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七七四章 阶段
    一手制造危机的,是顶层,然而在危机真正降临时,承受一切的却总是无数普通人。
    他们,经历虚假的表面繁荣,电视里岁月静好,马克却持续贬值;
    他们,遭遇过深重的经济危机,失去工作,流落街头;
    他们,被机器人抢走饭碗,监视生活,在不安与恐慌之中,被抛进时代剧变的漩涡;
    直到1489年8月19日,从天而降的核火,焚毁了一切,幸存者在管理员手下苟延残喘,受尽折磨。
    一切的一切,无从述说,甚至无从查考,人类所经历的最惨痛遭遇,究竟会是怎样,经历过的人都已身在车外,融入那晦暗虚无的死亡世界,他们的不甘,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挣扎,乃至他们的期盼,
    全都化为纷飞的灰烬,随旧时代,一起飘向列车身后的无尽荒原。
    身在这样的时代,生活在盖亚净土,每一天,是平淡而充实,甚而有些索然无味的。
    然而,稍微回忆那充斥血与火的历史,意识到从久远过去,直到昨天,人类都曾经历过什么,盖亚净土的每一个民众,却着实感慨良多。
    记忆,到底有什么用,除了回答“我是谁”之外,
    便是提醒这记忆的持有者,
    自己从何而来。
    ……
    “降生在历史悠久之地的婴儿,从出生时,就已是一个老人”,这是多么精妙的箴言。
    历史,沉重的历史,浸满血与泪的昨天,对一个人而言显然是沉重的负担,但是对一个群体,一个文明,对方兴未艾的盖亚净土,
    却是历久弥坚、不容抹杀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西历1517年,盖亚净土成立的第八年,人类社会的运转,在各方面都已走上了正轨,阿达民在赤塔主持召开“盖亚净土教育规划研讨会”,和与会专家、学者,乃至全体民众一起,讨论盖亚净土的教育规划。
    当今时代,“强人工智能”,在近乎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都远胜人,人类的教育应该如何规划、如何开展,
    这的确是一个关乎文明延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今天的盖亚净土,继承自旧时代的“全产机”体系,更加完备,除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底层架构外,凭借“盘古”,已可以在没有人参与的前提下,生产出一个文明所需的全部物质资料与技术装备。
    撇开“盘古”有能力、却因策略而未被允许参与的科研,可以说,今天的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已到达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在这种大环境下,可想而知,教育,便不再需要承担“培养劳动者”的职责,
    而专注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内在提升。
    当然,这里所说的“发展”、“提升”,并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也不是那些看似花哨的无用之技,而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人文科学为中介,最终为塑造一个人完整人格、科学思维而服务的全过程。
    在当今时代,一个人,要想在文明2.0时代生活,必须有全面的学识。
    盖亚净土的教育体系,在成立之初,就由阿达民起草,将教育体系分划为初、中、高三个阶段,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禁止繁衍,到今天,这体系里的初级阶段、基本对应旧时代的学前与小学教育,似乎已接近于完成了历史使命,年龄最小的学生也有九岁,不出几年,升入中级教育机构后,初级教育机构就“无生可召”,
    似乎可以直接关门大吉。
    这样的前景,显然,并不是方然所期盼的,一切他都另有打算。
    人类,在文明跨越奇点、获得无限长的生命后,究竟以什么样的形态生活,怎样构成文明,这显然与社会的一切规划紧密相关。
    在研讨会上,方然没有展开说明这点,只告诉在场专家们“以传统人类社会的构成来规划”,至于这样规划的教育体系,如何应对民众年龄一年年提升,少年儿童群体,将永远不复存在的问题,
    那要留到“意识模拟器”与相关技术成熟、投入应用时,再作说明。
    总之,以一个传统的人口构成,来规划盖亚净土的教育体系,所谓初、中、高三级,并不能简单对应到旧时代的教育阶梯上。
    原因在于,旧时代的教育体系,即便也很重视接受者的自身发展、完善,却始终有一个“培养劳动者”的重担在肩,此外还有不宜言说的“维持稳定”、甚至“渔民”等职责,最终的结果就是乌烟瘴气。
    而在新时代,教育的目标很单一,完全围绕接受者的成长规律而制定。
    盖亚净土的初级教育,基本对应旧时代的幼儿园、以及联邦学制的一至四年级,目标,是将一个呱呱坠地、宛如白纸的新生命,
    培养成人类文明中的一分子,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
    “社会人”,在旧时代的语境中,往往用来指代无所事事、寄生在社会肌体之上,凭“本事”小打小闹攫取资源的家伙,这一含义在新时代已被废弃。
    其原本的含义,则是在一个“人”的自然属性之上,构建能适应、融入、并存于人类世界的社会属性,使幼小者具备语言、认知、交往、自我认知等能力,熟悉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则,哪怕暂时还不明白其意义。
    在这一阶段,与旧时代的教育过程相比,知识、技能的学习比重明显较少。
    一个不过几岁的孩童,学习知识,甚至于学习科学,能有什么样的显著成就呢,几乎没有,这样做完全是得不偿失。
    旧时代见诸媒体的所谓“神童”,本质上,都是基于记忆、模仿的揠苗助长,即便其中确有一些个例,成长为卓越的人才,“神童”成才的比例,刨除家庭、教育与其他环境影响后,也和所谓“普通”儿童并无差异。
    说白了,一个孩童未来是否成才,与其在幼年时代,是不是“神童”,
    两者间根本没有关联。
    从降生,到成人,一个人的脑神经等客观条件,是逐渐发展成熟的,栖居其中的思维、意识与智慧,自然也需要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