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34页
    田蓝也懒得再纠结。外挂不露面的时候,他们要好好干活。现在外挂都加成了,他们当然必须得加倍努力干活呀。
    陈立恒暂时搁下了筹备中的水泥厂,一门心思投入到电视机的生产和销售中去。
    他的目标销售人群不仅仅局限在县城,那年从赵家沟走出去的知青的主意都打。不用票的电视机,200块钱一台。订单凑够了10台,就找人免费给你发货,只要去火车站拿就行。
    当然,陈立恒不可能自己跑去送货,托交友广泛的宋清远的福,他能找到在火车上工作的熟人。等到买卖双方敲定好之后,到时候把东西交给列车员,就能完成运输工作。
    当然,得掏点钱意思意思。
    陈立恒感慨不已:“难怪大家都愿意当八大员,这有了交通工具就是不一样。还不用他开火车呢,人在车上,都能赚外快。”
    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腐败吧。
    可如果没人搞这种假公济私的行为,他就得自己想办法找货运车厢,那样花费的成本更高,甚至因为要托运的电视机数量太少,而造成运输车辆的浪费。
    他点点头,又自言自语:“难怪要搞经济改革,的确得灵活些,才能应对时代发展的需要。”
    田蓝好笑,随便他叨叨。他忙她更忙,她手上有一堆事呢。
    淀粉车间得盖房,桃心型的喜糖也要赶紧做。
    5月是结婚的旺季,现在他们收到的订单已经超过了1000瓶。越往后面会越多,如果没有专门的生产线,根本应对不了如此广阔的市场需求。
    还有糖稀,同样的扩大生产规模。
    别说食品厂,就是酒厂也放了话。马上要进夏天了,水果罐头得准备上。他们今年跟林场说好了,要多进一半水果全部生产成罐头,腌制罐头的糖也必须得跟上啊。
    在夏天来临之前,这些活一件都不能耽误。
    当然,这些还不是重点工作。眼下她真正要关注的,实际上是向阳公社各个大队的通电问题。
    早在60年代,国家就已经推行过一波村村通电的工程。向阳公社也是搭了那会儿的末班车,成功通上的电。
    但买电线要钱,买电线杆子也要钱,最可怕的是用电还得交电费。这对各个大队的社员来说,是沉重的负担,他们承受不起。
    听说本省甚至还有地方当初被作为示范点,村里通了电。结果因为交不起电费,后来电灯电线都成了摆设,家家户户还点煤油灯。
    一句话,钱制约了现代科技进农村。
    现在,经济卡脖子的手已经松弛了,起码赵家沟不缺这份钱。
    大队书记听了田蓝的汇报,赞同通电的是迫在眉睫。
    有了电,他们的磨坊就不用单纯依靠风力。到时候通上电,磨盘就能呼呼地转。
    有了电,即便到了晚上,糖坊和酒坊照样能开工,起码能多赶一半的工时,能多挣好多钱呢。
    以后娃娃们也不用坐在煤油灯下写作业,多费眼睛。
    他立刻张罗着开社员大会,把全大队的男女老少都拢到一块儿,说引电入村的事。
    通电技术上没问题,县里的电力公司也愿意送电下乡。就原先困扰大家的电缆供应,因为吴师傅有门路,只要多掏点钱就能买到。
    大家唯一需要讨论的就是钱。
    电线杆子好说,现在条件有限,没有水泥柱子,拿硬木头代替也常见。反正他们是山村,山上都是树,倒不缺这点木料。
    但电缆不一样啊,这可是紧俏物资。好不容易有了门路购买,那就得掏钱。
    还有就是变压器。往前数几年,你要跟上面申请个变压器指标,你得拿出200斤铜去换。村里只当然没这么多铜,那还得花钱去各个地方收。
    除此之外,家家户户用的电灯同样是一笔钱。
    大队书记强调:“我们讲民主,不搞强迫那一套。电是肯定要进村的,但入不入你家大门,得有你自己说了算。但我丑话讲在前面,过了这个村没那个店。如果这回你不借着大队通电的东风,把家里的灯亮起来。以后你再想牵电线,你甭找我,找我也没用,你自个儿去找电力公司,再掏钱。”
    社员们发出嗡嗡的声响,大家交头接耳。
    有人扯着嗓子喊:“通,书记你就给个准话,电费要出多少钱?”
    大队书记骂了句娘:“你个东西鬼的很,通电就不要钱了吗?我们请电力公司的同志算了下,电从公社接到村到村尾巴,总共需要5000米电线。我们找人买的电线1米4毛钱,这样加在一起,差不多要2000来块钱。电线杆子我们自己砍。电力公司派人下来干活,我们要出300块。变压器差不多要100块。公账上得走2400。剩下的,各家各户负责的就是往自家去的电线。因为距离有长短,所以大家谁也不占谁便宜。比方说二队要通电,用了500米电线,那就是200块钱,几户人家通电,就家家户户平摊。”
    大家伙儿听得心惊肉跳,没想到通电这么费钱,电线又这么贵。
    如果放在去年的今天,不用说,大家肯定立刻抬屁股走人。他们村的地主都死了,唯二的两个富农已经风烛残年,剩下的贫下中农哪儿来的钱通电?
    有脑袋瓜子灵光的人,瞬间觉得不对劲 :“从公社到我们大队有4个大队呢,难道电线杆子和电线都要我们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