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26章 魔幻和现实
    发完了钱,葫芦村正式进入过年的节奏。
    和往年凄凄惨惨不同,有了钱的队员们有粮食、有肉,可以好好的过个年了。
    去年的豆包让乡亲们省下了将近一个多月的粮食,那玩意顶大饿,今年的240个差不多能省下将近2个月的粮食,再加上分的粮食,即便是大郎家也不会有青黄不接的时候了。
    荒年的劲儿算是彻底缓了过来。
    晚上吃完饭,李剑垚问了爷爷,是不是想退了。
    “是时候了,开春了就再选大队长吧,让老十接书记,这两年他干的不错,我老头子虽然干得动,但是不挪窝还是耽误孩子们成长。”
    “爷,村里修修补补的活儿我十大爷能干,再选个大队长,你们把规矩定好了也没问题。
    可有一样,种子的问题爷你想好了没?咱们往常的种子都是自留种,这个自然没有利益纠葛,可你知道买高产的种子的价格吗?
    正经的种子价格是玉米收购价的20到30倍,明年再种400亩地,如果不减产的话,这个产量48万斤,今年的玉米收购价格是1毛2分2。
    可咱那玉米种子注定是不能当作粮食来卖掉的,猪肉就该是猪肉的价格,鸡蛋就该是鸡蛋的价格,种子也要有种子的价格,种子的价值县里明年秋收就能看到了,到时候这个事儿我十大爷顶不住。
    不光县里来人,地委、甚至省城说不好京城都要来人,到时候谁大嘴一张,让咱们上交,咱们也不是不能上交,但是交有交的说法,卖有卖的说法。
    按照最低的20倍的价格算,这些种子值差不多120万,要是按照30倍的价格算,那大概有将近180万的价值。
    咱们大队折腾这两年才挣多少钱?
    咱们不求卖多高的价格,但是得得到切实的好处才不算白折腾一回。
    任何种子都有形状分离的特性,明年一年,后年一年,这个种子的稳定性、产量都能明确了。
    这个实验最少还得个3年,到时候实验完成,咱们村能不能成为种子基地,产值怎们算,这些问题都能见分晓了。
    所以,爷,你还得再坚持最少3年,把这个事儿定下来再说。
    不能让人说把果子摘走就摘走。”
    爷爷的烟一根根的抽,直到奶奶受不了他这烟囱似的抽法,夺走了烟盒和火柴,爷爷才从这让人脑袋疼的问题中醒过来。
    “那么多吗?”
    “啥?”
    “种子那么值钱吗?”
    “当然了,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最少是22倍到30多倍吧,咱从来没有买过新培育的种子,这个问题似乎您老忘记了。
    咱们缺种子的时候去供销社买您总有印象吧?那价格跟粮食收购价格是一回事吗?”
    “那对,供销社的玉米种子价格去年好像是2块4毛钱一斤。”
    “那不就得了,供销社的种子亩产最高才600斤。
    这个种子价格计算,越是亩产量高,价格比越高。20倍、30倍这是正常的比例,咱们这1200的亩产量,40倍也不多。
    再说了,要是人家一张嘴,把种子要过去了,您说他们是会按照收购价卖给别人呢,还是按照2块4一斤的价格当种子卖给别人呢?
    要我看啊,他们不加到30倍换成钱,也至少得到价值30倍的以上的物资。
    只剩下咱们大队的老少爷们春天挖粪、播种满身土,夏天除草满身汗,秋天再吭哧吭哧给收起来,最后落了个1毛2分2厘钱一斤?
    黄世仁也不能这么干啊?”
    “你说的很有道理,咱们这边县城、地委、奉城的当家的,很多都是当初解放留下的,那帮人心黑着呢,不行不行,我得接着干,便宜不能都让他们给占了!”
    “对嘛,他们谁要是按照收购价给咱,咱就直接用麦子、小米交公粮,到时候北大荒那边肯定愿意高价要,卖谁都是卖,爷你北大荒那边老战友啥的有没有?
    到时候联系一下,让他们掐架去,到时候别说咱们不仁义,大不了咱们不种了,全都种麦子,爱谁谁!”
    “那也倒不至于,自己家的地种自己家的粮,先喂饱自己人吧!”
    爷爷暂时放弃了退休的想法,李剑垚算是目的达到了。
    爷爷当书记最大的好处其实不仅仅是将来在种子谈判上有点优势,更多的还是干点啥都方便。
    比如修路、修水库、修水渠,甚至修房子、修牛棚,这些想法李剑垚都有,随便修修还是有规划的搞个百年工程那还是有区别的。
    乡亲们的房子建的位置都是随意划一块地建的,除了院子都比较大,少数是瓦房,多数都是草房,虽然墙都是石头的,但是整体寿命也就撑死二三十年就不行了,草房的房顶最少每两年都得换草,不然也撑不了多久。
    留下的钱自然不能留着下崽,得把房子往好了修一修,把道路重新规划一下,把两个河道重新整理整理,省的以后雨季山里的水下来把路冲的没法走。
    这些事情不趁着这个时候搞搞,等到十几年后李家老人都说不上话了,那也就没人搞了。
    风起的时候,农村没什么事儿,最安全的就是工人和农民,所以趁着这个时候该搞就得搞起来。
    这个时候不搞,等改开之后,山多、地少、人多的小村庄的命运注定会是浪潮中的孤舟,到时候人越来越少,走出去的再也不回来,葫芦村也会成为千千万万个落寞的村落中的一个。
    到时候先是留守儿童,再等些年留守儿童变成了新的养分去滋养别人的土地,村里就剩下留守的老人。
    等老人们都入了土,那些出走的年轻人最多也许在清明的时候回乡上个坟,或者还有老人的人家过个年。
    他们回望这个曾经充满生机的村落,满眼尽是看不尽的衰败和荒凉。
    他们甚至有时空割裂感,怀疑这是否是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
    好像也只有那一成不变的清明节的细雨能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确是来自这里。
    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还不是生活所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