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器物,若缺失了致用,那它的生命将非常短暂;一份手艺,若脱离了生活,那它的发展必不会长远。
黏土与火的结合,诞生了全新的事物。陶器满足了人们炊饮、盛物、储藏的需要,被视为远古先民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从那时起,制陶就伴随着人类一路走来。
在海南有一个民族,他们是这个岛屿里最原始的居民。在千年以前,这里一直遵循着古朴的传统,男耕女织,织锦制陶。用质朴的手艺自给自足,在这片土地上过着恬静平淡的生活。
“露天烧陶”是最古老的烧陶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陶器的制作技艺发生了显着的提高与转变。而在海南岛黎族地区,至今依然采用“露天烧陶”的传统制陶方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原始制陶的“活化石”。工艺原始的黎陶与现代陶瓷相比或许并不起眼,却是黎人对陶最纯粹的理解。
黎族人自古遵循物尽其用的原则,制陶使用的工具几乎全部都是就地取材。人们珍惜自然的造物,对上天赐予的一切都欣然接受。海南是一个炎热潮湿的地方,花岗岩风化后形成的灰白色或赤褐色砂土和黏土,石英含量高,很适合制陶。
在晴朗的天气取回合适的陶土,晒干后备用;
晒干的陶土放在木臼中,用独木制成的杵反复舂捣;
将舂碎的黏土反复过筛,得到较为均匀细密的粉末;
和好的泥,放置几天,会更有粘性和韧劲;
制作陶坯,要先做器底。拍打泥饼,切割成圆,凭的是手感。要保证器底厚薄均匀、形状圆整。
之后,就是制陶最重要的环节——露天烧陶。
黎族制陶人从古至今沿袭下来的工艺,露天烧陶,是最古老的烧陶方式。柴火燃烧一段时间,制陶人开始往火堆上投掷稻草。稻草燃烧后,会在陶坯上形成厚厚的稻草灰覆盖层,使陶坯内部的温度均匀,让烧成以后的陶坯结实耐用。
明火燃尽后,固守传统的黎族制陶人,会用华楹树皮浸泡出的红色液体对陶坯进行表面冷却淬火。这能起到急遽降温加固的作用,而当植物汁液遇热,又形成了黎陶特有的斑点纹饰。
黎族制陶起源于何时,并无定论,但考古发掘表明,早在数千年前,这里的人们已懂得制作和使用陶器。简约的器型,斑驳的纹理,这是来自先祖的馈赠。
从黏土到陶坯,黎族妇女用粗糙的双手,用最简单朴实的工具,制作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器皿。对于黎族人来说,只要生活还在继续,火与土的共舞就永不停歇。
近几年来,复古风盛行。阔腿裤、松糕鞋,过去流行的事物,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而那些充满了粗犷、古朴风格的艺术品,如今也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海南,充满了地域风情的黎陶,曾因色泽不够鲜艳、质地不够细腻、看起来太过笨重而遭到“嫌弃”,而今,也随着复古风潮的掀起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然而,如今的黎陶,更多出现在酒店、风景旅游区等地,不复过往的“模样”。
黎陶,曾是海南岛上一种重要的生活“技艺”,而这项技艺,千年来,始终遵循着“传女不传男”的原则,在民间,甚至还有“女制陶,男莫近”的谚语流传。
在制陶课程上,虽然主要以女性为主,但也有男性参与其中,并认真地学习着制陶的技艺。昌江的制陶艺人刘梅珍坦言,制陶技艺传女不传男的藩篱,如今已经被打破了。
过去,人们遵循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则生活,所以,制陶这样的手工艺制作,主要传给女性,使其拥有一门手艺,将来能持家。
但是,如今,男女平等,对制陶感兴趣的男性也开始有机会接触制陶工艺。但是,制陶这门手艺,目前依旧以女性为主。因为在过去,女性要依靠制陶的手艺养家糊口。
蓝桉问,“黎陶,过去也是一种谋生手段?”刘梅珍解释,在海南,黎陶曾经作为一种交换器物而存在。过去,生活物质贫乏,黎陶除了盛水、盛粮食外,还是一种“货币”。
会制作黎陶的人家,就将自家做好的黎陶,挑到别的地方兑换粮食。刘梅珍是个70后,也是一个黎陶制作艺人。谈起黎陶,她笑着说,她从小就看着母亲做黎陶,然后将做好的黎陶用竹筐挑到别的地方去兑换食物。
“那时候没什么吃的。”刘梅珍回忆,她所在的村子,家家户户都会做黎陶。上个世纪80年代,海南的生活物资还比较匮乏,有些地区有粮食,但没有盛放的器皿,而有些地方,比较贫穷,但是有做黎陶的手艺。“那时候,谁会做黎陶,就能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
黎陶过去主要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过去,吃饭、盛米、盛水都是用黎陶。”刘梅珍说,过去,家家户户用的器皿几乎都是黎陶制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人家中鲜少能见到黎陶制品。“黎陶现在多数成了摆设。”
刘梅珍说,如今黎陶也出现在很多农贸市场上,但是很少有人购买。一则因为黎陶本身比较古朴、简单,与当代人追求精致美观的生活理念格格不入,二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黎陶制品已不再能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要。如今,黎陶制品主要用于家庭、酒店等装饰摆设。“酒店用于艺术摆设的比较多。”
刘梅珍称,黎陶用的土主要为高岭土,陶土质地细腻而富有黏性,且多见于田地、山里,采制陶用土,需要挖3米至5米深。制陶过程中,不能在水中撒盐,否则容易炸裂。
用清水和泥,通过拍片、捏制、画图,将陶坯做好之后,还要在阳光下晒上7天至10天,等陶坯晒干之后,再堆起柴火,将陶坯放在火上进行烧制。
如今,黎陶还出现了一个新的烧制方式—汽窑烧制。与传统烧陶方式相比,汽窑烧制有何特点?刘梅珍认真道,传统的烧陶方式,因为是用柴火进行烧制,烧制温度较低,一般在700摄氏度至800摄氏度之间。
烧制出来的黎陶制品,色泽相对浅些,而且,在黎陶烧制出来之后,趁着高温,制陶人会用吉祥水撒在陶器上,待陶器冷却后,便会呈现自然的黑色斑点,即自然的图案。刘梅珍坦言,直到如今,一般的小型陶器依旧会采用传统烧陶方式。因为大型的陶器,用柴火烧制,不容易烧透。
刘梅珍解释,如今黎陶的烧制,除了一些家用器皿之外,主要以大型工艺品为主。汽窑烧制的温度约为1200摄氏度。“因为是高温烧制,所以这样的陶工艺品比较坚硬,颜色也比较深。”虽然同为黎陶制品,但是经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烧制,其呈现出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汽窑烧制而成的黎陶,与传统黎陶,是否有质的变化?这也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什么样的黎陶才是传统意义的黎陶?“传统意义的黎陶就是用柴火烧制的。”刘梅珍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也显得有些迷茫。在她看来,传统的黎陶就是露天烧制的黎陶,用汽窑烧制的黎陶,虽然烧制方式不同,但是其本质一样,属于创新的黎陶。
虽然黎陶有了创新,但依旧有其独特性——不能上釉,只能保持其传统的色彩。“上釉,必须用细土,高温容易融化。但是黎陶用的是粗土。”刘梅珍说,他们曾经试过给黎陶上釉,但是一旦上釉,就需要1300摄氏度的高温,经过化学反应后才能成功,目前,黎陶的烧制温度还达不到那么高的温度。如果使用低温釉,则对身体有害。因此,黎陶的一大特点便是其原始的泥土色彩。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黎陶的烧制有了创新。那么,在创新与传统的传承之间,制陶的艺人们会作何选择?在昌江,刘梅珍带着村里人开办了昌江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我们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制陶。”刘梅珍笑着说,他们用传统方式制作小型陶器,如碗碟等,用汽窑制作大型的陶工艺品。
她希望,通过两种制陶方式,能让人们记住传统的制陶工艺,也能将制陶工艺转化为经济。在三亚布曲村,董亚风和其他村民,则始终坚守着传统的制陶工艺。“因为我们处于风景旅游区,所以我们跟天涯旅游区合作,做黎陶旅游工艺品。”
黎陶在海南有一个民族他们是这个岛屿里最原始的居民在千年以前,这里一直遵循着古朴的传统男耕女织,织锦制陶用这质朴的手艺自给自足在这片土地上过着恬静平淡的生活。
在过去,黎陶曾是黎族人家中必不可缺的必需品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烧制而这些用泥土烧制出来的器具除了可以用来盛米储粮,还可以腌制食物。
而每当开始烧制陶坯时,村里的孩子们都会围坐在一旁观看,因为在烧制陶坯的过程中,人们会先围绕着火架载歌载舞,举行一个简短的祈祷仪式,祈求神明的保佑。这个仪式带着强烈的原始文化,感官心存对上天神明的敬畏。
随着大工业时代的来临,这些需要花费时间和辛勤的老手艺慢慢地被人们筛除机器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作业,而传统的黎陶制作手艺也逐渐流失在时间的长河里。
泥土之中,留住过往昔日神秘悠远的仪式正日渐转变为回忆中的画幅。
如果说陶能让泥土变得稳固,而悠久能诉说过往的话,那带有粗狂审美的黎陶,也许是尘封黎族那些流淌岁月最好的容器。
田承泰:“一窑三百件,你可以赌到你第五次烧完剩下三十来件。但是我是要那三十来件,?我不是要那三百件。”“你以为他赌的是他的茶碗,其实他赌的是他的人生。”?感觉他手中的每个瓷器都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为此我也迷了好一阵,毕竟我没大师如此丰厚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任何一种民间技艺,都是在活下去的渴望中,挣扎着破土而出的。历史上,昌江地区黎族由于粮食、盐等生活物资不能自给,几千年来都靠妇女制陶与其他民族进行物物交换而来。就如同羊阿婆,制陶只是为了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而这种愿望现在看来,仅仅只是最基本的存活要求。
羊阿婆说:“因为这个年代很穷,如果不懂得制陶的话,就没有东西拿去换米,那时候真的什么都没有……女儿十五、六岁时,我也开始教她做陶,有了这个手艺以后就不怕饿肚子了。”
就这样一做,羊阿婆从十几岁延续到了现在的九十岁。
一个小小的黎陶虽没有田大师做的那般精致,但却也要经过十一道的制作工序,看似平凡实则不凡!
走进海南昌江保突村黎族传统陶器合作社传习所,只见这里摆放着黎族村民们制作的各种特色黎族陶器,除了碗、钵、盆、罐、蒸酒器等生活器皿,还有各种神态各异的动物形象的装饰陶器。
91岁的黎族老人羊拜亮,一生烧陶,是非物质遗产黎陶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她如今将这个头衔传给了女儿和孙媳妇。每次烧陶前哼唱的“咒语”,是在请闲杂人等切勿打扰制陶,寓意着对于陶器的尊重。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羊拜亮接过了烧陶的火把,又传给了下一代。
黎族传统的制陶技艺,保留了我国新石器时期早期的制陶手法,是制陶手工艺中的“活化石”。2006年,“黎族原始制陶技艺”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