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139章 崇祯的自白
    听了黄立极的言论,朱由检总算是明白了,为什么过去朝廷这些官员们对于加强辽西边镇的力量还能理解,但是对于东江镇却百般提防,总是想要将这只海外军镇的力量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原因就在于,辽西镇距离京城就隔着一道山海关,往来联系一次也就20余天。如果辽西军中有什么风吹草动,京城这边很快就能收到风声,或是切断关内外的联系,或是派人前去军中说服,朝中的官员们都觉得他们能够控制住辽西镇。

    但是东江镇不同,它不仅是毛文龙单枪匹马打下来的海外军镇,离最近的山东登莱也有大海相隔,同朝中联系尤为不便。

    朝廷难以分化东江镇军队对毛文龙忠诚,又无法及时的了解东江镇内部的情报,朝堂上的官员们,自然也就难以信任东江镇和毛文龙对于大明的忠诚。对于朝廷难以掌握的力量,按照文官们的习惯,自然是削弱限制为上,避免养虎为患。

    这种思路的根源,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大明的官员已经失去了对于这个国家前途的信心。他们的内心无疑已经认为,这个国家正走在下坡路上,所以对于这个国家的敌人,他们想的并不是发展自己的实力,然后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消灭对方。他们是在等待对方衰落下去,从而变得比自己更烂,先于大明死去。而既然是在比烂,那么遏制一切新兴势力的出现,就成为了官员们努力的目标。

    像东江镇也好、西南新军也罢,这种看起来富有朝气的武装集团,显然同这个走下坡路的大明是格格不入的。在黄立极这些文官看来,这些武人未必是挽救大明的良药,倒是很有可能会成为葬送大明最后一点气运的一剂毒药,他们自然就要采取压制的态度了。

    然而崇祯和这些文官们的想法毕竟是不同的,比他们多了数百年见识的朱由检,和这些文官们的思想差异最大的就是,这些文官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一旦出现了问题就会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但是朱由检却不会这么看,他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和工业革命的完成,原本互不相连的各个大陆,将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世界。农业时代无法解决的人口和土地矛盾,王朝更替的周期性规律,将会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变革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得到缓解或是部分的解决。

    比如,黄立极等官员们所担忧的大海和山河障碍,会阻碍朝廷对于海外及边远地区的控制力,但是在即将到来的新时代中,这些都将不会成为障碍。人们很快就会发现,朝鲜、琉球、日本、云贵川,乃至西域、印度、南洋诸岛,这些地方将不会再是一个个毫无概念的地理名词,而是他们有生之年可以前往的确实存在的地方。

    也许这些地方在物理上的距离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在人们心理上的距离却会大大的缩小。而这种心理距离上的缩小,将会有助于国家概念的形成,并加强大明朝廷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所以,朱由检虽然理解了黄立极等人的顾虑,但并不打算认可他们的主张。他不由看着态度犹豫不决的孙承宗问道:“孙先生,难道你也是这么认为的吗?”

    孙承宗迟疑了片刻,才回道:“黄首辅说的也不无道理,昔日太祖、成祖两位皇帝设京军护卫神京,也是取外轻内重之意,这也是我大明安稳了两百余年的道理。”

    朱由检下意识的松开了右手,在自己大腿上轻轻的弹了几下,片刻之后他停止了动作,冷静而坚定的对着两人说道:“朕设立总参谋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大明的军队能够服从于朝廷的命令,保卫国家的利益。如果总参谋部对控制军队没有信心的话,那么总参谋部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祖先讲外轻内重,但是朕也没听说过有故意削弱边军,来维持京军强大的。更何况,就现在的大明内外形势,若是不能保证军队的强大,就对付不了内外接踵而来的强大敌人。我们不能等火烧到自己身上了,才想着要去挖井取水灭火。

    至于朝廷经费紧张,只能向那些商人借债才能维持下去,在朕看来这并不算什么危机。朕以为,朝廷经费紧张,却找不到地方借债,我们才是真正陷入了危机。

    而且,往我们的军队身上花钱,这并不是一种浪费。朕倒是听那些西方传教士说过那么一句谚语,如果一个国王不在自己的军队身上花钱,那么他就要在敌人的军队身上花钱。

    朕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对,我们还能在自己的军队身上花钱,起码说明我们还有一只自己的军队。只要朝廷手中还掌握着军队,我们还要担心那些商人作什么?应该担心的难道不是那些商人吗?”

    崇祯话里话外透露出来的无赖,让孙承宗和黄立极都为之目瞪口呆。黄立极忽然觉得今日的天气真热,即便是刚刚饮下了一碗酸梅汤,他也还是感觉背后的衣服有些黏糊糊的。

    朱由检停顿了一下,打量了一眼面前有些不知所措的两位重臣,这才放缓了语气说道:“当然,朕只是打个比方而已,并不是说朝廷打算赖账。

    朕也知道你们都是在担心忠贞侯,毕竟秦夫人除了执掌西南都督府之外,还是石柱土司。若是让她久掌西南军权,西南各土司和西南诸军都有可能成为她的羽翼。忠贞侯在世,西南不会有事,但若是换了马家的人上台,那就未必了。

    就像奢香夫人当年对我大明忠心不二,但是到了奢崇明、安邦彦这一代,却成了大明的叛逆。朕看不如这样,忠贞侯在平乱之中立功不小,干脆就调她上京,接任京畿都督府都督一职。

    京畿都督府都督位高而权重,足以酬其功劳。她离开了四川,你们也不必再担忧,石柱土司借机做大,朝廷对其难以制衡了。至于西南都督府都督的空缺,总参谋部可以推荐人选上来,让朕挑一挑。”

    虽然黄立极还在给孙承宗打眼色,但孙承宗却觉得,皇帝提出的这个解决方案,已经达到了他的底线。毕竟孙承宗想要的,是压制非新军系统出身的军队势力,而不是打压整个的大明武人集团。

    他立刻行礼回道:“臣遵命,不过俞都督应当如何安置呢?”

    黄立极不待崇祯回话,急忙出声劝谏道:“陛下,这事还是要从长计议啊,京畿都督府都督掌控着整个京城附近的军队。这个要害职位怎么能够轻易的委人呢?

    让俞咨皋担任京畿都督府都督,不过是当时的权宜之策,并不是看在俞咨皋对陛下有多忠诚,而是此人当时和京城的高官显宦没什么瓜葛。如今朝中政局已经趋于稳定,这个职位陛下就应该委任给亲信勋臣,而不是再替换为另一个外臣,勋戚那边恐怕会有所不满啊。”

    朱由检对着黄立极点了点头说道:“黄先生莫急,且待朕同孙先生说上两句,再好好向你解释一番。

    孙先生,如今我大明一年的海外贸易额超过了四、五千万元,光是关税一年就有数百万元之多。我大明的海岸线由南到北,不知有数千里,适合作为港口的峡湾更是多不胜数。海上贸易一开,金钱固然是滚滚而来,但是来自海上的危险也就随之增长了。

    为了保护我国的沿海和海上商船不受海盗侵扰,设立一个节制沿海各省海军,并统一保护海上航线的海军指挥中心,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所以,朕打算仿效总参谋部的模式,设立一个海军的参谋本部,由俞咨皋担任海军参谋本部的部长。现在的总参谋部将会改名为陆军总参谋部,海军参谋本部将会低陆军总参谋部一阶…”

    朱由检向孙承宗解释了他对于俞咨皋的安排之后,便趁着孙承宗还在思索的时候,对他说道:“朕对孙先生要交代的事已经交代完毕,如果孙先生没有其他事情的话,不妨先回去准备一下,毕竟今晚先生也是要参加钓鱼台的宴会的。”

    对于崇祯下的逐客令,孙承宗倒是毫无不满。他也的确不想继续参与皇帝和首辅之间的谈话了,不管他支持任何一方,都是一个糟糕的选择。

    看着孙承宗匆匆离去的背影,朱由检在心里思考了好一会,才转头对着黄立极开诚布公的说道:“黄先生,难道到了今日你还不明白吗?所谓改革,不过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之所以它不流血,不是我们选择了妥协,而是反对改革的人选择了退让。

    如果那些人以为自己退让了一步,我们就不会再继续前进了,那只不过是他们自己的幻想而已。既然我们选择了改革的道路,那么在新的大明没有建立起来之前,一切阻碍改革的力量都要被除去。

    要么他们站到我们这一边,建立一个全新的大明,要么就让他们和旧的大明一起陪葬。在这两条道路之间绝没有第三条道路,如果我们稍稍表现出一点软弱,反对改革的力量就会对我们群起而攻之。

    有张江陵的前车之鉴,难道先生还指望我们的对手有什么恻隐之心吗?而想要让改革落实下去,没有军队的支持,那就是一纸空文。

    在我眼中,没有什么勋臣贵戚和宫内近侍,也没有什么文人武臣、小人君子的区别。在我看来,朝中只有两类人,支持改革的和不支持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