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68章 西行纪事
    从陕州到潼关的山路,一直由高丽抓来的俘虏,负责修建。
    按照李中易接到的报告,基本上,每修通一里山道,至少要死亡五名高丽的俘虏。
    李中易承诺过,只要服苦役超过二十年未死的高丽俘虏,可以自由回家。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第一批送来修路的高丽俘虏,十个里边已经死了三个,消耗的比例还是蛮高的。
    不过,路总是要修的,与其死的是汉民,不如驱使高丽的俘虏们来修路。
    自从,李中易当上了执政王之后,将民间的苛捐杂税基本上都废除一空,唯独只留下了征发徭役的权力。
    农村的农民,忙是种田,闲时练兵、修路、兴修水利。如今,朝廷的财力毕竟有限,不可能给上千万修路的农民发太多的工钱。所以,义务性质的集体劳动,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山路异常之崎岖陡峭,李中易干脆从马上下来,陪着将士们一起步行。
    中途休息的时候,李中易接到了京城里寄来的密信,发信的是左子光。
    在信中,左子光详细的介绍了京城里的各种动静。尽管是报流水帐,但是,李中易依然从中看出了许多问题。
    比如说,范质自从下台之后,一直对李中易爱搭不理的,却突然上了奏章,替柴守礼说情。
    又比如说,李云潇的岳父周冲及的六十岁大寿的宴会上,可谓是重臣云集。
    还有,废帝柴宗训最近喜欢上了练字,符太后在道观里,一直静静的待着。
    比较引起李中易注意的是,杜太贵妃捡来的养子,最近摔了一跤,差点把门牙磕断了。
    李中易看到这里,不由微微一笑,所谓杜太贵妃捡来的养子,其实是他的私生子。
    至于,给儿子们选伴读的事儿,选谁都可以,李中易基本没啥意见。
    毕竟,有孩子的娘亲们亲自把关,谁也不会选品行低劣的二流子,带坏她们的儿子。
    三日后,李中易登上了潼关的城墙,俯视下方,山峦叠障,气势不凡。
    想当初,哥舒翰若是死守潼关,绝不出战,唐玄宗也不至于逃窜出长安了吧?
    如今,拥有了火炮的朝廷禁军,在面对潼关之时,已经不需要担心太多了。
    “此关不得了啊,真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廖山河拍了拍箭垛,情不自禁的感慨万千。
    李中易微微一笑,说:“若是架上几百门火炮猛轰之,大约多久破关?”
    廖山河仔细的琢磨了一番,小声说:“顶多不会超过三个时辰。”
    此次西征的队伍里,并没有携带极重的12磅炮,随军的皆为6磅炮。
    这主要是,根据宋云祥的奏报,西蜀修在大巴山和秦岭之间的关隘,因为材料不足的缘故,修的并不是异常之厚实。
    只不过,因为关隘正好卡在了进川的咽喉要道之上,兵力不好展开,所以显得格外的难攻。
    按照总参议司的作战计划,无论是北线的进兵,还是南线的进兵,能攻者攻之,不能攻克的关隘,就想方设法的绕过去。
    想当初,宋太祖赵匡胤,派王全斌领了三万步军,便顺利的突破了蜀军的防线。
    由此可见,孟蜀的官兵们,仗着山势之险恶,多好有些掉以轻心。
    这年月,有利总有弊。山势之险,令蜀国难攻,与此同时,又使蜀国陷入到疏忽大意的地利陷阱之中,利弊兼而有之。
    大军出了潼关之后,虢州岸边,李中易再次登船,直奔京兆府而去。
    京兆府,也就是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
    历史上曾有西周、秦、西汉、东汉(献帝)、新、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
    只可惜,晚唐以降,长安的繁华景象,已经成了过去式。
    就经济层面而言,陕西的土地肥力日益贫瘠,地里出产已经养不活太多的人,大量的农民迁移出陕,去了中原地区,这是长安逐渐衰败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另外,黄巢、朱温等人,先后纵兵大掠长安,给长安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所以,如今之京兆府的城里边,仅有不到八万人居住而已,远远的落在了开封的后边。
    不过,不管长安如何的衰落,终究是西北第一大城市,整个帝国西征的重要物资囤积地。
    前朝大周的时候,京兆府设置有留守重臣,等李中易登基之后,京兆府留守一直空缺不置。
    如今,京兆府里最大的文臣,是知府杨文灿。据李中易所知,杨文灿是刘金山的门人。
    如果按照朝廷里的派系而言,杨文灿既然是刘金山的门人,也算得上是李中易的嫡系人马了。
    毕竟,在李中易的手下,能打胜仗的武臣,可谓是多如牛毛。可是,所谓天子门生的文臣,却是少之又少。
    毕竟,李中易即使开了两次恩科,录用的文臣,终究还是不多。
    说句大实话,登榜高中的低级文臣们,大多没有治理地方的经验。
    归根到底,李中易也不可能刚刚取了士,就把他们派到地方来做知县或是知州。
    “知京兆府军州事,臣杨文灿叩见皇上。”杨文灿领着文武官员们,毕恭毕敬的迎接李中易的到来。
    “罢了。”李中易整天被淹没在繁文缛节之中,早就腻死了各种所谓的礼仪。
    只不过,基于一定程度的仪式感需求而已,李中易才忍到了现在。
    行过礼的杨文灿等人,缓缓的起身后,陪着李中易登车去临时行宫小歇。
    还是老规矩,李中易的临时行宫,设置在了京兆府兵马都总管府内。
    京兆府兵马都总管赵升平,是李中易的老部下,自从河池军兴之后,就一直追随于李中易的左右。
    李中易是个非常念旧的家伙,他略事洗漱之后,就拉着赵升平,畅谈往日的旧事。
    “呵呵,朕还记得,当初是你第一个学会的上梁抄家吧?”李中易笑眯眯的问赵升平。
    赵升平摸了摸鼻子,有些发糗,却必须硬着头皮回答:“是的,皇上您的记性可真好啊。”
    “唉,跟着我的老兄弟们,有战死的,有残废的,已经是越来越少了啊。”李中易叹了口气,接着说,“像你这样的老兄弟,少一个是一个,令人格外的珍惜啊。”
    赵升平猛的鼻头一酸,含着泪说:“皇上,您已经是天下的至尊了,还依然记得我们这些老臣子,臣……”
    “唉,衣不如新,人不如旧呐,你们这些跟着我打江山的老人,朕一直都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李中易离开开封的次数,将来只会越来越少,所以,他才格外的珍惜和老弟兄们促膝长谈。
    “别楞着了,茶凉了就不好喝了。”李中易笑道,“等一会啊,咱们来个一醉方休。”
    赵升平终于没忍,哭了出来,哽噎道:“皇恩深似海,臣无以为报……”
    “呵呵,你们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跟着朕打江山,还真的是不容易啊……”李中易一旦打开了老话匣子,再也收不住,唠叨个没完。
    赵升平往日里,最恨人在耳边鸹噪,可是,今儿个,他却巴不得李中易一直鸹噪下去。
    “皇上,如果不是追随您的左右,臣下至今还是个穷鬼,穿着祖父传下来的破裤子……”赵升平也是感慨万千,有着说不完的话。
    李中易确实是有感于老兄弟越来越少了,突然爆发了文青病,一直唠叨个没完没了。
    赵升平当然希望拉近与皇帝的关系,所以,他一直说些当年的趣事。
    等酒菜摆上桌子之后,赵升平陪着李中易喝了个酩酊大醉,人事不醒。
    到了第二天李中易醒来之后,回忆起饮宴的场景,不由笑道:“老夫廖发少年狂!”
    伺候李中易宽衣的叶晓兰,捂住小嘴,轻声笑道:“很久没见着皇上喝得这么好了。”
    “是啊,在京城的时候,有处理不完的政务和军务,哪里敢多喝?”李中易摸了摸下巴,笑道,“还是待在外面好啊,不仅行动自由,还可以睡懒觉。”
    叶晓兰替男人整理好腰带,笑嘻嘻的说:“莫非是从此君王不早朝了?”
    “嘿嘿,妖妃,看你往哪里逃?”李中易抬手搭在叶晓兰的下巴上,戏谑的调侃她。
    叶晓兰知道男人的心情很好,便凑趣儿说:“奴家哪儿也不去,只往榻上躲。”
    李中易越发开心了,笑眯眯的盯着叶晓兰,说:“朕忽然想到了几个新花样,要不,现在就试试?”
    “只要不骂臣妾是妖妃,试试就试试。”叶晓兰自从生了儿子之后,底气也变得十足,不怎么怕李中易突然翻脸了。
    俗话说的好,母以子贵,李中易就算是不看叶晓兰的面子,总要看看獾郎的面子吧?
    吃罢早餐后,李中易依然是老规矩,领着叶晓兰,转到了大街上。
    京兆府经过几次兵灾、火灾和匪灾,不过,重建后的格局,和前唐时期大致相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