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十七章 办杂志
    外文楼在学校西北角,徐柠过去得穿过大半个校园。
    沿着未名湖边的小路一直走,看到几个纠缠的路口,再往西一拐就是。
    等到了楼下,稍一打听就找到了地方。
    二楼专门腾出了几间教室,专门用作翻译工作的场所。徐柠路过一间教室门口,扫了眼,就看到几张枣红色大号办公桌占据了大半的空间,再加上几张书架,就满满当当的了。
    桌上摆满了书刊文献,隐约能看到几个老师藏在书堆里忙碌着。
    苏老师领着徐柠来到了一个小一些的房间,同样摆了几张桌子,就是桌上的书刊少了很多。桌后坐着的,是几个年轻的面孔。
    苏红拍了拍手,吸引了大家注意力。
    “介绍一下,这是徐柠同学,大家鼓掌欢迎。”
    啪啪啪,大家一边鼓掌,打量着徐柠。
    苏老师之前跟他们提过一句,说新来的是个新生。这一瞧,也不像啊,淡定往那一站,做派跟领导检查工作似的。
    “杜诚,你带他熟悉一下环境,有事喊我啊。”苏老师指派了一个满头自然卷的男生,又叮嘱了徐柠几句,转身离开了。
    “徐同学,欢迎欢迎。”那卷毛男生走过来,笑着伸出手。
    徐柠跟他握了握手,客气的寒暄了几句。
    问了才知道,在这的几人都是学生,清一色的外语系,而且几乎都是大三大四的学生。
    不过这就有个问题,他们这些人英语水平不错,可一碰到专业书刊就抓瞎了。那就只能做些不那么专业的翻译了。
    比如生活类新闻,比如杂志,反正都是些大众读物,而且翻译好了也不对外销售,大概意思对了就成。
    杜诚拿着一本杂志,递给徐柠,“你是理科生吧?看看,这本你能翻译不?”
    徐柠接过来一看,封面赫然是一台米色大盒子旁边标注着:ibm5150。ibm新出的那台个人电脑嘛,今年科技行业重要进展之一了,国内没多少人注意,国外却正热,哪都在报道。
    再一看杂志名称:popular science
    这杂志徐柠当年订阅过不少期,美国的一本生活科技信息杂志,历史悠久,而且极为畅销。
    徐柠翻了翻书,没多说就答应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徐柠每天还是照常上课,有空就去外文楼。
    杜诚今年已经是大四了,课程没那么紧,俨然一副老大哥架势,跟外文楼的老师们也熟得很,时不时的就能找到一些花样。
    比如看外国电影。
    既有茜茜公主、佐罗、野鹅敢死队这样的译制完成的老片,也有飘、克莱默夫妇这样完全没有字幕跟配音的外语系教学观摩片。
    吃过晚饭,大家就聚在放映室里,瞪着眼睛看变换的电影幕布。
    各种高楼大厦、霓虹灯光、满街的汽车,以及那或浪漫、或幽默或优雅的情节就在那张幕布上向他们徐徐展开。
    而每当放映结束,灯光亮起,大家的目光落在干瘦、打扮土气的同学身上,强烈而不加掩饰的对比,总能在在大家心中激起巨大的波澜。
    在这个年代,对国外的一切,大家实在很难以平常心看待。就像看到美人,人们就喜欢把善良聪明一类的美好品质按在她身上一样,对美好的期待,很快就变成了不真实的幻想。
    后来的出国热就是这种影响下的直接结果。但现实不是电影,当很多人付出巨大代价奔向的幻想终于成为泡影,有的人接受现实,有的只能自我欺骗。
    徐柠的感触更深,他当年就是其中之一啊。大学生出国去洗盘子,那不是故事,是他亲眼看到过的现实。
    贫穷,就像寄生虫一样,抽走人所有的自信跟自尊,接着再丢给你一堆的自卑跟偏激。
    他大爷的,没钱是真不成啊。
    ……
    中午,徐柠刚提着饭袋回到宿舍,走廊里就有人喊:“徐柠!楼下有人找。”
    徐柠忙应了一声,隔着门喊道:“谁找我?”
    “是个大叔,说是你亲戚。”
    徐柠有些奇怪,放好东西,就匆匆下了楼。
    张枝江蹲在宿舍楼底下,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正吧嗒吧嗒的抽烟。
    “张叔,你咋来了?”徐柠连忙走过去。
    看到徐柠,张枝江连忙拍拍身上,站了起来。
    “我来出差,顺便看看你。……行啊,这大学生了就是不一样,看着比之前精神多了。”张枝江笑着拍拍徐柠的肩膀。
    “您吃了没,我带你去吃饭吧?”徐柠心里也高兴,在外地碰到个熟人,那感觉真的挺温暖的。
    食堂人太多,徐柠干脆领着他去了学校南门外的那家饭馆,熘肝尖、炒腰花、鱼香肉丝,招牌菜全点了一遍,又要了瓶酒。
    张枝江知道这小子有钱,也不拦着,俩人就往角落一座,边吃边聊。
    吃到一半,张枝江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哈了一声。道:“知道我出什么差吗?”
    “不知道。”徐柠懒得猜。
    “还是你的那本书,首都这边的书店也开售了,就谈的这个事。”
    “哦。现在卖多少本了?”徐柠反应还算平淡,反正卖书的钱也不分给他。
    “这个数!”张枝江抬手翻了翻。“十万册!”
    “嚯,那还真不少。”
    这年代没什么别的娱乐,实体书销量很高,卖个十万册并不稀奇。不过,这书才多久,估计潜力还大着呢。
    “出版社不是还要出版其它教辅书吗?怎么样了?”徐柠问道。
    “还可以吧。”张枝江点点头,道:“不过离你这本书差远了,真是奇了怪了,怎么就你的书能火呢。”
    徐柠笑了笑,也不搭话。这事还真是实力跟运气的结合,想复制哪那么容易。
    “教辅书确实是个好方向,不过,听说好多出版社都在做这个,你姜叔有点担心,不知道以后怎么样。哎,你觉着呢?”张枝江又问道。
    “教辅书的市场够大,养活出版社没什么问题,不过想赚大钱就难了。想发财,那得不要脸。”徐柠笑了笑。
    “你这孩子,说话就不能正经点吗,什么要脸不要脸的。”张枝江有些无奈。
    “这就是正经话啊。”徐柠摊了摊手,“如果脸皮厚点,就把书粗制滥印,节省成本。然后把书的内容东拼西凑,最后起个唬人的书名,什么海淀名师啦,七天提高一百分啦,保准有人上当。赚完一波,书的名声臭了,那就再换个书名,一个月出个几十本,你想想能赚多少?”
    张枝江听的目瞪口呆,他哪见过这种套路,这……这不是骗子吗?
    “越说越没谱了。粗制滥造,错别字多了,出版局那边是要处罚的,哪那么容易。”
    “是处罚,但只是抽查,顶多罚点钱,但赚的更多啊。说了嘛,只要不要脸,赚钱容易的很。”
    徐柠说的可不是臆想,这是后来的事实,不守规矩的都发了,老实的还是过的苦兮兮。
    “不跟你扯了。……你姜叔让我问问你,能不能帮忙出个主意?”张枝江问道。
    这才是他来找徐柠的原因。徐柠上了大学之后,那给人的感觉都不一样了,找他帮忙理所当然。
    这年代,大学生就是有能耐的代名词。谁家水电线路坏了,婆媳矛盾了,孩子教育问题了,有条件的都喜欢找个大学生过去帮忙。
    徐柠想了想,说道:“我倒是有个不错的想法。……办杂志,文艺类的杂志!”
    读者、知音、意林,哪个不是畅销几十年的?既想要里子,又想要面子,那就做这个呗!
    “杂志?哎呀,出版社就那几个人,再多一摊子事,哪忙的过来啊。这不成,不成。”张枝江连连摇头。
    出版社近来新招了几个年轻人,但现在也不过才十几个人,哪有空再弄个杂志啊?
    “您先别忙着拒绝嘛。”徐柠倒来了精神,坐直了,道:“要不,我帮出版社弄?”
    “什么意思?”
    “就是说,我负责招人,收稿子,排版,只不过挂靠在出版社底下,借个名头。您看怎么样?”
    “你,成吗?”
    “您说的什么话!”徐柠抬手往校门指了指:“这是哪?京大啊。我找几个同学,这事准成。”
    就在去年底,甘省出版社成立了丛刊编辑部,在一间六平米的小屋里开始了筹备工作。
    四个月后,读者文摘创刊,职工两人。自此之后,这家编辑部就正式开始了数十年的熬鸡汤工作。
    人家俩人都能做成的事,没想象中那么难,反正徐柠觉得自己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