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34章 庆典
    执失思力心说杨崇你太能忽悠了,就你和颉利可汗那德行,一对枭雄,谁也不怕谁,不打仗可能吗?不过杨崇一个劲地说两国友好,说突厥长此以往,就能和中原一样,并入中华大家庭。对于突厥贵族的桀骜不驯,杨崇的建议就是规范法律;这和颉利可汗的设想一模一样,执失思力只好谢了出去。

    执失思力刚走到门口,又被杨崇叫住,还有三天是长安大学的开校庆典,杨崇作为长安大学的山长,邀请执失思力观摩。执失思力知道长安大学是相当于稷下台那样的学府,有机会参观,等于是对中原文化和科技的了解,还是高兴地答应了。

    开校庆典的那天,大学不禁止有人进出,无论是贩商农夫,还是妇女儿童,都可以进去参观,感受大学的气氛;唯一的限制就是,车马只能停在大学外面,所有人都必须走进去。春风荡漾,花红柳绿,正是踏青的季节,观者如云,游人如织;大学里最让人瞩目的就是一道道影壁,都是名家书法,刻着各家学派的经典言论。

    杨崇作为山长,被推到大讲台上做第一讲,杨崇讲的就是高转筒车,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外形如龙骨车,其运水部件如井车,其上、下都有木架,各装一个木轮,轮径约四尺,轮缘旁边高、中间低,当中做出凹槽,下面轮子半浸水中,两轮上用竹索相连,竹索长约一尺,竹筒间距离约五寸,在上下两轮之间、在上面竹索与竹筒之下,用木架及木板托住,以承受竹筒盛满水后的重量。

    吸引人眼球的是杨崇预先让木匠做了一个高出水缸一米的模型,进行现场表演,当人力或畜力转动上轮时,竹索及下轮都随着转动,竹筒也随竹索上下。当竹筒下行到水中时,就兜满水,而后随竹索上行,到达上轮高处时,竹筒将水侵泻到水槽内,如此循环不已,带动连成串的小竹筒盛水,沿水槽而上。

    工部和京兆郡的官员明白,这件高转筒车是要在长安等地推广的,解决许多高处田地取水困难的问题,一个个听得都很仔细;最后得知模型将摆在长安大学的陈列室里,官员们无不庆幸,可以随时来参观,测绘数字。要不然大学有自己做不好,不光是上司不满意,还不知道遭多少百姓埋怨。

    杨崇执政以后,不管上面的风云如何变幻,面对基层的官员明显有了压力,老百姓是一个比一个敢说话,弄不好就去官府咨询告状;而河西军的那帮兵痞在河西养成了习惯,没事总会插上几句话,长安城内外压根就没事情能瞒得住上面。杨崇讲完,是阵阵的掌声,执失思力鼓着掌,陷入了沉思,长安,真的不是大利城能比的。

    第二位上台的是来祝贺的国子监王通,王通客气几句后,介绍的是自己的新书,模仿孔子作的《续六经》;这本书是王通潜心钻研孔子“六经”后所作,据王通自己说,曾经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典,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按照出版社的建议,在现场赠送了五十本王通签过名的书。

    长安大学不是儒经学府,对王通的书不感冒,但是白送的事就不一样了,不说平时可以看看,欣赏大儒的字迹,就是摆在书房桌案那也是一种讲究,所以要书的人很踊跃,一个个对印刷的精美赞叹不已,王通无意中为印书坊免费打了一次广告。

    然后帅国真等人一个接着一个上台演讲,都有着现场解说的实物案例或模型,让台下的学子受益匪浅,围观的百姓看得津津有味。太学来了不少人,从头看到尾,人群散后,自己三五成群地在一旁争论,甚至与大学的学生辩论。宇文恺等人很满意校园里的反应,百家精神最关键的就是争鸣,从各自的学说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辩论。

    执失思力的内心是充满震撼的,作为一个中原通,执失思力很快就想明白了长安大学的作用,一旦他们把进攻突厥作为主题,那就会有数不清的国策、器械、手段出来,供执政者参考。这是实力是突厥完全不具备的,所以只要被中原先发制人,突厥剩下的就是失败;到那时,突厥能争取的,仅仅是什么样的失败,灭国还是战败。

    执失思力随后两天参观了昆明池附近的所有景点,除了科技城和墨庄不给进,其他地方都看得仔仔细细;执失思力再次受到打击,这是这个镇子的繁华和经济实力就超过了大利城,虽然杨崇送了他一匹青海马,执失思力还是无心久留,和杨崇应付几句,便告辞回整理行装,返回大利城。

    杨崇在昆明镇又逗留了几天,一直到看出第一架转筒车在墨庄后面的山上转动起来,潺潺的河水运往上游,体验了百姓的兴奋和欢呼,杨崇才回到长安。杨善经已经带着一万头牛羊到了河东,户部的官员收了牛羊以后,杨崇派王挺出面负责交割一事,任命梁洛仁为朔方郡守。

    梁洛仁明白自己的使命,这是一个风险极大的位置,所以去拜见了杨崇,得到杨崇只要求他善待百姓的明谕,才同意回老家去上任。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统万城的大部分百姓迁到了儒林县等地,与梁师都的军队回到统万城的,还有五千突厥骑兵;王挺留在儒林县负责防御,司马凡被调到上县,负责物资统筹。

    自从始毕可汗死后,薛百崖就再也没有传来过消息,杨崇和王挺分析了几次,薛百崖不是在兵乱的一役中死去,就是因为手下人损失殆尽,不方便传递消息。好在王挺建立了一张突厥的情报网,虽然高层的情报减少,但是突厥军队的动向还是能掌握的;两个月中,颉利可汗调结了二十多万的大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