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也是科技展的一部分。
今年这场由Q国主办,他们就安排了一个学术研讨会,本行业的顶尖专家都邀请出席做学术演讲。
听到这里郑隽恍然,怪不得他们被审核的时候似乎论文比重加重。展览会展示实际技术,但是其中还有学术研讨会,那就得看大家的理论研究水平了。
国家队带过去的人要是没几篇论文,在学术界没什么分量,连被邀请演讲,不,是投稿成功得到几个现场展示的名额都做不到的话,到时候进场了也不好看。
可这个研讨会,郑隽要是没记错的话……
“J,帮我在邮件的垃圾箱中找一下,应该还没删除吧……”
穿着白色实验服,站在实验室一角,郑隽挺着了脊背,却是脸上带着两分尴尬,非常小声地对墙壁喊道。
要命,她怎么知道之前给她发邀请函的一个名字奇奇怪怪、没有过往信息,显然是第一次举办,被她误以为是不知名小型学术会议的主办方,竟然还真就是今年Q国这场科技展上的学术研讨会主办方?
淡蓝色光芒在金属墙面上闪过,虚拟的人影汇聚出来,含笑将一封信递给了郑隽,“万幸,主人,这些数据我还没有清除。”
“嗯,你做的很好。”郑隽轻咳两声,点点头,赶快接过那封浅蓝色荧光组成的信件,指尖轻轻一碰,无数文字就从里面迸发出来,柔柔地展开成平面:
“尊敬的Zheng Juan,
我们很荣幸邀请您在六月三十日,世界前沿信息技术科学创新展览会中举报的前沿信息科技学术研讨会中做一场演讲,关于您在之前发表于《机器学习与研究》上的几篇论文……
如果您有意参加,请在六月十五日之前回复。
另外,全程酒店机票等费用,请注意留下□□,我们提供报销。”
郑隽的指尖在那些文字上点了点,再次确认真的是同一个地方,同一场会。
一看邀请回复时间都要到了,今天正是六月十四日,郑隽赶快回复:
“我会按时参加。”
嘀——!
无数信息组成的万维网将这一条迅速传至Q国,主办方工作人员的邮箱中。
对方打开邮件,查阅一番,和同事说道,“12号报告厅确定了,由来自C国的Zheng Juan进行演讲。”
“真的?她也会来!我对她可真是太好奇了。”
Z实验室成立这半年,确实没有发表多少论文,但这不代表郑隽之前没有。
当初以为投稿《数理》失败了,郑隽转头就投了《机器与学习》。
三篇重量级论文,但期刊又相对一般。
很多人写论文时搜寻前人文章都会先看那篇文章是在什么期刊上发表的,越好的期刊审核标准越高,文章质量也就越高。
于是郑隽那几篇看得人不是很多。
但郑隽其实写的又相对前沿,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观点,一旦有人看了,就会觉得……这篇论文好像写得很好啊!
引用时就忍不住用一下。
从那几篇出来,到现在,其实也就八个月,对论文来说算是非常新的了。可是引用数却节节攀升,很快就连国外也有人用上。
一旦有人用,并且成功发表,无论是审稿人还是在期刊上读到这些文章的读者,都会忍不住从参考文献中把这几篇找出来,仔细读一下。
这一读就开始感兴趣了,又有越来越多的人引用。
于是这三篇文章越来越出名,并且在业内引起了新的反响。
过去大家在这几个技术上都没考虑过这个方向,现在一看,竟然还能这样?
作者是怎么想到这种思路、这个方向的?
她怎么忽然就想到可以用这个理论框架?
我正在研究的是不是也可以考虑一下?
阅读那几篇论文后就会有无数灵感碰撞迸发出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这几篇论文,寻找作者有没有更多文章,并且非常想面对面探讨一下!
可惜除了邮箱地址,他们暂时没有找到其他联系方式,只能最近召开学术会议时尝试着邀请一下,看看对方愿不愿意来。
没有人猜到发表这几篇论文的Zheng Juan 会和Z实验室的郑隽是一个人。
C国人太多,同名的也太多。正常来说,发表论文时是需要带一个单位的,xx实验室,或者是xx学校。这几篇论文根本没有带Z实验室,于是也没有人往这个方向想。
更何况,前沿理论到落地技术,往往中间可能还隔着十年甚至更久。
也许十年前就有人发现xx因素很重要,有影响。可是十年后才有人知道怎么利用好这个影响,形成一个落地的技术。虽然是相同的领域,但是走理论道路和还是搞技术可能已经是两个不同方向了。
因此,Z实验室搞研究具体技术的郑隽,怎么可能是没有单位却发表了三篇重量前沿理论性论文的郑隽?
大概率还是一不小心重名了!
于是在郑隽自己都给忘了,其他人不会往这边想,Z实验室提交审核材料时也没有写上这几篇论文的情况下……
一个分明已经引起国外学术界好奇,并且在本次科技展研讨会上被特意邀请来做学术报告的学者,竟然都没有通过国家参展队伍名额的审核,还是自己报名去参加。
六月底,全世界各国的参展方带着自己的技术、人员,乘飞机前往Q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