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457章 关于新式火炮
    在孙元化和他的研究小组的设计下,这些大炮很好的符合了崇祯的标准化和减重化的要求。最小的3斤炮炮身只有1125公斤重,加上炮车也不过1875公斤重。

    在野外作战时,即便是没有道路的崎岖山区,也可以凭借着人力分拆抬上山。平时行军则安排了两匹挽马用于拖曳,紧急时刻1匹马也能拖动行军。

    火炮的口径85毫米,游隙十分之一,炮弹重量113公斤,装药023公斤,火炮的5度射角射程为480米,造价为41元每门。

    这门火炮的威力虽然在整个火炮体系中最小,但是胜在轻便廉价,而且比起此前明军使用的虎蹲炮之类的非标准火器威力要大的多。

    2-3名训练熟练的炮手就能够进行操作,虽然现在最快的射击速度是2分钟每发,但是孙元化认为只要多加训练,今后达到1分钟每发也是可能。

    而汤若望等人也正在编订射表,准备把不同规格火炮的射程和射界大致固定下来,好供炮手进行操练。至于那些在铸炮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导致不能符合射表的大炮将会作为不合格品,提供给商船或是外销。

    而在火炮射击的辅助仪器上,传教士带来的炮口象限仪,也改成了更容易操作的炮尾象限仪。可以说,在这一连串的火炮铸造和射击技术的改进之下,炮兵已经差不多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作战单元,再不是从前随意从士兵中抽调人手装药点火的非正式军队编制。

    火炮铸造和射击技艺的研究,不仅大大加深了明军指挥官对于火炮性能的了解,使得他们可以更为准确的使用手中大炮的威力。

    最为重要的是,破除了明军士兵对于火炮的神化和畏惧心理,从前一干武官和文人一味的吹捧火炮的神力,动不动就是一炮下去糜烂数十里,使得明军士兵在作战时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了火炮身上。

    这些明军士兵在这些文人虚假的宣传中,胆怯的认可了女真人在野战中无敌的形象,却又愚昧的认为在守城战中,只要大炮将军一响,女真人便要死伤惨重了。

    这种想法不仅让明军失去了同敌军野战的勇气,还把大炮的威力无限的拔高了。因此一旦在守城时,火炮的威力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大时,士气自然也就开始不断低落了。

    把火炮看成神物,而不是一件人手制造使用的战争工具,也使得明军的将士疏于火炮射击技术的研究,把火炮发射所需要的严谨和科学,当成了战场上期待神灵保佑的奇迹。

    这种思想表现在实处,便是在战争中随意的装填*和弹丸,畏惧炸膛的士兵大幅度的减少标准装药;而勇敢的士兵则拼命装填*,完全不理会火炮本身的性能和射程。

    结果便是,前者发射的炮弹威力不足,让己方士兵大失所望。而后者则往往造成炸膛事件,直接对己方的防御阵地造成了损害。不管怎么看,神化火炮的威力,最终都会让明军自己深受其害。

    在这半年多来对于火炮技艺的研究汇报过程中,虽然大明某些不谙武事的文人和官员,还在把火炮当成了某种神灵的法器。

    但是对于孙承宗、王在晋这些负责军事的官员来说,总算是对火炮有了一个基本的真实认识。火炮不过是在*在一根坚固的管子内剧烈燃烧,从而压缩空气做功,推动了一枚弹丸运动的工具。

    这个所谓的做功,其实就同马匹拉车,滑轮提升重物一样,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依靠动力使某一物体进行运动罢了。

    揭破了这个真实之后,孙承宗、王在晋这样的官员,自然便开始从实际的角度去考虑火炮的铸造数量和使用方式了。

    王在晋依然还是保持着,利用城堡和火炮组成防御阵地用以对付女真军队的想法,因此他更为在意,孙元化提出的加农炮系列。

    而孙承宗则在崇祯的影响下,意识到城堡和火炮的防御战术显然是不足以收复辽东的,对于丰镇草原上的一仗,也终于改变了他对于明军野战无能的印象。

    显然,只要提供了充足的后勤物资,建立一套完整的军事指挥体系,加上足够的训练,明军还是能够在野战中击败蒙古人的。

    丰镇草原上的胜利,不仅仅是粉碎了察哈尔部吞并右翼蒙古的野心,重要的是给了大明官员们对于明军的一丝信心。

    如果明军在野战时能够抵挡住女真人的进攻,那么谁还会坚持一定要在边境建立坚城巨炮来防御女真人的进攻呢。耗资巨大,还未必能够抵挡女真人的进攻。最为重要的是,坚城巨炮战术显然是无法规复辽东的。

    因此孙承宗领导的总参谋部,已经从刚开始成立时,认为要在辽西边防上建立一道城堡防线防御女真人的主张。慢慢变成了,建立几座相互支援的重点城堡,然后训练出几只野战部队,依托这些城堡同女真人进行对抗。

    对于同蒙古科尔沁部结盟,本身又占据了辽东广阔草原的女真人,他们并不缺乏上好的马匹。而连续击败了辽东明军,不仅仅让这些女真人从明军手中夺取了大量的军需物资,还把汉人在辽东的工匠都截留了下来。

    凭借着辽东无穷无尽的森林资源,女真人的冶铁业并不缺乏燃料,辽东的军器铠甲反而比明军粗制滥造的武器更为精良。

    因此想要在野战中抗衡女真人占据优势的骑兵,除了要加强对于明军的训练之外,便于携带的火炮,显然成了明军用以抵抗女真八旗的利器。

    考虑到这一点,孙承宗对于*炮的系列显然更为重视。因此当确定了铁模铸炮技术已经成功,但是必须要使用高炉灰口铸铁才能获得更好更安全的火炮后,两人对于火炮铸造计划的分配数目,顿时起了争执。

    王在晋想要多铸加农炮,用以替换辽西各城现在拥有的各类杂式火器,以提高辽西明军的战斗力,防备后金对辽西的侵犯。

    孙承宗则以为,应当多铸价格更为低廉的*炮,只要训练出能够同女真人野战的军队,那么就不必浪费过多的资源在辽西城堡的建设上了。毕竟城堡不能长脚跑去包围沈阳城,而明军可以。

    对于两位大臣的各执一词,朱由检倒是没怎么在意,听了孙元化对于这些火炮的赞赏之词后,他突然向孙元化问道:“那么现在的火炮铸造技术还有那些缺陷?铸炮厂对于各门火炮的定价是如何的?每个月能生产多少门火炮?”

    孙元化犹豫了下,才回道:“火炮的缺陷还是有的,铁模铸炮虽然比泥模铸炮成功率高,内外也比较光滑,但是想要做到炮口内径彻底的光滑紧密依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炮口游隙只能保持在十分之一和十二分之一之间,按照燃烧气体做功的理论,有不少气体是被白白浪费了,并没有完整的作用的炮弹身上,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在继续研究。

    另外,不管是铁模还是泥模,浇筑铁水的过程中,总是免不了会扰动到中心的芯柱,这使得火炮制成之后内膛和外径并不是在一条直线上,炮弹的落点同瞄准的目标总是会有一个偏差值。

    因此每一门炮都需要炮手进行射击时的人工调整,如果更换了炮手,并不能直接掌握这门大炮的射击要点。

    当然,这种偏差在精确射击上影响比较大,但是在覆盖射击中则无关紧要。因此臣建议火炮最好能够集中使用,尽量用数量去弥补射击精度上的误差。

    虽然我们现在还没能完全摸索出铁质火炮的性能,但是铜质大炮发射1000发基本就应当进行报废,而铁炮的话估计应当不会超过铜炮的射击次数。因此在使用上面,铁炮的耐久性较差。不过在成本上却大大的低于了铜炮。

    每门铁炮的成本,大约为同型号铜炮的五分之一。为了保证铁炮的使用次数和避免炸膛事故,臣等才把*炮的标准*装填量定为弹重的五分之一,而加农炮的标准*装填量定在了弹重的四分之一。

    臣等已经试验过,虽然射程是减少了些,但是这个分量的*更易于射击后的炮位回复,加快射击频率。当然在有需要时,也可以采用双倍装药射击。

    至于火炮的定价,*炮系列:3斤炮成本41元每门,出售价为60元;6斤炮成本52元,定价78元;12斤炮成本104元,定价为160元。

    加农炮系列:6斤炮成本74元,定价斤炮成本140元,定价斤炮成本280元,定价420元。

    以上这些火炮价格已经包括了炮车在内,至于石景上铸炮厂的生产能力,每个月大约可以消耗100-120吨生铁。一套铁模一天可以铸2-3门炮,使用的人手不过40人,因此比之泥模大大的节省了时间和人工。

    臣想向陛下请示,这青铜铸炮是不是可以暂时减少一部分计划了?另外这外销的火炮又应当如何定价?”

    朱由检还没开口,王在晋已经有些不满的说道:“石景山铸炮厂乃是朝廷的产业,朝廷支付了工料银和人工银,如何你这定价还要从朝廷身上赚钱了?”

    孙元化不知该如何回答王在晋的问题时,朱由检已经很自然的为他解围说道:“王尚书这话说的就不对了。朝廷虽然投资建立了铸炮厂,但是铸炮毕竟是个技术活,不管是研发工艺还是铸造的成功率,都是需要耗费金钱的。

    如果事事都由朝廷拨款,铸炮厂的工匠和专家们恐怕就要同从前的兵工坊一样,浪费大量的物资却做不成几件合格品。这岂不是因小失大吗?对于兵部来说,只要采购的经费能够节约下来,采购的武器质量符合作战需求,朕觉得还是让铸炮厂自己经营为好。

    铁炮虽然铸造成功了,但是毕竟没有经过实战的检验。朕觉得青铜炮还是应当继续铸造,不过可以减少数目,同铁炮的铸造数目相比,可以调整到1:3或1:4的样子。至于外销的火炮价格比照供给朝廷的价格乘5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