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三十四章 五月节
    1979年的5月30日,周三。

    这一天是阴历五月初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本名“端五节”,始于春秋战国时代。传言皆因唐太宗生日为八月初五日,为避“五”字之讳,故改“端五”为“端午”。

    这个节日可以说是我国名目最多的节日,据统计,历史上有记载的别名就多达二十余个。

    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明代又称其为“五月节”和“女儿节”,历史上还有过“浴兰节”、“地腊节”、“午节”、“卫生节”、“诗人节”等等名称。

    老京城人则延续了明朝的习惯,俗称它为“五月节”。

    至于说到这个节日的来历,现在的人,一般都会说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但这种说法并不确切。

    因为仅从以上列出那么多的节日别名上,就不难看出,“端午节”的活动内容相当庞杂。

    事实上南北差异性也很大,各地均有不同祭祀庆祝形式。类似于“龙舟竞渡”、“为屈子招魂”等,都只是地方性活动。

    而且从历史典故上讲,“端午节”也不光是为纪念屈原,同样还有纪念伍子胥、勾践、曹娥等说法。

    归本溯源,应该说这个节日的本意,只是在酷暑来临之前,人们为驱瘟避毒、驱邪避灾而举行一系列祭祀和祈求活动。是一个遍及全国范围的综合性民间节日。

    这也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的共同性。每一个传统节日,无不是寄托了人们对平安美满的向往、企盼。才能自发形成、代代相传。

    以旧时京城的过节方式来举例,“端午节”绝不负与“春节”、“中秋节”并列的三大传统节日之名。因为仅从时间上算起,就要从五月初一一直闹腾到五月初五呢。

    基本每个家庭,从五月初一起,都要张贴《钟馗驱鬼图》、《张天师驱五毒图》来镇宅。

    有的人家还用红纸剪了葫芦花、纸老虎或蝎、蛇、蜈蚣、蟾蜍、壁虎等单纯五毒图案,以白纸为衬,和天师符、钟馗图一起贴在门楣上。谓能驱妖避邪。

    院门要挂昌蒲、艾叶。蒲叶形状像剑,称蒲剑,利器挡妖邪。艾叶香气馥郁,剪编成艾虎,去污秽。

    同时还要供佛。从五月初一日上午起,焚香秉烛,设三堂供,粽子三至五碗,五毒饼三至五碗,樱桃、黑桑椹、白桑椹各一碟。每日烧香跪拜不可间断。直至端午的午时方可撤供。

    在佩饰上,家中妇女头戴红绒“福花”,未出阁的大姑娘头戴“石榴花”。并要以五彩绫罗制成小虎、葫芦、樱桃、桑椹、瓜、豆、葱,蒜,用彩线穿起来,系于小儿的钗头或背上、胸前。

    小姑娘们还用硬纸条叠成菱形“棕子”,缠上五彩丝线,戴在身上。

    以上这些通称为“葫芦”、“续命缕”、“长命缕”。最迟,到了五月初六东方发白之后就要摘下来,连同贴在门楣上的剪纸葫芦揭下来,一并扔到门外,谓之“扔灾”。

    只有灾难扔干净了。过了五月节才可消灾解难,毒净邪除,平安到明年端午。

    到了五月初五当日,还有一些其他讲究。

    除了人们要喝雄黄酒、吃五毒饼、绿豆糕、粽子、桑葚等以外,还要用雄黄酒在男孩子额头写“王”字,给男孩子戴“虎符”。出嫁的闺女必须于是日回娘家过节,谓之“躲端午”。

    最后就是在娱乐上了。当天全城的戏园子都要演应节戏,如《混元盒》、《五毒传》和《水漫金山》之类。另外还有“熙游避灾”一说。

    初五日上午,旧京的老百姓会结伴群入“天坛”,谓之“避毒”。

    天坛是个祈年的圣地,又是名胜,仰仗天神之力以避毒瘴,又可以游乐,诚是一举两得。

    过了午后,往往还会有人继续到“金鱼池”,或是到“高梁桥”、“满井”、“草桥”、“积水潭”来“饮醵熙游”,大家在树下席地而坐,很像西洋人的野餐,往往直至傍晚才尽兴而归。

    只是这种承袭了千百年的节日庆祝方式,最终在建国之后戛然而止。

    由于新社会通过移风易俗和“破四旧”运动破除了封建迷信,同时随着元旦、妇女节、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国庆节这些现代节日的兴起。

    很快,不但“端午节”消失了,连同一起的还有“清明节”、“重阳节”、“乞巧节”、“过小年”“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等。仅仅保留下来了“春节”和“中秋节”。

    这种现象,其实到并不能说明现代节日就比传统节日为优,可以完全彻底地取代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而应该说是在经历社会特殊阶段时,人们迫于现实做出的一种无奈选择。

    毕竟过节是需要钞票来支持的。而对我们国家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来说,传统节日开销不菲,事项繁多,远没有纪念性的现代节日那么省事、划算。

    再说国家又有明确的政策倾向性,不但不给传统节日放假,连“春节”的原有假期都取消了。而元旦、劳动节、国庆节却是有假期的。

    这么一比较,传动节日和现代节日,连在时间支配上也分出了伯仲。现代节日的全面胜出也就势成必然了。

    但反过来说也一样。一旦等到人们的生活条件变好了,经济水平提高了,工作时间缩短了。这些现代节日单调的纪念性和庆祝方式,也就不能满足人们对喜庆的渴望,对生活丰富性的需求了。

    传统节日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庆祝方式也就会重新被人们怀念,再次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来。

    像今年的洪家就是这样。洪家今年可谓喜事连连,全家摘帽平反之后,洪禄承和王蕴琳都有了退休待遇,老宅、存款也都回来了,实在是有闲有钱。

    最关键的洪衍武这个儿子也越来越让父母放心。不但办得事儿件件漂亮,在邻居们中间口碑也越来越好。如今还有了个漂亮的对象,婚事也定在了明年。

    这让王蕴琳怎么控制得住心中的高兴劲儿,自然想着找机会,把全家凑在一起好好热闹热闹。

    实际上阳历五月中旬,她偶然看见有京郊的农民在偷着卖苇叶和马莲草,就动心了。赶紧掏钱买下了许多,跟着就去市面上找上好江米和密云的小枣。

    于是经过好几次或是合法,或是有点违规的交易,她凑齐了包粽子的材料,就在家里开包了。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过去京城的“稻香村”、“五芳斋”到了节气,均有售卖八宝粽、鸡肉粽、火腿粽、鲜肉粽等馅料的粽子,但那基本是为南方人准备的。

    京城人只吃三种传统粽子。

    一种是净米粽。纯用江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就是豆沙粽。

    除此之外,京城民间还盛行一种以黄米代江米的粽子。

    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但实际上这是名目好听,黄米小枣粽子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其价格比江米粽子便宜。这在老京城人的概念里,这种粽子是“下力人”吃的。

    因此王蕴琳只包江米粽子,净米的、小枣的,豆馅的都包,加在一起大致有一百二十余个。

    这些粽子,临节前,三家邻居每家赠送了二十个的,给上大学的洪衍文带走了十个。还让洪衍武给“糖心儿”送十个去。其余都留在家里自用,大部分都是净米粽。

    洪衍武为此还戏称他妈“风格高”呢,可自己一尝才明白就里。

    敢情王蕴琳留下的净米粽并非普通,而是用奶酪浸泡一夜后煮制的。蘸上桂花汁和玫瑰汁来吃,味美绝伦。

    据王蕴琳称,这是清宫的做法,叫“**粽”。京城的市面上,也只有民国时期的“北海仿膳”才售卖过几次。

    包好了粽子,再有也就是等端午当天,全家人回家吃饭了。

    王蕴琳很可惜当日并非周末,否则按照她的意思,全家应该一起出游一次才算上佳。可没想到她这个念头一显露,就让回来拿粽子的洪衍武给解决了。

    洪衍武出的主意是什么呢?是要全家一起去老宅过端午。

    敢情现今为止,老宅的“花厅院儿”已经拾掇得差不多了。现在单先生带人忙和的是洪衍武祖父和大爷曾住过的两处院子。

    那“花厅院儿”又连着洪家的花园子,那岂不是很便宜嘛。

    一听这话,王蕴琳跟着去老宅看了一次,儿子说的一点没错,甚至完全可以住人了。

    这么着,回来就把这事儿给定了。王蕴琳通知全家人,端午节就去老宅子过。

    非常感谢“小奔他爹”,对您的鼓励非常感动。您不但是第一粉丝,也是我的第一个盟主。在此深表感谢。

    当然,我的内疚也是很大的。您从未要求加更,现在也是这样。我只能把这份支持现记住了。待有余力时,再来回报您的盛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