的。
    朝堂上不少大臣就是军户和匠户出身,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严嵩要说这两个职业不好,是很得罪人的。
    萧风看着张口结舌的严嵩,转向群臣,大声道。
    “军户和匠户,是良籍,和读书人一样,是朝廷栋梁。既然如此,为何需要强制分类征用呢?”
    是啊,为什么呢?大家面面相觑,心里清楚,却都不敢说。
    因为没好处啊!光顶着个良籍的帽子,其实过得甚至都不如贱籍的人!一干就是一辈子,又看不见前途,谁还能积极上进?
    “户籍分类不是不行,对有罪的人分入贱籍,也没有错,但要给人希望!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一个人一出生,就已经失去了前途和希望,那这个人就不会有动力好好干!”
    严嵩咳嗽一声:“萧大人,凡是良籍,都是允许读书科举的。
    中了举人,就可以改本人的户籍,官至三品,就可以改全家的户籍,怎能说没有希望?”
    萧风笑道:“军户和匠户的孩子,一出生几乎就注定了身份,从小是读书的多,还是学打仗和手艺的多?
    指望读书改变命运,对他们来说,要比民户的孩子不公平得多。张侍郎,你说是不是?”
    张居正就是军户出身,对此感同身受,被萧风一句话勾起心酸,几乎落下泪来。
    “萧大人所言极是。下官家中为军户,亲戚朋友也多为军户,同龄人中,几乎无人走读书科举之路。
    下官的祖父因在辽王帐下当一等侍卫,收入比普通军户高些,故而有余力供家父读书科举。
    家父中了秀才,但始终没能中举,因此将希望寄托于下官身上。下官自幼又有些聪慧之名,才得以读书科举。
    下官十二岁中了秀才,十五岁中了举人,脱了军籍,全家大喜若狂,指望下官能再接再厉,为全家脱籍。
    祖父多喝了几杯酒,跟侍卫朋友们吹嘘自己的孙子有出息,将来全家脱籍有望,却被人传到了辽王世子的耳朵里。
    辽王世子将祖父召去,以为他贺喜为名,让人拿酒给祖父喝。
    一坛又一坛,祖父后来喝到吐血,辽王世子仍命他继续喝。祖父是被人抬回家里的,当晚就去世了。
    下官蒙朝廷赏识,万岁天恩,如今忝居三品,今年为全家脱了军籍。只是祖父他,却等不到了……”
    朝堂中人人低头,辽王此时尚在,虽无实权,在封地也是一手遮天的。张居正想来是心中苦极,才会说出这等往事。
    嘉靖默然不语,严嵩则质问道:“军户也有晋升之路,只需奋勇杀敌,自然不愁前程。而且还有武科可考,难道一定要读书走文科举才行吗?”
    严嵩说的武科,就是武科举了。武科举一直存在,只是从宋到明,武科地位一直极低,甚至一度都被取消了。
    一直到土木堡之变,战神明英宗一战葬送了大明几乎全部的武将精英,实在是无人可用了,才不得不重启武科举。
    但在重文轻武的情绪下,武科的选拔方式依旧很奇葩,首先是要纸上谈兵,谋略策论占大头,至于武艺如何,占分数并不高。
    关键是即使中举,社会地位也不会有太大改善,即使得了前几名,最多也就是当个中下层军官罢了。
    有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孩子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也喜欢阅读兵书。祖父觉得自己孙子文武全才,寄予厚望。
    这个孩子也非常努力,考上了举人,但是多次会试都考不上进士。无奈之下,他参加了武举考试,结果就拿了状元!
    他欢天喜地回家报喜,却被祖父臭骂一顿:“没出息的东西,一个武状元有什么可高兴的?最多是去当个小军官!
    你给我安心在家读书,继续考进士!记住,出去不许跟别人说你考武科的事儿,你是文举人,人家本来很尊重你的,一说考了武科,全家跟着你丢人!”
    这个案例极其真实地反应了当时的情况:武状元不如文举人!这种情况下指望武科选拔将才,简直是痴人说梦。
    所以萧风笑了笑:“不经文科举而当大官的军户,不知今天在场的可有吗?”
    众人互相看看,没一个人说话的。其实今天在场的高官中,军户还有一个,就是高拱。
    但和张居正一样,都是通过科举考上进士才当上的高官。没经过科举能当大官的,一般都是像戚继光这样,靠祖上恩荫直接当将军,然后再立大功才行。
    但这些恩荫大多是朱棣抢皇位时封的,现在的军户可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打一辈子仗,能弄个游击将军就算到顶了。
    而真正能当各地总兵、督抚乃至兵部尚书的,没有一个是大头兵出身的,几乎都是科举出身或恩荫出身。
    萧风见众人不语,再次发问:“不经科举,而当大官的匠户,不知各位可知道有谁吗?”
    众人更加摇头,这个更是不问可知。军户虽然机会渺茫,毕竟还能靠搏命换功名。匠户?不经科举当什么官?
    你就是铠甲打造得再好,刀枪打造得再锋利,也不过是个巧匠罢了。
    多给几个工钱,最多进巧匠堂吃份皇粮也就算了,还想当官?这不是做梦吗?
    嘉靖终于开口了:“师弟,黎民百姓,各司其职,朝廷有章可循,对朝廷难道不是好事吗?”
    嘉靖关心的并不是张居正这样的个体,个体有没有受到公平对待,对皇帝来说屁事儿都不算。嘉靖关心的终极问题,仍然是大明国运。
    萧风自然知道这一点:“万岁,这世上众人,千差万别。比如张居正,虽出身匠户,但是个读书的天才。
    可能也有个军户或民户,天生不擅长打仗和读书,但却心灵手巧,能成为一代鲁班。
    但他因为出身,却不太可能成长起来,反而变成一个蹩脚的士兵,毫无战力。人才错配,莫过于此。
    这就像大明派一万工匠去和敌人打仗,派一万士兵来打造兵器,同样是两万人,必将一败涂地。
    这难道不是削弱大明战力,有损大明国运之事吗?”
    这个道理很清晰,嘉靖也不能不认可:“那师弟之意,难道竟是要取消户籍分类吗?这恐怕……”
    萧风也知道,现在想一下子取消户籍分类,动作过大,用力过猛,肯定会引起激烈的反抗,因此决定先温柔一点,再慢慢推进。
    “倒也不必如此,只需更加灵活宽松即可。前面严大人说过,文户和商户不需单设,是因为有名有利。
    只要能让军户和匠户们也看到前途,看到希望,即使放松约束,同样不愁无人可用。”
    严嵩冷冷道:“难道萧大人,是要让军户和匠户们直接当官吗?”
    萧风摇摇头:“严大人,请问科举制度,所为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