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37章 1026功成
    第937章 1026功成
    “此事,应该上奏,请陛下下旨,让锦衣卫彻查通倭之人,务必严惩不待。
    同时晓谕南洋水师,做好南下准备。
    听说,现在倭寇大多藏身于南海诸岛上,南洋水师此前多在近岸游走,也是该让他们出海历练历练了。”
    魏广德并没有沉默,虽然没有直接回答张居正的提议,但是也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善贷说的是,可是现在朝议汹汹,都要求惩治俞大猷。
    他毕竟是南洋水师提督,护卫江南诸省责无旁贷。
    此次浙江再现倭寇侵扰,他多多少少还是有责任的,离开浙江北上前,没有布置好江南防务。”
    张居正也不接魏广德抛出来的话茬,两人都相互打起太极。
    魏广德也听出来了,张居正看似好心,只是要申敕俞大猷,说不得其实还是想要换人,换上他张居正看好的人,接替俞大猷的职责。
    要撤换将领,自然首先得报过错落实,先确定有了过失,之后稍微推波助澜,事儿就再无转圜余地了。
    既然如此,魏广德觉得自己态度还是应该强硬些,只有护住下面的人,他们才会真正听命从事。
    俞大猷这次北上的目的,本来是为漕粮海运保驾护航的,只是恰逢其会,参与了运送蓟镇大军东渡的任务。
    而且,俞大猷这个位置,关系到魏广德筹划的南洋攻略,自然他是不会接受有人指责他,甚至有意撤换他的。
    别人上去,魏广德不放心。
    只能说,他依旧迷信前世对这一时代名将的看法,而且他们也都是战争中走过来的,自然也值得信任。
    尤其俞大猷,还是水陆战皆颇为擅长的人,这也是他把邓子龙派到他身边的原因,他也希望这个小老乡能够把俞大猷的本事学会,将来前途自然不可限量。
    “此次北上,南洋水师任务不轻,他带走水师大部分战船,剩余战船也多在闽粤沿海巡逻。
    就目前江南战报,闽粤皆无倭寇踪迹,仅浙江出现,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有人吃里扒外,透露了水师调动的情况,而且看似此人还极为熟悉水师兵力调动,职责当是不低。
    朝廷当严令江南都察院严查此事,务必找出里通外国之人绳之以法,至于俞大猷的过失”
    说到这里,魏广德略微犹豫了,但最终还是下定决心,不能现在就承认俞大猷有错。
    于是,他继续说道:“还是等他剿灭了这股倭寇,再商议该如何处罚吧。”
    张居正知道,这是魏广德打算用功过相抵的把戏,把此事混弄过去。
    别的不说,此次辽东出兵剿灭王杲,可以说肯定是一场大胜的结局。
    作为参与此次运输大军和粮饷的将领,俞大猷的功劳还是有的。
    之前漕粮海运的事儿,魏广德也一直压着没有下文表彰,显然也是可以用来平衡的功劳。
    至于如果俞大猷真的顺藤摸瓜,剿灭了这股还敢在大明肆掠的倭寇的话,说不得朝廷还得给奖励封赏才行。
    不过魏广德不点头,他也不好利用首辅权威强压此事。
    若是整毛了,魏广德在政事上给他对着干,也是麻烦。
    实际上,现在张居正自己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那就是他推出考成法以后,不仅是朝廷六部官员,下面督抚们反应也很是激烈。
    别的不说,以往他们对地方上一些豪绅大户网开一面,允许他们“适当”的“拖欠”一些赋税,其中不仅有利益在里面,更有安定地方的效果。
    这些豪绅大户大多在地方上势力盘根错节,影响极大。
    现在有了考成法,手脚赋税直接影响到自己的仕途,官帽子,自然不敢像以往那样放任他们拖欠了。
    要收税,可地方上那些人已经习惯了交一半留一半的做法,一下子要全收,反而不习惯起来。
    因此,地方上给各地督抚找事儿,让他们也是一筹莫展。
    毕竟能成为大户,家中多有人在官场,说不好就是同科,如何好处置。
    于是,地方上诉苦的奏疏一封接着一封递送到内阁,摆在张居正案头上,让他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好在内阁的魏广德和吕调阳貌似都很支持他推出的考成法,所以在票拟上都是支持他的意见,让他感受到后方稳固,可以全力对付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可真要因为俞大猷的一件小事儿和魏广德闹崩,以后他在内阁里做反派和自己打对台的话,也是麻烦。
    “也好,再看看。”
    张居正笑笑就说道,“不过,都察院和科道那边,善贷还是要派人过去说说,要是不断上奏此事,我这里也不好视而不见。”
    张居正未必是好心提醒,因为在他看来,此事魏广德去劝阻这帮科道,势必会让一些人对他的干预心生不满。
    到时候朝野上下必将流传他魏阁老偏袒门下的传言,对他的声望多少还是有影响的。
    这些年,魏广德可以说得罪人的差事儿基本上不碰,所以朝臣对他感官不错。
    适当的削弱他的影响力,对张居正来说也是好事儿。
    辽东古勒城,此刻已经火光冲天,熊熊烈火在城中燃烧。
    城外空地上,数百女真族青壮被押解到这里等待辽东军的发落,他们许多身上都带伤,此刻都是垂头丧气,自知命不久矣。
    不过,最让他们心疼的还是城里的老幼妇孺,貌似明军根本就没把她们从城中带走。
    只不过此时的他们也知道,就算拼命也未必能为家人报仇,两边实力差距太大了。
    “大帅,大公子派人回来报信了。”
    李成梁骑在马上,欣赏着这堆“死人”脸上精彩的表情。
    这些可都是他的功绩,是一个个首级,现在就差个王杲了。若是能把王杲抓住,再有这些人,送到京城,都够搞出一场盛大的献俘仪式。
    在很多人印象之中,好像觉得打仗和礼仪这两件事情根本不太可能联系在一起。
    但实际上,中国能被称之为礼仪之邦,那绝对不是仅仅停留在生活层面上,在残酷的战争中,古人也讲究礼仪,而且军队打仗的礼仪也相当的正规和庄严。
    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军礼同邦国”,这是讲对于那些桀傲不驯的诸侯要用军礼使其服从和同。
    《周礼》所说的军礼包括以下内容: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大师之礼”,指军队的征伐行动;“大均之礼”,指均土地,征赋税;“大田之礼”,指定期狩猎;“大役之礼”,指营造、修建等土木工程;“大封之礼”,指勘定封疆,树立界标。
    在明朝,朱元璋自然也定下了严苛的军力,简单说军队打仗有九种规格森严的礼仪,分别是:亲征、遣将、禡祭、受降、奏凯献俘、论功行赏、阅武、大射、救日伐鼓。
    首先是亲征军礼,指皇帝御驾亲征,必须先让礼部制定一套出征的祭告典礼,然后派遣官员去进行祭祀。
    出征的部队凡是走过的山川大河,都必须要进行祭祀,祭祀的规格也比较严格,一种规格叫太牢,要用牛羊猪三种牲畜来进行祭祀,一般是途径一些大山大河的时候会举行这样的隆重典礼。
    其次是少牢,只用羊和猪来进行祭祀没有牛。
    最后一种也是规格比较低的祭祀仪式,叫特牲,只用一种牲畜来进行祭祀。
    然后是遣将军礼,史载:“王者遣将,所以讨有罪,除民害也”。
    皇帝要亲自穿戴专门场合的武弁服,然后到奉天殿去,如果是受封大将军,则受封的人要到奉天殿的西边台阶上去,然后要前后叩拜四次,并且光领取了将军大印还不能拥有足够的带兵资格,还必须接受皇帝颁发的节鉞,然后拿着节鉞到午门外指挥一下部队,然后还需要武成王庙去亲自祭拜献礼祭拜完毕之后,方才可以出征。
    禡祭也是军队礼仪的一种,在大将出征之前,要和皇帝在祭祀官的陪同下斋戒一天,这个斋戒的礼仪就叫做禡祭。
    受降,则是出征的部队打赢了战争,降服了敌方首领所要举行典礼的。
    在敌方降将投降之后,皇帝需要亲自到奉天门去,受降的人员要在午门之外跪拜,然后派使者把降表送给皇帝,然后宣制官带着皇帝的命令再到午门去宣旨,赐给投降的人官爵,然后才可以带着投降的人员进入大殿,然后见到皇帝再行四拜大礼,然后朝廷的文物百官还要行贺礼。
    如果是出征的部队活捉了地方的贼首,那要举行的典礼就是军礼里面的凯旋献俘仪式。
    这个时候要将俘虏押送到太庙南门之外,然后皇帝亲自前来祭告祖先,礼仪完毕之后,俘虏交由刑部进行处理,然后皇帝还需要穿戴专用服饰,打开午门城楼,发布昭告天下的诏书。
    “露布诏天下,百官具朝服以听,仪与开读诏赦同。”
    外出作战的部队打赢了战役凯旋而回,朝廷还需要举行论功行赏的军礼。
    首先是战斗的结果要先汇报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然后再汇报到内阁,内阁和他们商议封赏,最后交由皇帝圣裁并亲自宣布。
    在论功行赏的当天,皇帝要穿戴衮冕来接见打了胜仗的军官,然后一一对他们进行封赏。
    除了正常出征打仗的礼仪之外,还有一些平日里涉及的军礼,大阅就是其中的一项。
    大阅类似于现代的阅兵仪式,皇帝要到郊外亲自阅兵,部队要有都督府负责调配,所有活动的相关内容均有礼部制定。
    大射礼仪也是明朝军队日常的一种礼仪,史载:“凡郊庙祭祀,先期行大射礼,工部制射侯等器”,这种礼仪虽然以射箭为主,但是主要是祭祀活动的一项娱乐项目。
    在明朝的时候,大射礼仪一般不用皇帝出席,品官就可以代办。
    救日伐鼓算是一个比较独特的礼仪,当除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搭救日食的军礼。
    在举行这个礼仪的时候,一般要等到朔日日食的时候,皇帝要穿戴常服,不用到正殿去上朝,而且还要在中书省设立香案,文武百官要穿戴朝服去进行叩拜,然后军队的军士一直不停的进行敲鼓,直到日食逐渐消失,太阳逐渐圆满之后,才能够停止。
    而此时李成梁想到的就是,自家的大儿子到底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也的消息,王杲抓住没有,是死是活?
    “大帅,王杲抓住了,大公子命末将回来先行报告此事。”
    随着人来到李成梁面前,当即半跪在地向李成梁禀报道。
    听到已经抓住了王杲,李成梁脸上喜色大盛,当即说道:“详细说来。”
    于是来人就把他们追随李如松一路追赶王杲部的经过说了一遍,听说王杲居然选择去投靠王台,李成梁也只是微微皱眉,并没多说什么。
    万汗,既是王台。
    万汗姓纳喇氏,名万,自称汗,所以称为“万汗”。
    明廷在官方文书中一般将他的名字翻译为“王台”,因为“台”、“万”音近。
    实际上,明廷对于女真首领称汗者,都翻译为“王”某。
    比如王杲,姓喜塔腊氏,其本名为阿突罕,杲不过是明人音译的词,因自称汗,所以被冠以王姓。
    所以,女真部族中成名的首领,许多都姓“王”,就是这么来的,其实大家根本没有一点关系。
    不过呢,女真族中也有门户高低之分,部族首领的子女多是相互通婚,所以也沾亲带故。
    比如建立清朝的爱新觉罗家族,其实说起来,和王杲、王台两大族也都是通婚的,王杲更是其外公。
    听到王杲已经被王台拿下交给儿子李如松,现在正押往古勒城,李成梁也放下心来。
    看了眼前面那些女真战俘,嘿嘿一笑道:“这些人看押好了,姑且留下贱命,来日和王杲一起送入京城去。”
    李成梁这个决定,倒是让这些人有了活下去的可能。
    否则,明军撤回去的时候,必然是不会带着这么多累赘上路的,肯定是砍了脑袋带回去表功。
    这就是战争,人命如草芥般,不过是将领的功勋。
    “戚继光他们距此还有多远?”
    李成梁志得意满后,想到朝廷调来的蓟镇军,随即轻蔑的问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