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光城南炮台失守后,法军龟缩城内,困守孤城,清军各营则逼近城根驻扎。清军缺乏重炮,只能继续采用挖地道炸城墙的战法连续攻城,奈何法军火炮犀利强大,清军数次进攻均被击退。两军僵持在宣光,谁也奈何不了谁,清军攻不进去,法军也打不出来,只能双双向后方求援。
清军后方有大量兵力,但是他们也没有什么攻坚的武器,唯一能够帮上忙的只有乐军而已。何欢有一个梦中宿敌——果兴阿,所以何欢事事处处模仿果兴阿,武器方面更是样样效仿满洲军。满清关系缓和之后,何欢更是托了李鸿章的关系,从满洲弄了十二门一百五十毫米的重炮过来。这些重炮不比满洲军自用的三十二倍十五榴,依旧是没有火炮复进机,但是火力却也是非同小可,射程和威力全都超过了法军装备的火炮。若是何欢的乐军能够带着这些宝贝赶过来,宣光的法军也就算完活了。
可惜何欢终究是慢了一步,为解宣光之围,法远征军新任总司令波里也亲率远征军第一旅溯河西援。虽然中途在左育被黑旗军击毙了千余人,但是余部还是抢在何欢之前进入了宣光城。紧接着,法军又有五千余人赴援,再次向左育发起了猛攻。宣光法军实力大增,岑毓英对何欢的重炮也有些没底,思量着攻城无望,便下令各军撤围去。清军东、西线合围法军,一举在北黎聚歼法军的战略目的未能实现,而战争的主动权也再次回到了法军手中。
中正十年元月,法国再次增兵越南,越南法军的总兵力达到五万人以上。法军在统帅波里也的指挥下,集中两个旅团约万余人的兵力,向谅山清军发动进攻。坐镇谅山的广西巡抚潘鼎新要多尴尬就有多尴尬,清军派系驳杂,分散在各地根本无法统一指挥。岑毓英两线出击的时候,已经把清军原有部署打乱,如今法军来攻,直接就怼到了湘军老将潘鼎新的鼻子底下,他根本就无法抵抗。思虑再三之后,广西巡抚潘鼎新做了一个很丢人的决定,为了保存实力,他选择了不战而退。
潘巡抚不战而退,是保存了清军的有生力量,为后续的进攻保存了实力,但是他撤退的时候,显然忘了一些重要的事情。法军未经战斗便占领谅山之后,马不停蹄的杀向了文渊,然后驻防文渊的杨玉科就倒了霉了。这位数次大败法军的名将,根本不知道自己侧后的西路军主帅潘鼎新已经颠了,来自广东的三营广武军一时陷入了万余法军的围困之中。
杨玉科也是有名的悍将,广东更是经贸发达之地,广武军的装备一点也不比何欢的乐军差。所以即便身陷重围,杨玉科依旧沉着迎战,把自身善于伏击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在包围圈里设下了一个又一个圈套。合围杨玉科的法军,一连中了三次埋伏,损兵两千余众,阵势大乱。杨玉科也知道自己的三千孤军难有作为,趁着法军包围圈出现缺口,闷头就冲了出来,随着潘鼎新撤进了镇南关。
不战而退,丢失重镇,又差点害死杨玉科的潘鼎新也是没脸了。自己老老实实的向朝廷发出了电文,认下了自己的罪过,请罪的态度非常的诚恳。湘、淮本是一体,李鸿章自然要为潘鼎新说话,而且西线也确实没有合适的将领,所以朝廷宽恕了潘鼎新,并希望他知耻而后勇,能够在前线待罪立功。
“云阶,镇南关还得靠你,前日的事对不住了!”潘鼎新知道法军的下一个目标必然是镇南关,不过他麾下诸军零散,目前能指望的只有杨玉科一人而已。好在潘鼎新也在云南当过布政使,他与杨玉科也是旧相识,两人素无芥蒂,说话也没什么顾忌。
“中丞何出此言,前日不利岂是中丞的过失,为国效命玉科断无他言!”杨玉科是个忠君爱国的人,被孤身置于敌后他是不爽,但是为国效力他绝不含糊。
潘鼎新和杨玉科沟通了一段感情之后,便开始部署镇南关防御。由目前的最强战力杨玉科守镇南关,潘鼎新自己则驻防海村为后援。海村为龙州要隘,背靠大河,镇南关若有闪失海村便是最后的希望。
“拆毁所有浮桥,舰只一律驶往东案,此地即我与诸君为国尽忠之地!”潘鼎新来了一处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后路给断了,摆出了拼命的架势。谅山已经撤了一次,这次他不能再撤了,再撤他便不是自请裁撤,而是只能自裁了。
元月二十三日,潘鼎新这边刚刚布置妥当,法军的重兵便杀了上来,一日便拿下了镇南关,杨玉科壮烈殉国。杨玉科是滇军悍将,数次大败法军战绩彪炳,所率广武军也是粤军精锐,就算守不住镇南关,也绝不至于一日便告沦陷,他们的失败是因为被自己人给卖了。法军刚刚兵临城下,教民把打开了镇南关的关门,并且在关内四处作乱,导致法军蜂拥而入,广武军防线全面崩溃。
“吾百战余生,今得死所矣!“刚猛的杨玉科不肯退却,率领亲兵杀出关外,在乱军之中被炮弹击中而殉国。
镇南关附近的天主教教民,被神父蛊惑,不敬祖宗,心向法军,这事杨玉科早就知道。为了避免教民闹事,杨玉科特意派人把他们看了起来,可是杨玉科万万没有想到,打开关门的不是天主教教民,而是清真贵教的教民。天主教教民心向法国人,回教的教民可是两边都不向着,他们之所以帮了法国人,是因为他们要找杨玉科报私仇。因为十三年前,杨玉科逼死了一个叫杜文秀的人。
杜文秀出生在一个回民商人家庭,自小受过很好的教育,甚至还考中过大清的秀才,但是他从事的职业很特殊,从大清的角度来说他是一个反贼。咸丰六年,杜文秀在蒙化起事,攻占大理,建立政权,被推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大理政权以回族将领为核心,以宗教上层组成起义中坚,以*教作为团结群众的思想旗帜。在文职官员中,设有维持清真教掌教、都掌教、副都掌教、都掌教典籍等宗教领袖的官衔。杜文秀本人更是深通回教经典,常劝导民众“当遵守教义,能照圣经所行“。大力资助和发展经堂教育,并“设回文学校于帅府,时常亲自课读,出题使各生作文“。
不过大理政权一直盘踞在云南,即便是太平天国全胜,清军兵力极度匮乏的时代,他们也没能打出云南,因为他们的官方用语是阿拉伯语。洪秀全要搞人间天国,弄了个洋人老头来当亲爹,也没勇气让中国人全都改说拉丁语,杜文秀却把阿拉伯语给弄成了国语。这事是杜文秀自己的伟大梦想,但却限制了大理政权的发展,毕竟除了教徒,中国人懂阿拉伯语的实在太少了。
同治六年,杜文秀组织二十余万人东征,围攻昆明,准备在全云南搞一场阿拉伯语的普及活动。可惜他时候选的不好,此时太平天国已经歇菜,清军的主力可都有了功夫。湘军、淮军、楚军这的主力,杜苏丹根本没遇到过,仅仅是滇军出动便把他给打回了大理。但是回军的任性还是很强的,滇军一步步攻向大理,他们就节节抵抗,居然一直坚持到了同治十一年,比西北的阿古柏坚持的时间还长。
到了同治十一年四月,杜文秀苏丹也撑不住了,滇军已经攻到了大理城下,然后杜苏丹便使出了匪夷所思的一招。杜文秀苏丹派遣使节刘道衡为使者,以班赛苏丹的名义向英国女王献上了四箱云南大理石块,表示贡上的是杜文秀统治的土地及其臣服英国的意愿,并向英国驻印度殖民当局求援,希望英军可以进入云南拉他一把。可是彼时英国正在为了日本的事和北满州闹不愉快,根本不想贸然进入中国领土引发与北满州之间的正面对抗。而且英国认为杜文秀已经马上歇菜,完全没有什么利用价值,所以根本就没搭理杜文秀。不过杜文秀送来的石块,英国佬到是觉得不错,直接送回了伦敦博物馆。
到了同治十一年年底,大理城彻底山穷水尽,回家也几乎伤亡殆尽。杜文秀恐怕清军入城会将回军亲眷斩尽杀绝,所以服毒后孤身前往清营请降,当时清军的主将便是时任云南提督杨玉科。杨玉科本来是想把杜文秀解送京师的,可是杜文秀当晚就毒发身亡,只能就此作罢。杨玉科倒也没有鞭尸,他把杜文秀的尸身交给了回民眷属,任由他们安葬在了大理城郊下兑村。
杜文秀苏丹大人是咽气了,清军也没有进一步的对回民发起报复性清理,但是西南的回民就可恨上了清廷的刽子手杨玉科。杨玉科身居高位,教民们也没有一板砖黑了他的能力,只能把这份仇恨牢牢的记在心里,并搞了个亡人节出来祭奠杜文秀。
杨玉科奔赴镇南关抗法,仇人自然也跟了上来,然后杨玉科就悲剧了。杨玉科悲剧殉国,已经够倒霉了,驻防海村的潘鼎新却比他还要倒霉,镇南关一失法军就攻入中国境内了,潘鼎新赔上九族也难恕此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