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4章 问政
    第134章 问政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对视了一样,若有所思的退了出去。
    长孙无忌去面见戴胄,命其准备钱粮,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可不是那么简单,凭借君主一句话,就可以让五万大军上前线的。
    五万大军出征,起码要准备二十万民夫,数不尽的钱粮谷物,倒是一下子解决了很多百姓吃饭问题,可是话又说出来,塞外苦寒,征战辛苦,一场战争下来,先不说多少将士死在疆场之上,便是冻死在路上的民夫,便不会是一个简单的数字。
    房玄龄的表情说不出的落寞,因为他素以谋略著称,这一次却输给一个黄口小儿,让他心里非常过意不去。
    或许当初自己不和那些自诩身份的人一起看不起这个少年,细细的琢磨一下他的论断,大唐就该是另外一个光景了。
    在二位臣下离去之后,李世民正襟危坐的跪坐在御案前,目光一动不动的盯着舆图,手里摆弄着一柄金色短匕,心中的杀机越发的弥漫。
    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现出罗云生当初在弘文馆的那一席话。
    不中听,但是很中用。
    这些年自己似乎沉浸在突厥的胜利中不能自拔,即便是关中的雪灾,也没能让自己足够警示。
    自大的认为,天下之大,大唐最盛。
    却不想,一个个贫瘠的吐蕃,也敢在大唐的身上妄动刀兵。
    古人云,忘战必危,不是妄言。
    李世民亲自指挥的战争不计其数,从战略到现场指挥他无一不精,对于战争的理解,李世民自忖这个时代,没有人能超越自己。
    可是他都没有料到,吐蕃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对大唐出手。
    可为何一个孩子,就预料的如此精准。
    甚至连松洲这个地方都预料到了。
    “不能小觑每一个人,这是战争的铁则,朕却将他忘在了脑后。”
    李世民心里复杂万分,“想当初自己的妹妹平阳昭公主一个人都可以撑起一片天,更何况一个将门之后。”
    “张铎。”
    李世民疲惫道。
    “奴婢在。”
    张铎卑躬屈膝碎步上前,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李世民抬手道:“召罗云生来见。”
    说完这句话,李世民感觉身体都被掏空了一般,一只手撑着额头的太阳穴,另外一只手无力的搭在案牍上。
    “喏!”
    张铎准备起身,却见李世民忽然又抬手道:“算了,朕亲自走一趟。
    叫上太子和杜正伦。”
    ………
    罗云生万万想不到,李世民会这个时候来见自己,此时他正在跟魏征一起,各自著书。
    毕竟这大把的时光不能这般浪费了,外面的煤炭准备工作,有那么多手下人去操持,自己只要把把关,剩下的时间自然可以归属于自己支配。
    这种跟魏征呆在一起的时光非常宝贵,罗云生舍不得浪费,几乎有什么问题,便会上前问询,魏征也从不吝惜解答。
    毕竟能做到一国宰辅的人,从方方面面都有自己的见解,一丁点的点拨,都让罗云生受益无穷。
    罗云生从未小瞧过古人的智慧,也确实学习到了不少。
    比如说商业,魏征就建议罗云生健全部门建设,现在就是他跟萧潇岳两个人折腾很难真的做大做强,魏征就建议罗云生,既然没有世家那般人才辈出,就要积极引进外界的人才,组织一个中枢机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最后罗云生听了半天,叹了口气说道:“魏公,您说的是政事堂吧。”
    魏征侧脸看了罗云生一眼,笑着说道:“政事堂这种中枢组织,不论是大生意人,还是国家,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言堂能兴盛多久?
    一个人又有多少主意?
    看看陛下的大唐如何蒸蒸日上的,你还看不明白,单打独斗成不了大气候。”
    见罗云生沉吟不语,魏征继续说道:“这煤炭生意,若是真的推广开来,势必会成为大唐前所未有的生意,你想不被世家吃掉,就要网络人脉、人才,这里面世家要有,寒门也要有,勋贵最好也要有,就跟陛下的朝堂一般,相互支撑,相互扶持,这样才能越走越远,老夫观你已经将长孙家、太子、秦琼拉上战车,这还不够,还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样煤炭生意也可以迅速推广,造福更多的百姓。”
    罗云生听着魏征的教导,心里说,这老货,看的真的透彻啊。
    李世民白龙鱼服,吓得门子不敢说话,只能老实的弯腰侍奉在一旁,而李世民则透过窗子,默默的看着书房里的一老一少。
    李世民有一种错觉,就是眼前的少年仿佛被魏征感染,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忠臣。
    观察了许久,李世民最终推门而入,似乎对于所谓的毒气完全不在乎一样。
    魏征和罗云生同时起身,“臣拜见圣人……”
    李世民的内心非常复杂。
    这一趟他是不愿意来的,但是他却不想伤了一个少年人的心,在他看来,罗云生跟没皮没脸的太子完全不是一类人。
    “朕此行乃是白龙鱼服,二位卿家不必如此。”
    魏征正要起身,却听罗云生义正言辞道:“陛下此言差矣,所谓君君臣臣,乃是纲常伦理,臣见到陛下,如何能忽视礼节呢?”
    李世民满意的点点头,然后嫌弃的看了一眼正准备继续休书的魏征。
    某些老臣年纪大了,就是不如年轻的臣子懂事啊。
    说实话,魏征这些年作死做的很多了,按照道理来讲,早就死了一万次了,可是李世民就从来没真心动过杀掉魏征的念头。
    在很多臣子看来,直言相劝,乃是作为臣子应该尽的义务,做的越直,越是能名垂青史。
    罗云生却从来不这样想,因为他觉得名垂青史与否,那是后人的抉择,那是修史人根据时事的抉择,跟前人做的如何关系不大。
    而且李世民作为生杀予夺的大boss,还是老老实实的伺候着为好。
    是故,罗云生继续说道:“何况陛下文成武德,实乃是当今天下第一人,微臣心中真心敬佩,所以不论陛下在何处,臣都不能失了礼节。”
    李世民的脸色更加复杂了,想要辩解什么,可是刚才的话很好听,似乎辩解一番,有些大煞风景。
    李世民咳嗦了一声,“这里有一份松洲的战报,你看一看。”
    说着将战报递了过来。
    魏征立刻放下手里的笔,皱着眉头说道:“陛下,此乃国事,岂能……”
    话还没说完,就被李世民给瞪了回去。
    罗云生揭开奏疏一看,心中顿时了然,松洲兵败,吐蕃风头正劲,也就是说,当初自己在弘文馆吹得牛逼,不幸言中了。
    哎,晦气。
    这种事情,说中了,也没啥开心的。
    罗云生立即道:“起奏陛下,小小的吐蕃,国力、兵力,皆不如大唐,即便他们暂时占据上风,也难以影响大局,依臣来看,眼下稳住局势即可。”
    李世民有些微微震惊的看着罗云生,他觉得眼前这个少年,听闻吐蕃入侵,第一反应应该是跳起来,大呼战争的人,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眼前这个少年却建议稳住局势。
    李世民道:“朕记得当初你可以鉴定支持战争的,为何此时此刻,却认为稳住局势即可了呢?”
    “是,微臣说过。
    可此一时彼一时也。
    如今的局势,关中雪灾严重,解决内部矛盾才是我们最紧要的事情,松州之地,多是些蛇叔两端的异族蛮夷,我们只要稳住局势,他们自然会重新投效的。”
    “而且,依臣来看,此事并不一定是纯粹的坏事。”
    李世民眸中闪过厉色,朕丢了那么大的脸还不算是坏事?
    “陛下,大唐与吐蕃松洲之战,虽然兵败,让吐蕃沾了些便宜,可是也让两种人看清楚了形势,一种便是认为只要我大唐许诺联姻,吐蕃便能世代与大唐睦邻相交的,此战可以让他们看清楚吐蕃的狼子野心,另外一种便是轻视对手的,认为弹指间便可以灭掉吐蕃的。
    吐蕃地势高,士兵战斗力强,这是事实,想要解决他们,也绝非易事。”
    “在臣看来,此战胜败,其实都无关大局,但是他需要我们惊醒,将吐蕃当成一个重要的对手,就像是当初我们重视突厥一般,不然吐蕃终究会成为我大唐的心腹大患、”
    罗云生的这番见识,其实有点欺负人,其实从之前吐蕃的表现来看,他未必愿意与大唐为敌,罗云生占得也就是知晓历史的进程而已。
    可李世民听了,表情则越发的凝重了。
    这个时代,咨询并不发达,很多在朝中处理政务的大臣,其实也没有出过关中,他们判断事务的时候,靠得也是经验而已。
    经验这个东西,有的时候也不是那么靠谱。
    而罗云生说到底,也是一个连长安区域都没离开过的少年。
    却有了这般见识。
    若是说,罗云生是长孙无忌亦或是魏征这般年纪的臣子,李世民并不觉得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