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出头
荀君慧……高远侯……
听到这个名字,王飞更紧张了,心几乎从嗓子眼跳了出来。
但除了他之外,其他大部分人并没有那么紧张,都觉得这是太后在寻个熟人开启话题。因为高远侯和太后真的是老相识。最多只是觉得太后在找茬,当初高远侯和太后在京城相处可不太和睦,高远侯以辅政大臣的身份最终被逐出京城,太后就是做主的人。
现在太后在城楼上众星捧月,想起昔日的手下败将,叫过来名为安抚,实为羞辱一番也不奇怪,太后从来不是个宽宏大量的性子。
之前上奏的朝臣道:“高远侯之前曾上报进京觐见,然多日未见其踪。前两日才上报礼部,说抱病不能来。与她同行的扶光侯汤昭也未觐见。”
要在太平年月,诸侯说不见就不见,高低得安排个大不敬的罪名,现在这个年月就是太后也不能任意处置,因此朝臣也没提什么罪啊罚啊的,让大伙尴尬。
听到汤昭的名字,王飞咽了口吐沫。
太后紧接着叹道:“是吗?那太遗憾了。我听说扶光侯是个少年英杰,不世出的骄子,还正想见一见呢,他竟不能来。再者,我也想再见见君慧,她又病了。这可真是太不巧了。说起来君慧的身体一直不好,她病了也不奇怪。这么多年了,我们都老了。云州那个地方,与她养病无益,实在是应该回到京城来修养。再者,皇帝也需要她这样的贤才来辅佐。”
众人一震,都觉得石破天惊!
太后是要……召回高远侯?
什么意思?把上一个周期斗跑的诸侯再请回来?
在座的众人都飞快的开动脑筋,琢磨这件事的意义。大部分人和高远侯就算没有什么交情,也没什么恶感,只是单纯把这件事当做政治事件思考得失而已。有少数人不免去看寿王:如果说高远侯有什么敌人,那么首论寿王。当初赶走高远侯,虽然是太后的决定,但少不了寿王的筹谋和鼓噪,可以说高远侯的离开,标志着前一个政治生态的瓦解,新的政局形成。自此开始了寿王和太后长达数年的政治联盟。
现在,政局又要变一变了吗?
众人首先想到的,是寿王和太后这对政治盟友出了问题,太后要高远侯还朝来制衡寿王。但转念一想:这不对啊?现在的寿王还需要制衡吗?他不是已经隐退,专心寻求长生的事了吗?纵然有他主动抽身退步的缘故,但影响力下降是实实在在的,他现在已经不能算朝政的一极了。
再者,现在朝政重要人事调动也不由太后说了算啊?
如今皇帝已经大婚,太后归政,调高远侯回来这种大事,是太后能随便说的吗?要是在后宫跟皇帝闲聊提建议也就罢了,在这种场合,说每一句话都是表态,这种话说了就会有影响。那皇帝要是不许怎么办?
再联系之前众人想到的,皇帝不在,兴王上座……
众人心中各怀心思。
太后说完了也就不提了,直接转过话题道:“叫诸侯上来吧。”
第一个上来的是顺王,他算诸侯里比较特殊的,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封国藩王。
大晋一开始是有很多藩王的,但是之前有一波诸王之乱,把早年间封的藩王基本上都折进去了。后来中枢元气大伤,名义上恢复郡县制,但其实成了藩镇割据了。后面想要再封王也封不下去了,诸王只能在京城猫着。
顺王算少数在地方立得住脚的藩王,之前久震昆岗的雪山王也算一个,但后来雪山王被调回京,昆岗名义上置郡县,也就不算藩国了。现在顺王就是藩王之首,也可以说是外藩诸侯之首,第一个上来拜见没毛病。
太后见了顺王,甚是和颜悦色,道:“一晃十多年不见,顺王长大了,当真出落得一表人才,让我想起了你父亲。来,兴王,这是你的堂兄,你们都是中宗的亲孙儿,最亲近不过,将来也要好好相处啊。”
她拉住兴王,让他站在自己身边。这样顺王要拜太后,顺便也就拜了兴王。
但其实,按照地位,按照年齿,顺王不应该拜兴王的。
此时按照礼仪,顺王应该要拜了,但是他看了兴王一眼,突然欠身道:“太后容禀,臣有一言上奏。”
太后是秉过国的人,立刻就猜到他要说什么,心中暗叹:事情果然是没那么容易,这才第一个呢。国师也是,不是说已经把顺王调教清楚了吗?怎么看他的样子还要挑事呢?
还有……国师这两日去哪儿了?怎么一直不见自己的使者?
虽然说今天的计划她已经做了准备,按理不用国师出手,但有国师站台,总是能叫人心安的。
难道说他故意不来,是为了看自己有没有压制众人平定天下的本事?若叫他失望,他再出来,连自己也一起处置?
想到这里,太后有些心慌,但是她神色不变,缓缓道:“自家人,客气什么?有什么话自然可以说。”
顺王道:“太后,治理天下在乎礼法,礼法在乎有序。兴王虽然是先帝亲子,陛下亲弟,一则年幼,序齿在众王之后,二则毕竟是人臣,岂有人臣受人臣拜礼的道理?若勉强受礼,反遭天忌。太后有爱子之心,当为之计深远。”
这话说得相当不客气了,太后缓缓道:“顺王,伱想错了。兴王是皇帝的使者,他自己当然不能受礼,但是他是代替天子受礼的。你在幽州呆久了,莫非是连臣要拜君这件事也忘了吗?”说着目光冷冽的盯着顺王。
顺王顿了一下,突然道:“君臣之礼岂能忘?臣顺王元盛宵见驾,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不知圣躬安好?”他说着直接向兴王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太后反而一怔,她其实并没有打算跟顺王打嘴仗的。
对,她没打算说服顺王,说服诸侯,说服群臣,让众人拜兴王是一件合乎礼法、理所应当的事。
因为这很明显是扯淡。无论如何,兴王这个身份,就是不该受拜的,内臣外臣都不该拜。太后纵然能找到一个理由允许,那些熟读经史的大臣能找出一百个理由反对,辨来辩去只会让自己和兴王同时陷入被动。
太后是不会陷入对方的战场的,她难道是来金鼎楼参加大礼议的吗?
她今日来,是在这个背靠国师、划定好的战场上立威的。说白了,她是来指鹿为马的。因为她之前的误操作,已经陷入了绝对的困局,这个时候唯有快刀斩乱麻才能解决。所以她准备的不是长篇累牍的说辞,而是雷霆一击的力量。
先在今日展示实力,把事实定下来,有经金銮殿再说去。
展示实力的第一步,就是先找个倒霉蛋立威。
比如说第一个出头质疑的刺头,是一定要杀的。
今天是元宵佳节,谁规定佳节就不能杀人了?杀人可以助兴啊。
所以太后才先叫诸侯来拜见兴王,因为这样这个刺头很可能就出现在诸侯之中。杀掉一个诸侯,既能立威,对朝局的影响又小,比杀在京的近支亲王或者朝中重臣要好多了。
但她没想到冲出来的是顺王。在她印象中,顺王是比较圆滑的,纵然要反对,也要当幕后黑手,挑事让别人出头,怎么会自己冲出来呢?而顺王是强大的外藩,也是大晋支撑地方的一根支柱,拆自家的梁柱绝对是不智之举。
但既然冲出来,那就是他了。必须杀了他。如果不杀他,转而杀其他不够强大的人,那不叫立威,叫欺软怕硬。一旦这么做了,那就会被人窥破虚实,到时候会被群起而攻之的。
至于拆房梁,房子是用来住人的,人都没了,房子还不知道便宜哪个王八蛋呢。拆就拆吧。
然而,太后没想到,顺王跪了,跪的这么果断。
刺头服软,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太后突然觉得有些不对。
他应该还是……
兴王骤然受拜,一时手足无措。他毕竟还是十二岁的孩子,虽然太后跟他交代了不少事,为今天做了不少准备,但还是有些紧张,勉强镇定,白着脸道:“王兄免礼。”
然而顺王却不起身,反而又问了一遍:“圣躬可安?”
兴王呆了一下,结结巴巴道:“圣……圣……”
顺王不等他说出口,抬头道:“兴王,怎么连圣躬安三个字都说不出口吗?还是说,陛下……圣体并不安呢?”他说到这里,突然长身而起。
果然!
太后深吸了口气,准备动手了。不管顺王是虚张声势还是真的猜到了什么,他既然不依不饶,那就该死了。不能让他继续狂逆下去。
她在宽袖之下的手变了姿势,只待稍微举起,便可下令发难。
这时顺王已经完全没有了之前倒头便拜的谦卑,直视兴王,双目炯炯有神,虽然没有步步逼近,却有了逼迫的姿态,声音提高:“因为你知道陛下已经龙驭宾天!就是太后亲手弑君,叫你这小儿来做傀儡天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