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江火喜欢滥用镜头的?”
当科林离开影院,驾驶车辆,在公路上肆意奔腾时,镜头,也在不断地上拉。
俯视、广角,鸟瞰整个小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乡村,跃然于屏。
作为当初西欧最强的经济大国,即便经历了二战,但毕竟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受战争的冲击较小,并没有伤筋动骨,于是在战争之后,它们的面貌,依旧如常,那种颓废且精致的着装风格,可以被人轻易捕捉,跃过小镇后,写满翠绿的田园风光,更是让人心旷神怡。
正式开篇的第一个长镜头,便给人一种观赏油画般的美感,那追索跟随的手法,甚至能给以穿越时空的错觉,让人不禁感慨:“这是江火拍的么?”
即便早有心理准备,但斯皮尔伯格依旧眯起了双眼。
之前在观看《碟中谍3》时,他可是亲眼瞧见,江火那富(瞎)有(叽)创(儿)造(乱)力(拍)的镜头语言,那种别具一格的拍摄手法令他有些无奈,他甚至已经想好了,如果斯嘉丽真有伍迪艾伦说的那么好,他甚至可以帮忙遮掩一下江火在镜头上的邪典用法,但当歌舞开场结束后,第一个正片镜头出现时,他才发现,江火,不一样了。
又或者说,在自家老婆的电影上,她走上了常人难见的正统路子。
或许是因为斯皮尔伯格对梦露的感触,并没有西德尼波拉克那么深切,又或许是他对正史,更感兴趣;虽然开场那惊鸿掠影般的歌舞镜头让他感受到了那从斯嘉丽身上散发而出的惊艳之美,但当正片出现时,那种嵌入时光的场景,还是令他本能地皱起了眉头。
这才开场而已,江火就已经把各方面都做到了极致,也正是如此,他们才能明白,西德尼为什么会如此称赞这部电影,因为——镜头,就是他们的眼睛。
通过镜头,他们能够瞧见科林家的尊贵与典雅,能够辨析他的底蕴。
镜头,就像是一把手术刀,不断地剖析着科林,将英伦绅士、英国贵族等标签,一点一点地展露在大众面前,而等众人瞧见那面对质疑,不慌不忙的淡定身影时,那种从容不迫的模样,良好的学识修养,直接就让他们产生了一种莫名的隔阂。
科林,根本就不是圈内人,他是来玩票的,但更像是来追梦的。
他和梦露,完全就是两个世界的人,无论是现实,亦或是梦境……
…………
“剧组的摄影是谁?副导演是谁?”
当斯皮尔伯格对镜头前的科林产生兴趣,对他的饰演者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产生兴趣,想要邀请对方,参与自己的《战马》项目时,肯尼斯图兰,这个之前喷了江火的影评人,则对银幕上的画面,产生了极大的质疑,因为——“太美了。”
他不知道该用何种华丽的词汇来描述此刻自己的心情,他只知道,江火那种对美的感知,对美的天赋,实在是太过惊人——如果说江火之前的电影,都是在刻意的追求美感,无论是《仙剑奇侠传》还是《碟中谍3》,其中的镜头,有着生硬的拖拽痕迹,但现在,那些之前被人诟病的处理手法,全都不见了,电影的每一帧,都不是刻意处理的结果,所有的一切,更像是亲眼目睹时的简单,那转角甩镜,更像是寻常生活中的平平扭头,不是你在去追求美,而是你的周围,全是美——你只需要睁开眼,用心看。
情人眼里出西施,或许是对当下情形,最好的形容。
因为,他们能够感受到,隐匿在镜头之下的强烈爱意。
镜头,是江火的眼睛,而每一帧画面,其实是她的心。
这是她‘幻想’出来的世界,一个美好的世界。
可能对很多普通大众而言,影评人等的专业人士沉溺于影片表面的美感,是一种不敬业的表现,他们应该去挖掘影片核心,了解导演所创造的世界,了解其中内核,但实际上,如果电影从第一眼看上去,就无法让这些专业人士感受到美感,那就算故事在好,也会减分。
当然了,这种美感,可不是那种广告硬照,不是自然风光,更不是那些俊男美女,如果只是这些,那和看风景摄影又有什么区别?和看日本精简动作片又有什么区别?他们所说的美感,是运镜之后,导演对光影的取舍,对背景的要求,然后再结合演员的衣着妆容,配合着他们的表演,最后再以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体现出来,对大众,产生一种本能的吸引。
而这种构图,或许会遵循黄金分割线原理,参照观影美学,但现在,银幕上的一切,其实大多数,都和黄金分割线,和光影美学没关系,如果非要比喻,肯尼斯图兰更愿意将其称作‘谈一场恋爱’——无论晴朗破碎,总会有一转身的等待。
这就是江火拍出来的艺术片,和那些剧情散漫的艺术片不同,影片刚开始,江火就已经给所有人呈上了自己的主菜——你就是科林,你就在追梦。
就和那些旁白一样,‘你生活在一个优秀的家庭,你的父亲是艺术学者,但你喜欢玛丽莲,为此,你可以放弃父亲准备好的工作,前往伦敦,前去追梦……’,如此话语配合着江火那执念般的要求,让科林变得非常有范儿,无论男女,都被带入其中。
那种替换人生的错觉,令人新奇,令人迷醉。
至于玛丽莲梦露,这就更没有在多叙述的必要了,伍迪艾伦将斯嘉丽约翰逊称之为缪斯女神,而在江火的镜头中,她就是倾国倾城——不要试图和一名爱老婆的家伙谈论,如何才能将她的老婆拍的更美,在江火的引导下,银幕上的斯嘉丽完全融入了这个角色,结合着那难以挑剔的外表,以及江火那刻入灵魂的辨析审美,配合着当年的音乐,以及乔纳森的凌厉剪辑,那种登峰造极的美,让她的出场,极其富有震撼力,将直观审美的刺激,拉至顶峰。
她要的,从来就不是:“哇,这个人好美,我要多看几眼”,而是不假思索的本能反应道:“这个世界上,怎么还会有这么美的人?”
虽说江火这种极端的做法,会给斯嘉丽打上一枚无法抹消的印记,就像当年的玛丽莲梦露一样,人们只能记得她的美,而忽略她那渴望被认可的灵魂,但她现在,不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吗?在场的两百人,或许只有那五十名观众会流连忘返,剩下的一百五十人,总有能排除掉这些美貌干扰,真正地去评价这部电影——这不仅是看在她的地位上,看在那些老头的关系上,更是看在经历过一切的份上……
对于亲眼目睹过梦露的家伙而言,摒弃芳华,挖掘灵魂,实在是再简单不过了。
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对手,才更加的了解你。
不过,江火的这种安排,这种拍摄手法,对于票房而言,可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
只是看了个片头,坐在她身旁的罗伯特艾格就坚信,这部电影绝对会大爆,这种信念,甚至达到了一种癫狂的地步,就算没有这些老头老太,就算没有那些影评人,就算和《从零开始》一样,不召开发布会,不召开首映礼,就算江火没有把它安排在次贷危机下上映,这部电影也会取得极高的票房和令人疯狂的大众口碑,因为——这太符合大众口味了。
身为迪士尼集团的船长,他当然知道,观众喜欢瞧见的,其实是那些轻松、欢快、不用动大脑的电影,绝大多数的奥斯卡影片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是一种负担,一般人真的看不懂,如此一来,又有多少人愿意为这些看不懂的电影掏出自己的富兰克林?
普通人看文艺电影,不就是想要追索最后的感动吗?
但他们又不愿意拿起手术刀,深入剖析这一切。
对于那些文艺片的导演而言,他们追求的是在技巧中穿插剧情,他们会尽可能的把影片的内涵无限拔高,并且将其藏在各个角落,如此一来,他们当然不会追求这种眼神刺激上的浅层美感,并且不少人还对观众的恶评感到自豪,仿佛票房一败涂地,才能对得起艺术一词。
可,江火并没有这么干。
作为一名无法写出深度剧本,又或者说,连剧本都写不出来的家伙,她走的,其实是詹姆斯卡梅隆那条路,她所拍摄的美,斯嘉丽所展现的美,能够满足所有群体的需要,上至艺术家,下至平民百姓,甭管你是哪个阶层,甭管你阅历多少,甭管你思维几何,都能够从影片中,得到强烈的满足感,就像是现在放映的这段剧情一样:
科林来到伦敦,加入了《游龙戏凤》剧组,介绍整部电影的拍摄原因,并且描绘了剧组背后的一些细节,以及玛丽莲梦露到来之前,整个剧组的反应,侧面烘托了一下女神的巨星风范——看似说了很多,但实际啥都没说,剧情空洞无聊至极,但在江火的整合下,科林的心态,科林的表现,科林的期盼,直接就抓住了那些可能会因此而涣散的目光。
人们开始好奇,能让科林心心念念的玛丽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们想要知道,这种富家子弟,会和女神梦露,发生何种故事。
富家子弟与女神,这简直就是刺激眼球的最好标配,别说它狗血,正是因为狗血,所以才会有市场,因为这种事情,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人的yy需要。
在连续不断的对话中,在乔纳森的闪切剪辑中,所有的一切,仿佛被加速了。
那些本该无趣至极的背景交代,在这种叙事蒙太奇的剪辑下,变得非常轻快,观众们必须聚精会神,才能接住江火抛来的巨大信息量:一九五六年的玛丽莲梦露,就连英国女王******都会抽出时间,与她会面,只需要搬出她的名字,她甚至可以直接在英国伦敦这个寸土寸金的地界,拿下一套别墅,在得知她即将抵达伦敦后,记者们陷入了疯狂,就连劳伦斯奥利弗这位能够名留英国影史的家伙,也得照顾玛丽莲的感受……
旁人口中的玛丽莲,有着各种各样的奇葩要求,和大众印象当中的完美女神,有着较大的差距,而当幻想和‘真实’出现差别后,那种想要探索的求知欲,就变得更加浓郁了。
“不愧是伍迪艾伦他们操刀的剧本啊,真的是什么都敢写……”
肯尼斯图兰有些感慨的摇了摇头,“江火这回拿到的资源,真的是令人感到奢侈啊!这些家伙平日里加起来,没有上亿能请得动?可这部电影的总投资才多少?两千万?”
虽然之前喷过江火,但肯尼斯图兰并不是一个无脑喷子。
他能够瞧得出整部电影的亮点,因为——
全都是亮点。
无论是影片最开始的歌唱,还是现在形象差异的塑造,这些都会让人们产生极大的兴趣,因为他们明白,这所有的一切,和往常,都不一样,他们不用自己去揣测导演的意图,因为导演压根就不想遮掩这一切,她要的,是所有人的艳羡目光……
从最开始的惊鸿一瞥,到之后的华丽现身,在到后面的柔情叙述……
江火要让所有人都羡慕自己,即便会发展到嫉恨,也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