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12章 僧团
    满室愕然,杨崇的四句诗和本来无一物的那首诗相似,说尽了佛门弟子遇到一个情字的为难;玄奘年少,长相俊美,风度翩翩,有一种大家的气势,能让草堂寺头疼,自然是看到玄奘的潜力。这样的人物,如此的年轻,要说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情感上的事,让人很难相信,关键是玄奘自己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出家人不打诳语,玄奘看上去也很纠结,最终还是平静地施礼说:“王爷高才,有些事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一切就依王爷的安排。”

    看样子是赌对了,本来嘛,越是有才情的人,越是容易让自己遭受磨难,玄奘的佛心不可能是天成的,应该是在磨砺中培养出来的,应该有那种温情的一刻。杨崇笑笑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玄奘,你一路上会遇到种种磨难,还望你坚守本心,西去就不要回头。本王承诺,等你十年、二十年后带着佛经回到长安,本王会给你出书的机会,你自己沿途做好笔记,莫要让本王和草堂寺的高僧们失望。”

    玄奘胸怀大志,聪慧无比,哪能听不出杨崇的点醒,只要杨崇还在把持朝政,就不能动摇草堂寺,不管佛学上辩论如何,官府的权威性不容挑战。杨崇的安排,就是要让自己的西行有官方的色彩,玄奘没有控制佛门的野心,闻言颔首笑道:“小僧谨遵王爷教诲,定不负王爷厚望。”

    但是对杨崇重视草堂寺的原因,玄奘还是不清楚,只能百思不得其解地离开越王府,和他争辩的僧人也被送回草堂寺,顺便带了一封信给草堂寺的中外高僧。除了帮助阐述玄奘的设想外,杨崇还增加了一首佛诗:“抱包初舍蔚头蓝,京月松风处处参。他日惠林为上首,几年弥勒作同龛。真珠撒帐开新座,飞鸟衔花绕旧庵。云散关中长安友,独依香火思何堪。”

    这是秦少游的诗,希望名僧佛印在佛门更上一层楼,杨崇不过是把南方的地点改到长安,提醒草堂寺,要和玄奘保持香火旧情。一天两首诗,杨崇的举动震醒了草堂寺,一改原先不管不问的态度,挑选武僧和随从,把玄奘的僧团组建起来,以保留双方的香火之情。

    杨崇关心的还是墨庄和墨焯书院,长安的几所学院开设后,在生源方面并不理想,大隋现在还是千里读书只为官,权贵的家族和有志气的平民还是不屑于这些理工科,认为阻碍自己的仕途。再差一点的老百姓没有能力参与,不说官府的审核严格,在读书考试方面,寒门子弟教育的程度还是与士族有差异;虽然小学培养了有基础的学生,但是小学那种基础教育是为了识字和数学普及,与上学院的精英要求截然不同。

    墨焯书院是个另类,由于杨崇自身的影响,墨庄有大量的产业,对专业人士的需求一直在扩大,学生不仅素质明显高,更是每年列出的招生名额都供不应求。政事堂很自然地把这种事情塞到杨崇的手中,希望杨崇能在不对官吏改革的情况下解决这个问题;山南学院与国子监还有一定差异,但是对墨焯书院的一枝独秀很多人不舒服。

    长安已经有一种言论,墨焯书院是靠着权势占据了优势,虽然不是真的,但是流传与真相无关,关键随着杨崇的地位声誉越来越高,老百姓相信,墨焯书院的学生自己也相信。负责墨焯书院的副山长庞焕为此退掉了十几名学生,几乎都是大人物介绍的勋爵子弟,让学生的家长很不高兴。

    但是庞焕很淡然,见到杨崇与杜淹过来丝毫没提这件事,不过在与老师们的交谈中,杨崇特意说了这件事:“当年我和宇文师兄、庞山长想办墨焯书院,是为了发扬墨子、刘焯的求学精神,弥补大隋在理工科方面的差距。这所学院培养的学生不是为了做官,也不是为了做生意,而是为了著书科学研究,不求最好的学生,只求最合适的学生;庞山长开除那些学生的举动我赞成看,我会向那些家长解释。”

    杨崇说的是实话,墨焯书院最杰出的学生细封步赖、吕岩、谢能羽三人现在名声大振,但是也没做什么官,反而是每天奔走在各地,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即使杨崇的大弟子李淳风到现在还是在长安的银行里负责,升迁远不如那些后来跟随杨崇的人,在杨崇、庞焕的心中,墨焯书院只是理想和信念的延续而已。

    王孝通和毛暠是资格最老的老师,王孝通站起来提议说:“山主,我认为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规划上,在河西,讲究的是专业的博杂,有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同时上几个专业,三年不毕业五年不毕业没关系。到了长安,我们几乎是在向国子监靠拢,专业砍了一半,学生反而增加一倍,这样就无法再按照兴趣来安排,人多了,就要有管理,最关键的是除了我们和军队,其他人要学生不是去研究,而是窥视学术上的技术。”

    杜淹笑了笑,这是杨崇推行自己政治理念的代价,墨焯书院从一个私人学府变成半官方身份,这点阵痛是难免的,实际上现在的墨庄才是原来的墨焯书院,真正有兴趣在学术上的学生都被送进了墨庄和科技城。王孝通和毛暠的专业在数学,才被继续留在书院,像玉坚子和王伏等人,几乎已经不教书了。

    庞焕低声提议说:“越王,不如再分一分,把学院缩小,每个专业都只留下二十个学生。”

    庞焕提过一个计划,在酿酒、机械、钢铁、造船、造纸、地理等专业上下功夫,培养专业人士;杨崇听懂了庞焕的意思,现在正是时候。庞焕点头说:“把数学等专业转到山南书院或长安大学去,墨焯书院恢复十个专业,但人数压缩到两百人左右。至于哪些专业,我和庞山长再商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