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461章 火药问题及标准化生产
    北京以西,石景山脚下,靠近永定河左岸有一大片被围墙包围起来的大院子,院子周边还有一只部队昼夜守备着。这里便是军器监重地,大明最为重要的五处*制作工厂之一。随着大明军队的武器向着火器化的方向发展,*制作也就成为了军器监最为重要的生产任务之一。

    原先在北京城内的*工坊,也就被迁移到了这片空旷的河边盐碱地上。一来这里生产*更为安全,不会因为爆炸事故惊扰平民;二来有永定河的水力相助,许多原材料的碾压粉碎工作,可以尽可能的节约人力,加快制作过程。

    作为军器监总监,孙元化一向是每隔一周就要过来住上几日,检验*成品的质量和加工工序有无出现误差,顺便再视察一下附近的炼铁厂和铸枪炮厂。虽然这些工作都是士大夫们最为厌烦的繁琐杂务,但是对于孙元化来说,和这些钢铁、*打交道,可比和那些同僚勾心斗角舒心多了。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孙元化每次来到*工厂都是眉头紧皱,对这间工厂的*产量和质量都不甚满意。但是他却也没把工厂的管事和大工匠叫来训斥一番,因为他知道*产量和质量的双下降,问题并不是出在他们身上。

    在皇帝的命令及工匠的研究下,大明的*生产已经进入到了标准化的进程,即除了柳炭、硫磺和硝石三样材料外,不再添加什么增加威力的外加剂了。且这三种*原材料的提纯和配合比,都有着极为明确的规定。这也使得大明的军用*迅速摆脱了质量低劣的名声,成为了质量稳定且威力十足的声誉。

    不过*中除了柳炭容易取得外,硫磺和硝石在北方都不太容易取得。其中硫磺现在完全来自海外,如来自日本、台湾及东南亚地区。而硝的来源有三,北方盐碱地的土硝熬制,西南大山里的洞硝,印度的硝石。

    三种硝中以印度硝石的质量最好,但是现在一年能运到国内的也不过近千吨。而光是一名新军士兵一年的训练用药也要50斤,20万新军一年的枪炮射击训练就要花去7500吨之多,如果再加上新军战备用药7500吨,那么每年供应新军的*就高达15000吨。

    至于其他部队及民间猎手用药约万余吨,外销*3、4000吨,也就是说军器监控制下的各*厂,年生产*任务就是近30000吨。就在六、七年前,大明的*产量也不过才3、4000吨,且质量还参差不齐的很。

    30000吨*也就相当于用去22000吨左右的硝,其中的大头还是来自于土硝。但是随着海河水系治理的逐步完成,河北原本遍地的盐碱荒地,现在正迅速的被改造为适宜于耕种的水田。这固然是提升了河北的粮食产量,但也令的昔日最大一处土硝产地正不断的缩减着产量,使得大明*生产变得岌岌可危了起来。

    要知道,随着新军火器化配装的完成,也使得*成为了大明军队最为重要的一项物资,没有了*的火器就是一根烧火棍而已。另外,随着大明不断向外贩卖淘汰的火器,也使得*成为了军器监最为赚钱的一项生意。

    军器监原本外销*价格为230元每吨,还是第三等的军用*,但是这些*也比欧洲人及东南亚土人自制的强多了。因此现在每吨外销的*已经涨到了460元一吨,就这还是一样供不应求。

    至于军器监供应给大明军方的价格,也从178元一吨上升到了200元一吨,光是每年生产的*,其利润就足以养活军器监一大半的人了。如果能够解决硝石的生产问题,那么*生产的**颈也就能够突破了。

    孙元化思考再三之后,终于回到*厂的值房内坐下来给皇帝写起了奏折,他在奏折中详细描述了*对于大明的重要性之后,向皇帝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建立强制性的土硝收集机构,强制征购各盐碱地区民众熬制的土硝,以确保军器监的用度;二是希望能够设立一项奖项,号召皇家科学院及民间才智之士研究,如何更有效的制作出硝石,或是弄清楚硝石形成的化学原理。

    就在孙元化伏在案上奋笔疾书的时候,距离他数里远的军器监枪炮制造局内,也正进行着一场紧张的测试。军器监副总监毕懋康看着面前方桌上的上百个火枪部件,颇为担心的对着一旁的薄珏问道:“子珏,这次真的成了吗?”

    穿着一件短衫,神采飞扬的薄珏毫不客气的回道:“若是再不成,我今日就把这些部件都吃了下去。”

    毕懋康赶紧打着圆场说道:“不成就不成,大不了我们重新来过。这玩意可吃不得,还是我一会请你吃合菜好了。”

    薄珏也不理会他,只是深呼吸了一口气,便随意的挑拣起了桌上的零件装配了起来。老家在苏州府长州的薄珏,因为对天文、数学和机械制造上的造诣被当地县官推荐给了朝廷,随即被应召到了皇家科学院学习。

    放弃了科举,一心只想研究学问的薄珏,顿时在皇家科学院和军器监找到了自己的理想。这数年来,他和毕懋康两人只研究了两件事,如何制作出一把好枪,和怎么实现枪械的标准化生产。

    虽然在军器监成立的那一天起,皇帝就要求军器监的官员和工匠们实现标准化生产,并统一了度量衡。但是想要真正实现枪械的标准化生产,却是一个漫长的道路。

    薄珏和毕懋康一边优化着燧发火枪的性能,一边将燧发火枪分解成可以大规模制作的各个部件。为此他们两人和工匠还设计出了一系列加工用的机床,从而实现了枪械部件的流水化生产。在这个过程中,两人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生产标准,从而为实现工厂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花费了三年的时间,薄珏对于今天的实验感到信心满满,在他的手中很快就组建好了一支燧发火枪,接着是第二只…边上的毕懋康和工匠们都瞪大了眼睛,看着薄珏手中行云流水的动作,不敢大喘气。

    就在组建最后一只火枪时,薄珏突然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毕懋康立刻紧张的问道:“怎么,零件装不上去?是那个地方出了问题?”

    薄珏摇了摇头,轻轻对着手上的部件吹了口气,吹去了上面依附的碎屑之后,又重新安装了起来。随着最后发出的“卡塔”声,方桌上出现了五只装配完成的火枪。

    薄珏强制镇静的对着众人说道:“接下来就要打靶了,只要能够通过打靶的测试,那么我们的火枪标准化生产程序就算真正成功了。”

    毕懋康毫不客气的拿起了一把火枪说道:“还等什么,大家各自拿上一把,去靶场…”

    一日之后,孙元化和毕懋康、薄珏的奏折便送到了崇祯面前。看完了孙元化的奏折时,朱由检的神情倒是没什么变化,只是吩咐王承恩照着孙元化的要求批示转给内阁。

    不过当他看了毕懋康、薄珏的奏折后,倒是发了好一阵呆。过了许久方才猛的推开椅子站了起来,快步走到阳台前看了好一阵外面的风景,方才心情舒畅的说道:“今天的天气可真是不错。值得喝上一杯。”

    吕琦和王承恩探头看了一眼外面阴沉沉的乌云,实在不知这天气不错该从何说起。不过王承恩很快就迎合着说道:“绍兴府十来天之前送来了20坛20年陈的状元红,这酒醇厚而养生,不如中午为陛下备上一点?”

    朱由检点了点头说道:“好,给朕弄上一壶。另外取10坛状元红送去给军器监枪炮局,让毕懋康、薄珏和那些工匠一起庆贺。另外核准枪炮局各人的功劳,该给的赏赐都一一落实下去,这件事就交代给王伴伴你了…”

    会同馆内,刚刚洗漱过的阿敏走出浴室时,便看到了闻讯而来看望自己的爱尔礼。父子两人两年多没见,此刻相见恍如隔世,爱尔礼不由上前抱着父亲痛哭了起来。

    阿敏倒还是神色平常,他拍了拍儿子的后背说道:“哭什么,咱们父子能够活着相见,还有什么可求的。”

    爱尔礼好不容易止住泪水,立刻对着父亲着急的问道:“额娘和弟弟们呢?”

    阿敏的神情顿时有些尴尬了起来,站在一边的宋献策赶紧为阿敏解围道:“当时情势危急,我们自己尚且不知能否逃出沈阳,又怎么能带上福晋和几位公子。

    不过黄台吉也不敢对福晋和几位公子下手,否则镶蓝旗上下岂不要人人自危。更何况,哪怕济尔哈朗再怎么无情,也不会眼睁睁的看着黄台吉对付自己的嫂子和侄子,否则他何以驾驭镶蓝旗上下。”

    阿敏点了点头,赶紧接过了话题说道:“宋先生说的不错,我当日自顾不暇,岂能带着你额娘和几个弟弟去冒险。他们留在沈阳倒还有一点生机,只要我不死,终究会打回沈阳去的。

    我们父子两人好久不见,不如坐下慢慢聊。宋先生能否为我们叫上一席酒菜?”

    宋献策对着阿敏拱手告退,出门去为父子两人准备酒席了。阿敏这才揽着儿子的肩膀向客厅内走去说道:“你和我说说,这大明皇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你可还信任?你觉得我来了大明,这皇帝能不能让我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