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53章 嫁祸
    严格来说,袁绍已经向朝廷称臣,承认了天子是先帝的血脉,但他一直没把长安朝廷当回事,以诏书自称的事一直没停过,即使被孙策抓住了把柄,他也不在乎。
    因为袁绍很自信,长安朝廷不足为虑,孙策也不是他的对手,只要他亲自挥师南下,中原唾手可得。不仅他这么想,审配等人也这么想,所以当长安发生旱灾时,冀州就是一粒粮食也不肯给。沮授多次建议改善与朝廷的关系,借朝廷的名义与孙策对抗,都被袁绍拒绝了。他也找过审配,审配同样不予理会。
    时移境迁,如今黄琬兵败投降,审配被俘自杀,洛阳无主,袁绍再无必胜的信心,又不肯坐视孙策将洛阳收入囊中,想来想去,将洛阳交给朝廷竟成了唯一可行的选择。袁绍不仅不反对,反而盛赞沮授为张良,不仅郭图觉得刺耳,就连沮授自己都觉得怪怪的。
    不过此时此刻,没人会计较这些细节。得到了袁绍的赞同,沮授进一步分析了向朝廷称臣后的安排。首先当然是上请罪疏,为之前的事向朝廷做一个解释,以示诚意;其次是对当前形势做一个说明,当然不能说成是主动发起进攻,只能说是受太尉黄琬之令,奉诏讨贼。原因很简单,孙家父子坐拥三州,这岂是臣子应该做的?逆臣不讨,朝廷还有什么威严可言?
    袁绍一听,忍不住赞了两声。他为什么出兵其实并不重要,就算他不解释,朝廷也不敢拿他怎么样,这么说的关键在于阻止朝廷和孙策结盟。此战过后,袁绍只有冀州,对朝廷的威胁已经很小,手握荆豫扬三州的孙家父子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朝廷如果想剿灭孙策,必然要倚重袁绍的力量。朝廷如果想绥靖,那就等于自打耳光。
    总而言之,这封请罪书名为请罪,其实是嫁祸,把孙策推到火堆上烤。
    郭图虽然心里不自在,也不得不承认沮授这一计的确好,至少目前看来如此。他笑了笑。“主公,公与此计甚妙。事不宜迟,可命孔璋(陈琳)做书,若伏击孙策不成,即可以快马上奏朝廷。”
    袁绍连连点头,心领神会。计策再好,毕竟是无奈之举。当务之急,还是先考虑伏击孙策的事。如果能重创孙策,谁还理会朝廷?
    几个人商议妥当,即由陈琳做表,沮授则去与审英等人沟通,商量撤军的事。情况正如郭图所说,审英等人虽然哭着喊着要为审配报仇,却没人敢真与孙策拼命,听说袁绍要以退为进,伏击孙策,个个举手赞同,没有人有一句异议。
    袁绍随即召集众将议事,慷慨激昂了一番,下令撤退。
    ——
    孙策很快收到消息,但他没有立刻追击,只是派出斥候尾随。
    他的确取得了几次大胜,可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袁绍还有很强的反击能力,贸然追击,一旦中伏,很可能会被袁绍翻盘。
    但他也不能让袁绍就这么离开。袁绍实力犹存,尤其是他本人并没有遭受真正的打击,等他回到冀州,缓过这口气来,说不定自信心膨胀,再次兴兵南下。他不怕袁绍再来,但他不愿意耽误时间,既然开战,就要把袁绍打疼,让他短期内不要轻举妄动。
    孙策与郭嘉、鲁肃等人商量,郭嘉一时也难以决断,袁绍有可能是真的打算撤退,也可能是以退为进,两者并不矛盾。既不能让袁绍就这么走了,又不能中他的计,首先就要搞清楚袁绍的真实用意,才能有的放矢。可是仓促之间,他根本没有时间去搞清袁绍的真实意图。
    孙策灵光一现,提出了一个建议:换俘。
    接连数战,除去当场杀伤致死的,孙策总共俘虏了一万三千多冀州军,其实又以审配的部下为主。濮口之战,蒋钦袭营,抓了近四千俘虏。黄水之战,又抓了五六千人。这些人都是青壮,当然可以留下来做苦力,不过思乡之情难免,他们的家人都在冀州,很难安心在中原生活,以后一有机会,他们还会逃亡。最近为了看管这些俘虏,孙策可费了不少心思,仅是支出的粮食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孙策现在不缺人口,如果用这些俘虏来刺激一下袁绍,未尝不是一个办法。不管袁绍是真的撤退还是想埋伏他,都不能让他走得这么痛快,非逼他再战一场不可。
    郭嘉觉得可行,随即从俘虏里挑出一些人,让他们回营送信,传递消息。在俘虏营挑人的时候,郭嘉对俘虏们说,袁绍已经撤军了,但是没人关心你们的死活,孙将军本来可以把你们送到矿山里挖矿,或者送到山里伐木烧炭,让你们做苦力做到死,但他是个仁慈之人,不想这么对待你们,所以愿意交换俘虏,让你们有回家的机会。不过袁绍肯不肯出这个钱,我们就不知道了,各位自安天命,有人来赎,你们就回去,没人来赎,也别怨我们,这都是你们的命。
    此言一出,俘虏们都心动起来。如果有可能,谁想做苦力到底,埋骨他乡啊。
    郭嘉根据俘虏们的籍贯和原属将领,精心挑选了一百人,让他们回营传消息,同时为相识的人带口讯,看看谁愿意赎,谁不愿意赎,愿意赎的抓紧时间凑钱凑物。根据俘虏的身份,郭嘉又设定了不同的价码,最便宜的是普通士卒,用钱换也行,每人一万,用粮换也行,每人五十石,用马换也行,一匹中等战马换三个人,一匹上等战马换五个人。
    这个价格很公道,就连俘虏们都觉得孙策太仁慈了,才要这么点钱,等于干一年农活而已。由此可见,孙策是有诚意的,能不能活着回去,就看亲人、乡党们有没有同情心了。
    不用郭嘉多说什么,俘虏们纷纷托那些信使传话,求他们去找人。
    一百信使带着万余俘虏们殷切的希望,离开孙策的大营,追赶袁绍的大军去了。
    郭嘉特地等了半天,这才派石韬为使者,带着换俘的公文去追袁绍。他特地关照石韬,不要急,慢慢走,要给那些俘虏信使们充足的时间。此外,如果你有机会看到我从叔,帮我带几句话。
    石韬心领神会,出营而去。等他追上袁绍的时候,那一百俘虏信使已经回营半日有余,孙策愿意交换俘虏的事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人人皆知。无数人围在袁绍的中军大帐前,有人苦苦哀求,有的痛哭流涕,有几个激动的已经晕了过去。
    而那一百俘虏信使一个不少,全部被反缚双手,跪在中军大帐前,等着行刑。一群大戟士围在中军大帐前,如临大敌,眼神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