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4章 休闲永远是短暂的
    第二天一早,朱植率先醒来,不觉哑然失笑,逐一叫醒大家,说要放松放松,钓鱼去。
    一说钓鱼,不仅张石顿时来了精神,婉清和婉君两个小丫头想起上次钓鱼的乐趣,也是拍手叫好。
    朱植连忙回到库房挑选了一批渔具,张石就在酒楼亲自蒸了一锅红薯,然后大家分坐五辆马车,浩浩荡荡跑到城东一条小河钓鱼去了。
    七月底的广宁,已经过了立秋季节,气温格外凉爽宜人。
    水底的鱼儿个个贼精贼精的,知道冬天快要来了,正加紧觅食长膘,为越冬做准备。
    它们有的在芦苇丛中穿梭,啃食草籽,有的还嚣张地跃出水面,捕食空中掠过的飞虫。
    正是钓鱼的好季节。
    一帮穿越人就在河边摆开架势。
    朱植和张石两个是后世骨灰级的钓鱼发烧友,各使用一支五米四的台钓竿,使用玉米粉或红薯粉做的搓饵进行竞技比赛。
    张信和三个老社长就使用十米来长的炮竿挂蚯蚓进行传统钓比赛。
    两个小丫头知道这里鱼多且傻,就各支一个海竿守株待兔。
    沈庄和收钱本来就不是正经钓鱼的人,虽然也各支了一根海竿,主要还是拿着打窝勺帮助诸位选手抛投玉米等窝料。
    二人不由腹诽起来:“这帮家伙都他妈的暴殄天物,玉米现在多贵啊!钓起来的鱼几乎都没人吃。”
    不到小半个时辰,婉清的海竿居然率先中了一尾大鲤鱼。
    紧接着,朱植和张石面前也有大批鱼儿进窝。二人就开始了轮番表演,进入了疯狂的上鱼模式,不是大鲤鱼,就是大板鲫。
    不到一个时辰,因为中鱼太大,二人各断一副尼龙主线,连带着纳米鱼漂也被鱼拖走了。
    二人想改用更结实的大力马线或大号尼龙线,又害怕线粗伤竿,只好继续用中号尼龙线垂钓。
    不过,他俩也是贼精贼精的,改变了垂钓方法,不再钓底,开始钓浮,专攻中层的翘嘴鲌鱼或鲂鱼。这种鱼一般不会超过五斤,还是比较好对付的。
    张信和三个老社长钓的都是大板鲫,数量也有不少。
    “哎呀,中了条老大的鱼。你们快来帮忙。”婉君惊叫起来。
    众人过来一看,原来是她走了鳖火,居然整了只七、八斤的大王八。
    沈庄和收钱两人帮忙抄鱼、摘鱼,一时忙不过来,只好喊远处的马夫和侍卫们过来帮忙。
    还没到天黑,郭英派人来请辽王回去议事,众人居然已经钓了一千多斤鱼,个个钓得乐不思蜀。
    来时五辆马车拉人,回去时竟然要用两辆马车来拉鱼!
    难怪后世人说在东北钓鱼是不需要技术的。毕竟是棒打狍子瓢舀鱼,资源才是第一位的。
    回到北镇的临时王府,郭英已经等候多时了。
    朱植看着老朱眼前第一红人,不由得有些无语,估计明天继续给自己放假钓鱼的计划要泡汤了。
    经过大半年的培养,他这个舅舅好像还没进入角色,什么都要自己这个才十多岁的外甥作主。
    “殿下,沈家派到南洋购买的香料终于到了!”郭英见女婿小脸上刻着“不高兴”三个字,连忙报告道。
    朱植脸上的天气果然迅速由阴转晴,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有了这香料和辣椒,那羊肉火锅、香辣卤菜将进入寻常百姓家。今后的广宁,不,整个东北要进入舌尖上的香辣模式了!
    那不仅意味着将会出现一种革命性的烹饪方式,颠覆性的生活品质,他手里又多了一张安抚东北诸夷的王牌。
    唯一要操心的是,还要再建一个仓库!
    休闲永远是短暂的,接下来的忙碌才是蒸蒸日上的广宁城永恒的主题。
    在辽王的督促下,广宁城进入疯狂建设模式。
    郭英、张石、张信和郭镇四人手中的军政事务一大堆,最为忙碌,也最为重要,时不时要向他请示。
    “辽王,辽南在战略纵深上布置的守备力量太薄弱了,当时钦差们的担心也有一定道理。而且后期移民重点要安置到辽南,那里的军事力量也要相应加强。”一天,张石向辽王建议道。
    辽王手下已经无大将可派,只好说道:“那就派人召回黄湜,不要在那里当什么五品村官了,让他和周兴带一千名新兵到辽阳驻守。周兴负责辽南军务,黄湜负责督促检查辽南战后重建,督促各地做好秋收工作。”
    三个农业专家被派去指导三个地方进行大秋收,这工具、人手、牲口、粮仓都要准备。
    不仅是广宁、凌海、义州和懿州缺少收割的农具,远在长春堡的董兴、双辽城的盛庸、银州的平安、沈阳的周兴、盖州的叶旺、金州的马云,都在向广宁请求支援农具。
    有地的要收割粮食,没地的要收割青草,晾晒后作为冬季牲口越冬的饲料。
    蒯富兄弟不得不暂停军工生产,全力转向民用,主要生产收割庄稼用的镰刀、钎担、脱粒机、板车之类。
    在婉君、婉清的帮助下,蒯富兄弟进一步改进了脚踏式脱粒机,许多关键部位采用金属部件,既增强了耐用性,也可以灵活放在田间地头收集麦穗、谷穗,节省了大量人力。
    远处的山坡上已经建了几处试验用的风车磨坊。有了这玩意,到了天寒地冻,江河开始罢工,也不会影响粮食加工。
    过去农民结束秋收后,不是替官府除徭役,就是在家里加工粮食,一年难得三日闲。有了这磨坊,还不是可以节省大把的时间搞些娱乐活动?
    朱植受此启发,干脆和沈庄商量,成立一家商号,由郭镛负责,专门销售各种农具、农机,后来又发展到销售五金、建材和家具。
    考虑到移民们刚到辽东不久,大多没有钱买农具,辽王允许大家可以先欠着,像镰刀这样的小件秋收后用粮抵账,像脱粒机这样的大件可以三年分期付款。这成了朱植到辽东以后理论上的第四笔收入。
    至于第一笔收入,自然是高丽大将李成桂的购马费三万二千两银子。
    第二笔则是早已入仓的十二万亩油菜籽,除了留下少部分自用外,大部分由沈家销往内地,还能赚上至少十二万两银子。
    至于第三笔则是和沈庄的合作分成。沈庄已经把后世的基建模式引入了广宁,手下已经从移民中招集了两千建筑队,由郭鉴负责。
    沈庄已经在房地产项目上赚了上万两银子。当然,其中一半理论上也是朱植的。
    朱植没有要这些分成,而是要求沈庄就用这些钱在王府给几个穿越来的人按后世模样,一人建一套别墅。
    朱植还是像一个土豪一样,不停地投、投、投,建、建、建,不计成本。
    两个小院士也慢慢习惯于给自己动不动制定个小目标,今天搞个什么装置,明天搞个小发明,进一步节省人力。
    其实对她俩来说,弄这些东西并没有多少技术难度,连那个高中物理没及格过的朱天植都能照着《天工开物》搞些小发明,何况她们?
    二人带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已经快三十人了,有的是自己挑选的,有的是朱植塞过来的部落头人的王子、千金。
    二人将这些人基本分成三个年级层次。
    易信和明珠因为是文盲,就放在相当于后世一年级以下水平的初级班,明月和少数几个底子又好、悟性极高的放在相当后世四、五年级水平的高级班,大部分人则放在类似后世小学二、三年级的中级班。
    收钱王爷相对轻闲一点。早在钓鱼的时候,朱植就给他布置了一项任务--当红娘,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至少给二百广宁将士说上媳妇。
    收钱怎么听都感觉这象一桩拉皮条的活,而且是两百根合成的超级大皮条。
    朱植就给收钱耐心讲起后世建设兵团的故事:“你看啦,当年左公收复新疆,王胡子进军天山,不仅是湖湘弟子满天山,而且在当时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好多湘妹子也一同随同戍边大军来到天山南北,用柔情化为春风细雨,让湖湘弟子像杨柳一样在边疆扎根,才有了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收钱是在新疆呆过的,听辽王一提醒,感觉好像也是这么回事,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没想到后来落实起来异常顺利,可以说是名利双收、公私两便。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