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7章
    几乎同时,三支箭命中了三个不同的靶子,中间一支正中靶心,而左右两支虽然也中了靶子,却偏了寸许。
    胤礽和胤褆都卖力的鼓掌,纳兰性德却羞愧道:“当真是太久没练过了,奴才给太子丢人了。”
    卢氏没出事前,他便是一弓五箭也能箭箭命中靶心。
    如今特意换了轻弓,又只拿三箭,却还是有两箭射歪了。
    若是叫他阿玛瞧见,现在鞭子应该已经落在他身上了。
    “知道丢人就好好练回来,”
    康熙站在远处围观了全过程,此时方才走过来,“朕还想叫太子跟着你学骑射呢,就你这水平,你好意思教吗?”
    纳兰性德单膝跪下:“奴才懒怠,请皇上责罚。”
    “起来,知道懒怠现在就拉弓去,”
    康熙上前拿起纳兰性德用过的那张弓,随手拉了个满月,“这弓你也好意思拿出来用?朕十四岁之后就再也没拉过它了!”
    纳兰性德羞得满脸通红,重新选了一张重弓,自己去一旁练了起来。
    康熙瞄了他几眼,见他虽然吃力,但却未偷懒,方才满意。
    “来,保成,你也来试试。”
    康熙拿了最小的一张弓递给胤礽,这是给胤褆入门用的,胤褆拉了几次就嫌轻不肯要了。
    胤礽瞧着他们拉弓都挺容易的,便接了过来,也学着纳兰性德的架势叉开腿,有模有样的开弓,谁知一拉却只拉开了两寸。
    胤礽不信邪,又重新发力,这一次拉开的更大了些,但离满月,还差得远。
    胤礽不敢置信的看着自己手中的弓,一度怀疑康熙是不是故意拿了张强弓戏弄他。
    然而胤褆却过来拿走了那弓,抓着胤礽的手心疼道:“别拉了,当心手疼。”
    他弟弟一碰就碎,哪里能拉得了弓?
    汗阿玛就是爱胡闹!
    康熙一头黑线的看着溺爱弟弟的大儿子,无奈道:“他才拉了两次!”
    谁练弓不是几百上千次的拉,才能将臂力越练越大?
    胤褆自己每日也要单开几百次弓,才能开始正式练箭,怎么到了胤礽这儿,就舍不得了?
    胤褆理直气壮道:“弟弟一碰就碎,两次已经很多了!”
    胤礽:……?
    不是,等会儿,什么叫他一碰就碎?
    康熙黑着脸问道:“谁跟你说你弟弟一碰就碎的?”
    胤褆毫不犹豫的出卖亲娘:“是额娘说的!”
    康熙:……好好好,朕这就亲自去问问惠嫔!
    第29章
    惠嫔现在对于康熙动不动就突然出现在自己宫里,已经见怪不怪了。
    她都不用问都知道,定然是她生的那个小祖宗又干了什么“好事”。
    “皇上,您喝茶吗?”
    惠嫔小心翼翼的试探。
    康熙似笑非笑的看着她:“喝啊,给朕用最薄的茶碗。”
    最薄的茶碗?
    那不烫手吗?
    惠嫔第一次听说这么无理的要求,立刻警惕的将其归入了故意找茬儿的范围,继续小心试探:“皇上说的是哪个?”
    康熙挑了挑眉:“一碰就碎那个。”
    惠嫔:……!
    就知道又是这小孽障坑她!
    她错了,她再也不敢跟这小孽障胡说八道了,他是真的敢往外说啊!
    “皇,皇上,您说笑了,”
    惠妃假笑道,“这宫里的茶碗都是上品,怎么会有一碰就碎的呢,内务府的人又不是不要命了。”
    康熙点了点头:“朕也觉得,应该不会有人不想要命了。”
    惠妃欲哭无泪,只能继续小心奉承着,将康熙伺候得舒舒服服的。
    康熙脸上不动声色,但心里却是爽到了。
    不能总他一个人为了胤褆发愁,看到惠嫔比他更愁,他就放心了。
    而此时,叫爹妈都闹心的罪魁祸首,却正大喇喇的躺在乾清宫里,霸占了胤礽的床。
    胤礽站在床边上捅他:“哥,你不是说想听容若说故事吗?快起来啊!”
    胤褆自觉将胤礽的小被子拉过来搭在自己身上,闭眼道:“好了,可以开始讲了。”
    敢情他这是将纳兰性德讲的史当成睡前故事了!
    胤礽看向纳兰性德:“你不管管他吗?”
    纳兰性德揉着自己酸疼的胳膊:“大阿哥想来是累了,让他睡一会儿吧,奴才放低些声音便是了。”
    胤礽:“……教不严,师之惰!”
    纳兰性德诧异:“奴才也算师?”
    胤礽:……
    行吧,对于胤褆来说,纳兰性德应该只能算是个讲故事的。
    被康熙派来帮着带孩子的曹寅同情的看向纳兰性德,满眼都是心疼。
    而此时胤礽已经放弃管胤褆,开始打量这个传说中的贾宝玉原型。
    尽管胤礽对纳兰容若自带滤镜,但也不得不承认,曹寅的相貌要更胜一筹。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红楼梦中对贾宝玉的容貌描述带着那么点不切实际的比喻成分,但放在曹寅身上,有让人觉得十分的合适。
    若说纳兰性德是天上高洁的月光,那曹寅便是人间富贵花。
    “子清才学出众,又常在外走动,见识比奴才广,”
    纳兰性德见胤礽一直盯着曹寅看,出言解释道,“他刚从苏州回来,皇上让他来给太子讲讲这一路上的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