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72章:封赏内幕
    唐皇剖符作誓,并恩泽天下。
    命令一出。
    引起无数欢呼。
    “太好了,皇帝免从军者徭役一岁。吾等明年就可以安心在家休息一年,与家人团聚享受太平,真乃前所未有之事啊。”
    归家的兵卒们听闻这道旨意,与全家老幼妇孺皆欢喜雀跃。
    徭役。
    自古以来上层对下层所征收的力役,百姓每年都要免费去给官府干活。
    一开始诸侯割据时因为服役地点不太远,百姓只在本国输租服役,负担尚能接受。等到秦并天下,疆土扩大无数倍,服役地点就变得极为远了。像楚地的人甚至会被拉到关中或是长城一线服役,这一来不管是金钱花费还是时间都是以前的无数倍,甚至一去不回,使得百姓闻“役”而色变,恐役胜于恐赋税。
    偏偏两任秦皇帝又是喜欢搞大工程的,年年征民服役不休,使得自秦统一以来,百姓就没真正休息过一天。
    现在唐皇免从军者服役一岁,覆盖范围有限,最多就十数万人,但这是个仁善的信号,特别是拿去和暴秦统治天下时进行对比,那真是善良到没边了。
    而那些曾为大军转输物资的民夫,数量前后加起来有几十万之众,唐皇没有免掉他们的徭役,但将他们的租税免掉了两年,这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待遇,让这些人及其家眷对皇帝同样是感恩戴德。
    一道命令下去,唐皇就将中下层将士和众多民夫的心收入囊中。
    这时候要是有野心家想要造朝廷的反,这些得利的人绝不会主动跟从。
    军队之外,仁德的光辉还照耀到囹圄中。
    除了那些犯下大罪被判了死刑的囚徒露出绝望的神色外,其余刑徒皆喜出望外。
    “皇帝,赦免了吾等!”
    “天啦,皇帝仁德,皇帝圣明啊!”
    无数刑徒为之欢呼。
    但也有秦时的老刑徒露出怀疑的神色:“该不会像秦二世一样,将吾等放出去后又再想办法抓回来吧?”
    “既然你担心放出去还被抓回来,那你不如不出去了,就待在此处继续服刑,免得以后还多跑一次,如此省时省力,岂不美哉?”
    有人讥讽开口。
    更有其他刑徒翻脸道:“当今皇帝岂是秦二世那个暴君能相比的,他说大赦定然就是大赦,你这厮要是再这样乱言,当心我先揍你一顿。反正都要大赦了,我只要不把你打死,我都是无罪的,哼!”
    世间最能显出效果的就是对比,有秦二世这位“圣君”在前,唐皇的大赦和恩赏显得无比珍贵,放到后世再平常不过的举动也会因秦二世的衬托而显得仁善与圣明。
    一时间随着恩赏和赦免的命令下达,九州万民皆高呼天子圣明。
    几道命令笼络了下层人心,封侯赐爵得到了群臣拥护,这使得吴广皇帝的位置坐的越发稳妥。
    当然也有不少人对这次封赏颇有些想法。
    邯郸唐宫。
    一处楼台上,皇帝夫妇凭栏远眺,欣赏他处景色。
    “你觉得朕这次的封赏有些重了?”
    吴广侧首,望向旁侧的皇后。
    舒姣并未回避,她咬唇道:“陛下所封万户侯者四,再加上诸列侯、关内侯食邑,差不多十三万户,能当一小郡了。这么多的赋税落于他人之手,总感觉于国无益。”
    吴广大笑道:“不愧是一国之母,朕之皇后,果然是为了吾家所想。但这万户侯者中可还有汝兄啊。若是少封,下相侯得到的好处岂不是要大为减少了。”
    舒姣微笑道:“若是众臣皆少,妾兄少些那也无妨。”
    “你啊你,平日里挺精明,怎得在这事上看不清。”
    吴广摇了摇头,转而又若有所悟,道:“是了,你居于宫中,不识军伍,故而不太清楚朕大封之缘由。”
    舒姣蹙眉道:“陛下这样做,是有何用意?”
    吴广没有直接回答,反问道:“朕从布衣至天子不过三年,又多征战在外,与群臣相聚不多,你认为群臣诸将中有多少能一心效忠于朕?”
    舒姣一怔,面露思索。
    吴广自己说了下去:“昔日秦始皇并一宇内,功业大哉。但其封侯者寥寥,有功之臣无万户之封,然群臣诸将却无反对者,何也?”
    “因为他秦国三十多代君主,经营了五百余年!”
    “秦皇族根基深厚,得到关中之民的拥护,就算他不大肆封侯奖赏,麾下群臣也无多少敢有反心和不满。”
    “但朕不同,朕起于微末,三载而定天下,看似极快,实则根基不稳,群臣诸将之所以愿意跟随朕,不过是为求建功立业,封侯拜相。如果在此时吝啬封赏,引得人心不满,岂非暗藏祸根乎?”
    “朕得天下,并大封列侯,使他们各得利益,彼辈便会拥护朕,拥护吾吴氏于天下的统治。不过舍一郡之人,便可稳坐天下,这能叫多么?”
    舒姣居于宫中,没有同那些武将接触过,在她眼中这些人都是对皇帝言听计从的手下,现在听吴广这么一说,才知道这事情并不简单。
    她轻轻道:“陛下说的是,是妾想的简单了。”
    吴广点点头,又转向楼台之外,看着远处景象,目露思索。
    就像他对舒姣说的,他成事太快,根基浅薄,这个天下其实坐的并不稳。很多事情如果处理失误,就可能引起叛乱滋生,天下动荡。
    比如汉高祖定天下,先封了一批大功臣后,其余臣子将领日夜争功不决,一时来不及封下去。刘邦同张良出行时便看到许多将领聚集在一起私语,刘邦问张良这些人在做什么。
    张良回了句他们想要谋反,这话将刘邦吓了个够呛,连忙先封最恨的雍齿为侯,稳住人心,然后加急催促丞相、御史等议功,快速封赏群臣后,才将此事稳定下来。
    历史上的刘邦成事比吴广晚,同麾下将领多有感情,这样都还需要大肆分封才能稳住人心。
    吴广与诸将的接触时间甚至还不如刘邦与其麾下呢,若不及时大封,难保不会有人生出想法。
    他必须要通过利益捆绑,将所有的功臣武将团结成一个利益集团,如此才能稳固。
    大家都有了满意的封赏,这时候再有人想要造反,那造反者面对的敌人就是整个利益集团了,这样皇帝的位置才能真正安稳。
    而且他吴广真的封太多了吗?
    要知道刘邦定天下时,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他们连跨数郡,占据天下大半。
    秦末之时郡约五十,除去这七个异姓诸侯王,刘邦实际控制的地盘就只有二十郡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光是列侯就封了一百四十三个。
    其中万户以上的至少有吕泽、卢绾、刘泽、曹参、萧何、张良。
    再往下还有八千一百户的周勃、七千八百户的丁复,六千九百户的夏侯婴,至于五千户级别的更是有多人,再往下两千户到四千户者众多,数百户、千户者更是数不胜数。
    这还不算数量众多的关内侯,以及刘邦曾定七大夫爵位以上皆有食邑。
    这位汉高祖只占据了二十郡左右的地盘,但光是食邑就封出去了三十多万户。
    吴广实际控制的疆土,除掉四个诸侯国及百越四郡外,有四十多个郡。
    他的地盘在刘邦的两倍以上,且因战争结束较快,天下人口保留的更多,经济更好。这样的情况下,他以四十多个郡封了约四十个列侯,分出去的食邑差不多十三万户。
    和刘邦二十个郡就能分出去一百四十三个列侯,三十多万户相比,那真是少的不能再少了。
    吴广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坐稳江山,能够用这点食邑就笼络住功臣们,是最划算的事情了。
    等他彻底坐稳江山,掌握大权后。真想解决列侯问题,不管是搞推恩令,还是再度改革侯制,都可以从容处置,没必要全放到现在,一切以稳定优先。
    除了分封外,在列侯的功勋名次上,他其实也多有操作。
    比如武将中,韩信和岳成是功绩独一档的存在,比后面的司马卬高出一层,武将功勋第一和第二当是在他二人之间选择。
    吕青、舒欣两位丞相在同皇帝议功排序时,都说岳成除去有破秦灭楚之功,还是元从老臣,当为第一。
    吴广拒绝了,他知道众人的想法。
    但开国后,他站在君主的角度上需要思考的东西就多了。
    政治、派系、人性。
    岳成是阳夏元从,他同罗云、阿牛、毋死、张婴等阳夏人是乡党,先天亲近。与吕青、舒欣、葛婴等楚人老臣多有交往,甚至和司马卬也有同袍作战之情,在唐营人脉极好。
    他的能力不弱,且年龄比吴广和韩信还小。
    一个拥有两位丞相看重,大量功臣宿将的友谊,且立下了大功的年轻武将,对上面的君主来说可不一定是好事。
    刘邦封侯时,为何群臣皆认为曹参功大当为第一,刘邦却将萧何顶在前面,并说出“功人功狗”的理论,除了萧何确实有功勋外,也有抑制曹参的意思。
    吴广将韩信拉出来也有类似的意思。
    韩信的功劳和岳成不相上下,用来当第一也能说过去。最关键的是这小子性格太过傲慢,且是半道加入,在唐营中没有多少亲友。
    相熟者最多也就是虞子期、郦食其、郦商、葛婴、韩忠等人,甚至这些人都不一定和韩信是真心友谊。
    同岳成那深厚的人脉相比,“看谁都是垃圾”的韩信简直可称作一个孤臣了。
    把韩信放在前面,或许会使岳成、司马卬等人心中略有不满,这正是一个上好的靶子。
    对君主来说,武将首功是性格傲慢人脉一般的韩信。远比人脉极好,且极为年轻有力的岳成要好得多。
    且除去名次外,吴广也并未亏待岳成,同样给了他万户之封,足以消弭他对皇帝的不满。心中就算有抱怨,更多的会转向韩信吧。
    “呼。”
    吴广长吐一口浊气,揉了揉发胀的脑袋。
    由争霸转向守成,他日后的行事也要慢慢跟着转变,臣子间的平衡也是个让人头疼的事情。
    而在封赏后,他还有其他大事要做。
    吴广深深的看了眼远处的邯郸景色。
    转头望向舒姣。
    “姣儿,在这邯郸可曾住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