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九一六章 客观
    当然,按这样的思路进行下去,如果甲和乙碰面、甚至交流自己对实验的记忆,
    则情况就将十分诡异。
    到那时,关于猫仔的死与活,甲和乙的看法,必然出现一无法调和的分歧,即便在量子力学范畴,‘既死又活’的猫仔,正是物质更本质的状态,但人类并无法以自己的感知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目睹这一幕。
    但现在,甲和乙都声称,自己看到的猫仔之状态,完全属实,
    这又会是怎么一回事呢?
    结论,其实很简单,这种矛盾的诡异场景,根本永远都不会在现实世界里现,因为按假想的条件,甲和乙,来自彼此没有任何关联、因而也没有任何绑定的两个‘位面’,他们的人生轨迹,仿佛平行线,永远不会彼此相交。
    同样是量子态,有一些,因绑定而永远关联,另有一些则永远不会遭遇,这很奇怪。
    原因,坦率的讲,目前仍基本处于人类的视线之外;
    但在这里,我和我的同事们,或许可以谨慎乐观的提及一些线索,进而有理由认为,物质之量子态的秘密,说不定会在未来得以揭晓。
    ……”
    量子态,叠加,波函数坍缩。
    一种何其深奥的理论,发展至今,许多假说都被证伪、或者被淘汰,一小部分则生存下来,逐渐发展,壮大。
    尽管如此,在西历1578年的今天,对深邃的量子世界,人类的所知,
    仍然是那样的菲薄。
    物质之间的量子态,如何绑定,一旦绑定之后,又是否会有解锁、乃至再度绑定的情形,如果没有足够自洽的理论来解释,则必然会有研究人员,对此感到费解,甚至倾向于倒退至莫名其妙的“波函数坍缩”,
    尽管那种理论,认为人的主观意识足以影响客观现实,根本一点也符合实际,更是对唯物主义的某种背叛。
    不论经典态,还是玄妙的量子态,主观都无从凌驾客观之上,
    这才是迄今为止的铁律。
    在学习量子理论之初,就持有这样的信念,许多年来,从一开始的将信将疑,到现在的恍然大悟,方然的信仰,始终基于世界的客观性。
    这,并非是毫无缘由的盲信盲从,
    那是教义,而非科学。
    而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做的相关实验,都没有哪怕一个导向必然的、绝对的主观影响客观。
    在没有可靠的证据出现之前,选择相信既有认知,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含糊不清之臆想,这才是科学。
    同样,如果哪一天,人类真的发现了可信的证据,证明主观意识真的能影响、甚至决定客观世界,那么方然也会毫不犹豫的摈弃旧过时的唯物主义,而转向崭新的理论框架,这同样也是科学,
    甚至于才更是纯粹的科学。
    一切全凭证据,逻辑与推断,而非教条,这,
    正是科学区别于任何其他理论体系,更遑论任何教义的,
    最根本的不同。
    ……
    西历1581年,夏末。
    三年,一晃而过,某个平凡而别有意义的日子里,西大陆“女娲”设施内,宽广月台上,即将前往若干座封闭城的一千两百名儿童,
    在这里齐聚一堂,向他们诞生、成长的地方告别。
    这一天,在儿童的意识里,并没有太多的特别之处,或者紧张不安。
    熙熙攘攘聚在一起,与曾朝夕相处的同伴们坐上同一班高速列车,前往同样的目的地,迎接新的生活,在三岁孩子的理解范围内,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的寻常,反而是在场的人类工作者们,才更兴奋。
    这样的场景,每一天,都会在“女娲”机构出现,流程也都一样。
    不过,在“女娲”机构里工作的净土民众,一方面出于自愿,另一方面也是轮岗的需要,都不会在这里待很久,在岗三个月的都算是老资历。
    短暂的经历,而非毕生的工作,工作者们的心态自然大不一样,进行的也格外认真。
    人性,就是如此,长久的劳碌会被视为莫大的折磨,短暂体验,却会令人心情愉悦,甚而心向往之,就连照看幼儿这种昼夜不分、喧闹不宁的苦差,一旦完全出于自愿,都将会成为弥足珍贵的美好回忆。
    身为幼儿,方然的思维、行动,这时完全就像三岁的孩童。
    至于说,“混沌”中枢里的生物电,这时候当然还存在,但过往的记忆,则以一种稍显奇怪的方式逐次“封存”,只有到特定时期才会逐步解锁。
    即便这样处理,当一次次的六十年轮回,逐渐积累,“意识模拟器”也终究无法承载漫长岁月里的所有记忆,继而,要么必须阶段性的扩容、升级,要么就得在这些记忆中做出取舍,而无法照单全收。
    记忆,严格说来,与自我意识是两码事,一个人哪怕丢失了全部记忆,他、或者她,仍然还是自己,也仍然还活着。
    但倘若记忆完全丢失,“我是谁”,就会变成一个无从回答的问题。
    还是那句话,死,还是生,终究要从当事者的立场出发,才有意义,倘若当事者自己都不记得自己是谁,因而,也无从感受到“自己已活了那么久,现在也仍然还活着”,这样的永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方然认为没有,不仅如此,净土世界的绝大多数民众,看法也和他一模一样。
    一边是记忆无限增长,一边则是存储力有限,解决的办法,倒并非完全出于存储空间的限制,而是对一个活生生的人而言,记忆,原本就不需要毫无选择,毫无遗漏。
    凡人的一生,在旧时代,不过区区几十年。
    但就是这短暂的几十年里,随着新的经历、感受与记忆纷至沓来,许多早先的记忆必定会被刷新、覆盖与清空,否则,哪怕以人的脑神经系统之强大,也无法将这几十年来的事无巨细尽数保存,没有一点遗漏。
    事实上,人类中的极少数,的确具有这样罕有的能力,但这却不是天赋,
    而是名为“超忆症”的天生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