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589章 内忧
    黄台吉送到蓟州的这封公开信,蓟州城内的官员不敢隐瞒,也实在是隐瞒不了,于是立刻派人把信件送回了京城。

    内阁拿到信件之后,却不敢立即送到崇祯面前,黄台吉信中语气狂妄,已然把自己同大明皇帝放在同等地位上。内阁诸臣觉得把信件郑重其事的送到皇帝面前,不管崇祯做什么反应都不大妥当。

    不回应则显得有些示弱,回应的话等于承认了黄台吉有资格同大明皇帝讨论是非对错的权力,无形中便抬高了黄台吉的地位,这让内阁诸臣难以接受。因此,几位大臣稍稍进行了讨论之后,决定无视这封信件。

    他们认为只要接下来把后金军赶回关外去,那么黄台吉对大明皇帝的质问也就无疾而终了。更何况,把信件递交给皇帝后,如果皇帝要求他们拿出应对措施来,他们都觉得自己无法拿出一个万全之策来,那么还不如干脆瞒下这封信件好了。

    黄立极等人的想法是不错,但黄台吉发的既然是公开信,在前线的锦衣卫和社会调查局自然也能得到信件的内容,因此崇祯还是获悉了这封信件的内容。

    对于内阁采取这种不予回应的处置方式,崇祯显然是不认可的。如果后金没有破关,只是派人在关内散发一些传单扰乱视听,崇祯倒是不介意采用内阁现在的处置方式。

    但是现在黄台吉带着大军破关而入,在这封公开信后面的,是后金数万耀武扬威的大军。如果大明不作出回应,岂不是默认了黄台吉在信中诉说的出兵理由是正当的,尚未开战,就打落了自家军队的士气,崇祯肯定是不会接受的。

    于是朱由检在看过了黄台吉的公开信之后,便让王承恩传话给内阁,要求内阁诸臣拿出一个应对措施来,驳斥黄台吉颠倒黑白、强词夺理的出兵借口。

    不过内阁诸臣在两日内连续撰写了3、4篇文字,都未能让崇祯感到满意。于此同时,前线的状况,也一日坏似一日。

    后金右翼兵马破开大安口之后,3日内连续五次击败救援大安口的明军,夺取了马兰营、马兰口、大安营三座小城,从这些地方败退下来的明军残军数百人退到了遵化城西面20公里处的石门镇。

    但后金右翼继续派出人马追击,把这只残兵逐出了石门,切断了蓟州和遵化之间的联系。而此时左良玉和茅元仪才刚刚抵达蓟州城,无法得知遵化城详情的两人也不敢冒进,只能派出一部分兵力守住距离石门镇10公里的马伸桥,稳住形势后再打探遵化的详情。

    到了这个时候,连茅元仪也不能确认,此前总参谋部设定的作战计划还能不能继续实施。因为总参谋部此前所有的计划,都是建立在遵化和三屯营两城能够拖住后金主力,使之不能南下的基础上的。

    甚至于,就算三屯营失陷了,只要能够保住遵化城不失就行。因为蓟州镇转运长城各口的大量军需,都放在遵化城内。如果让后金攻下了遵化,那么后金就补上了长途远袭,携带物资不足这个最大的缺陷。

    现在是农历10月末,到了11月中旬,北方必然会开始下雪,如果后金大军不能在11月中旬前打开遵化城,那么就必须要考虑尽快出关返回沈阳的事宜。否则大雪封山,后金大军就等于被封锁在关内了。

    就算女真八旗再怎么吃苦耐战,也不可能在粮食不足的状况下,穿越千里雪原安然返回沈阳。如果他们真的做得到的话,他们就都是内裤外穿的超人了。

    但是,如果让后金军队现在就攻下了遵化,那么解除了粮食缺乏危机的后金军队,既可以依托坚城守到来年春天,也能派出一支精兵绕道丰润或是玉田,或是前后夹击蓟州城,又或是继续南下攻打通州、河西务甚至是天津。

    于是现在的局势就变成了,谁掌握了遵化城,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现在唯一能够尽快支援蓟州城的,只有驻守在京城的五只新式陆军师。通州、河西务的驻军不能动,天津的兵力不足,辽西、山东、山西、保定等地的明军,现在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京畿都督府名下的新式陆军经过了近2年的训练整顿,总参部对这些新军的战斗力也较为了解。因此茅元仪等人认为,现在京畿地区唯一可以用来救急的武力,只有这些新军。

    于是人在蓟州的茅元仪等战时大本营参谋认为,应当让新军主力尽快前出至蓟州,然后全军北上,夺下石门镇、堡子镇一带,如果遵化城到时还没有失陷,则我军即可以全力救援遵化,也可以视情况牵制后金攻城部队。

    如果那时遵化已经失陷,接近4万人的新军也能缓缓退回蓟州,不至于被后金集中兵力吃掉新军的一部。

    孙承宗倒是属意这个方案,但是内阁和百官听到新军主力尽出,京城接下来七八天要处于不设防状态,等待保定、河南官军北上入卫,顿时就闹开了。

    就连一向不干涉军事的黄立极、徐光启也不认同这个方案,京畿都督府六师尽出,京城就只剩下了锦衣卫和巡警局,还有守卫皇宫的御前侍卫。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些人弹压地方治安,抓抓小偷或是装神弄鬼的神棍还能胜任,让他们负责城防保卫京城,则谁也不放心。

    在总参谋部看来,遵化很重要,决定了这场战争的未来走向。但是对于京城的官僚士绅来说,区区一个遵化城怎么能够同京师的安危相提并论。大家的身家性命,大明的社稷宗庙可都在这四九城内,要是出了一个万一,谁来负责?

    有些言官甚至捕风捉影的上书崇祯,说孙承宗带着京城全部武力出征,把皇帝丢在一个不设防的城市内,天知道他是不是有什么其他想法。当年宋太祖陈桥兵变,和今日的情形真是相去不远啊。

    这还是崇祯第一次见到,不分阉党还是东林党人,这么团结一致的反对某件事。孙承宗显然也抵挡不住这样的舆论压力,只能向崇祯表态,还是依旧按照前面议定的方案,留下新军三师和两个新兵训练营驻守京城,他自己携带新军两师支援蓟州。

    孙承宗代表的总参谋部是妥协了,但是崇祯却有些犹豫不决。让孙承宗带着一半的新军出征,能不能击败后金封锁道路的军队,把遵化城解救出来,就连孙承宗自己都没有把握,他只能以勉励于王事回答崇祯。

    黄台吉派兵遮蔽了遵化附近的区域,让明军无法得到这一地区的情报,他究竟是准备全力攻城呢?还是准备围点打援呢?

    如果让朱由检来选择,他是必然会选择后者的。虽然他的军事素养不及孙承宗等人,但是在后世战争影片的熏陶下,他对于战争计谋的了解,要远远超过这些明军的将领。

    遵化城对于黄台吉来说的确很重要,只要攻下了遵化城,他这次出征就立于了不败之地。因为遵化城内的财资人口,已经足够补偿这次出兵的消耗了。而蒙古各部也通过这场战争,也算是站在了后金伐明的同盟立场上。

    但是如何攻下遵化城,将决定黄台吉能否利用这场伐明战争证明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如果攻城的过程中女真甲兵损失过大,黄台吉就算达到了出兵目的,也会失去八旗将士对他的信心。

    女真八旗作为一个军事化组织,这些女真将士愿意效忠的还是一位能够指挥他们在战场上获胜的军事统帅。代善举荐黄台吉继承后金大汗的位子,用的是才德冠世的理由。在女真人眼中,才德冠世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词语。

    努尔哈赤是凭借武力征服了白山黑水,而不是自己的才德。代善利用这个理由,不过是告诉各位贝勒,黄台吉这个弟弟性格比较宽厚,让他上台担任大汗,大家不至于被清算。而且在军事作战中没有什么出色表现的黄台吉,必然要依靠他们这些为后金立下赫赫武功的贝勒们。

    黄台吉带领大军绕过宁锦防线,攻入遵化,已经证明了他在军事战略上的眼光。现在只要以最小的代价攻下遵化,他这次出征就算是圆满了。

    没有*、大炮,想要攻下赵率教这样的老将防守的坚城,要么收买内应夺取城门;要么就是学习下后世解放军最拿手的战术,围点打援。

    不管在任何时代,守城战最要紧的便是鼓起守军的士气和希望。外无必援之师,则内无必守之城。如果救援遵化的援军被击败,那么失去了希望的遵化守军必然会崩溃。

    因此,茅元仪提出的新计划才是最为稳妥的,否则一旦黄台吉围点打援成功,又顺手夺下了遵化城,那么在后金军队的面前,就是一片坦途了。剩下的新军三师必然不能出城野战,而其他地区赶来的明军,就更不必指望了。

    崇祯拒绝了孙承宗的提议后,便返回了后宫,让王承恩回绝了内阁和总参谋部的求见,他需要好好的思考一下,才能拿出一个决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