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五十二章 小赵怒叱群臣(6K!!!)
    在小赵又吞下一口羊肉后。
    伴随着反馈而来旳饱腹感,一股酒劲也随之涌了上来。
    吧嗒——
    只见他将一根筷子投掷到了边上,拿着剩余那根的末端,有节奏的敲起磁盘。
    同时摇头晃脑,口中轻吟唱道: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徐云见说又夹起一口鱼肉,没有很蠢的去吹捧‘好文采’。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并不是小赵的原创。
    虽然他是理科生,但这种名篇他还是有印象的。
    毕竟在读书的那时候,他经常把《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朓楼二字记成跳楼来着.....
    什么?
    你问小李在哪儿?
    看到边上那个已经醉成一滩了的菜鸡没?
    看着颇有些放浪形骸的小赵,徐云不由摇摇头,在心中暗自叹了口气。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是一首很典型的挂着送别、但实际上却是表述情感的抒情诗。
    虽然它不算特别阴郁低沉,但字里行间也透露了不少的烦忧苦闷,有些苦中作乐的味道。
    眼下小李喝了大概有七两的高浓度烈酒,整个人已经有些犯晕了。
    能在此时被他选出的诗词,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他内心的情绪。
    想来也是。
    当初哲宗即位后,无论是赵佶、赵佖、赵俣还是小赵,实际上都属于皇位竞争的失败者。
    哲宗即位的时候年仅十岁,还是个少年天子,因此只能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
    凤到了元祐八年...也就是1093年。
    高氏去世,哲宗便正式开始了亲政生涯。
    那时候哲宗年纪刚满18,年富力强,身体健康。
    以旁观者视角看,长了不说,至少当政个三十年是没啥问题的。
    除非哲总不孕不育,否则皇位貌似没有任何理由会旁落。
    因此在那个时候,赵佶啦赵佖啦还有小赵这些皇子压根就没去指望皇位。
    要么安心享福,要么就其中玩的花放飞自我——否则你以为那句‘端王轻佻’是怎么来的?
    同时彼此之间没有竞争, 几人私下的关系也一直保持的不错, 一副兄恭弟谦的模样。
    结果没想到。
    短短七年过后, 宋哲宗便突然暴毙,膝下无子。
    赵佶摇身一变,坐上了皇位, 和原先几位兄弟的阵营立刻产生了变化。
    加之小赵还是宋哲宗的亲胞弟,也是原先朝堂大多数官员支持的人选。
    因此赵佶在短短数日的时间内, 便改变了原本对小赵的友善态度。
    所以说无子不行啊......
    总而言之。
    这种情况下心中的忧愁烦闷, 确实压的小赵有些喘不过气来。
    看着已经有些迷离的小赵, 徐云忽然心思一动,临时产生了一个想法:
    要不要试探一下这位简王?
    只见他隐蔽的给自己的茶杯中倒了杯清水, 又给小赵的杯中添满了酒,说道:
    “能与殿下同桌而饮,乃是草民祖上修来的福气, 来, 草民再敬你一杯!”
    “哦...好, 再来一杯!”
    小赵有些迷茫的砸了咂嘴, 一把拿起面前的酒杯,仰着脖子一饮而尽。
    “嗝!”
    随着烈酒下肚, 一股酒气立时伴随着酒嗝上涌。
    小赵身子微微一晃,靠着左手撑住酒桌才能坐稳,眼中愈发迷茫了起来。
    徐云沉思片刻, 又给他面前添了杯酒:
    “简王殿下,这些天您因故缺堂, 是否也应自罚一杯?”
    小赵先是晃晃悠悠的发了几秒钟呆,接着跟个大聪明似的连连点头:
    “啊对对对!”
    不等徐云催促, 他便主动再拿起酒杯,动作粗狂的一仰头。
    咕噜咕噜——
    几秒不到, 烈酒尽数饮光。
    有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jpg。
    随着两杯烈酒下肚,小赵终于彻底陷入了醉酒状态:
    只见这个大帅逼嘟嘟囔囔的,眼睛都睁不太开了,看上去跟李荣浩似的。
    徐云试探着在他面前挥了挥手,说道:
    “简王殿下?简王殿下?”
    小赵毫无反应:
    “阿巴阿巴....”
    徐云又看了眼一旁李姓菜鸡,嗯,都打呼噜了。
    确定周遭无人后, 轻咳一声,用尖锐的声音道:
    “殿下,殿下,不好啦, 宫中有旨,太后立端王殿下为帝啦.....”
    这是徐云上辈子听一位医生朋友说过的一种技巧,在酒醉之人的身边提及某些人或事,有较大的概率会激发起潜在的记忆反馈。
    这种方式后世比较常用在手术室里,学名叫做正性暗示语言,doi为10.15932/j.0253-9713.2017.01.030。
    这种暗示的成果率一般在30%左右,一般需要里程碑式的例子才有概率起效。
    不过相较于后世,眼下小赵的情况会特殊一点——他以前从未接触过这种度数的烈酒。
    以往小赵所谓的喝醉与酒疯,其中很大部分都是他刻意装出来的自保手段。
    在小赵内心深处积压的负面情绪,甚至要比徐云预料的都多得多。
    这种人一旦喝醉,要比寻常醉汉更容易做出某些反馈。
    因此随着徐云的一番暗示。
    小赵那已经失去了基本判断力的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了那日一个小太监传旨的画面......
    哗啦——
    只见小赵袖子一扫,一把将几个盘子打落在地。
    同时嘴里不停的发出嗬嗬的杂音,像是一只受伤的野兽一般低语着:
    “赵佶,赵佶...你我乃是手足至亲,为何要害我至斯!当年兄长在位之时, 可曾对你下过狠手?!!”
    说着说着,小赵的眼中忽然流出了一股清泪:
    “你登临大位做了皇帝,得称天子, 受万人敬仰。
    我无意与你争位,可你却连京城都不许我出, 日日提防着我。
    今日削减例钱,明日安插探眼。
    上月我心有所感,在房中换下的犊鼻裈中塞了一缕发丝,嘱咐下人可不进房,但半日后回府却发现,犊鼻裈中的发丝早已不知所踪!”
    小赵说着说着,忽然哭笑的看着徐云,仿佛将他当成了赵佶:
    “连方寸的贴身衣物都不放过,赵佶,你究竟想做些什么?莫不是要将我这条命拿去才肯罢休?”
    看着彻底失态的小赵,徐云的心中忽然泛起了一股同情。
    从小赵最后的这番话以及先前的诗句不难看出。
    他并不相信赵佶会真的对自己下手,更多的只是出于被折磨的情绪而已。
    毕竟一来北宋兄弟相残的事例不多,烛影斧声说到底只是一个传闻罢了,没有实锤。
    二来则是赵佶的性子就像之前说的一样。
    昏是真的昏,但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暴。
    因此在小赵看来。
    赵佶最最过分的做法,便是将自己圈禁在宫内,等过个几年十几年再放出来。
    可问题是......
    历史上的赵佶,真的对小赵下手了。
    一次是蔡王府狱案,杀了小赵几乎所有有能力的幕僚。
    另一次就是小赵后来的暴毙,连史书都只敢草草用薨逝盖过。
    自古无情帝王家啊......
    小赵就这样在院中又哭又笑,发泄着情绪。
    好在徐云选的这处院子相当僻静,又嘱咐了仆役不要上前。
    这个年代又没有窃听器,哪怕真有眼线盯着,因此看上去也就有些放浪形骸而已。
    过了一会儿。
    小赵彻底发泄完毕,整个人看上去似乎也清醒了一点。
    徐云见状,连忙再给他灌了杯酒。
    接着顿了顿,抛出了一个好奇已久的问题:
    “简王殿下,不知您对当今国势...有何看法?”
    问出这个问题后。
    徐云便紧紧盯着小赵,表情有些凝重,不确定小赵是否会顺着自己的话回答。
    “国势?”
    小赵重复了一遍这个词,做了个侧着脑袋的滑稽姿势,缓缓吐出了一个字:
    “危!”
    “危?”
    听到这个答案,徐云顿时来了兴趣,追问道:
    “何来危之一说?”
    咕噜咕噜。
    小赵又拿起酒壶倒了杯酒,痛饮一口后抹了把嘴角。
    徐云不知道的是。
    他所抛出的这番话,恰好也是小赵深思已久的问题。
    因此很自然的,小赵再次有了倾述的欲望:
    “当朝平章事,统共有四位,本王恨不得罢免其中三位,三师三公,本王恨不得罢免其中四位。”
    “看看那七个人吧,哪个不是两鬓斑白,哪个不是朝廷栋梁,哪个不是兄长的女儿亲家,他们烂了,本王的心要碎了。”
    “兄长把江山交到赵佶的手里,却搞成了这个样子,赵佶他有何颜面去见兄长?”
    “兄长刚即位的时候,本王年幼,以为朝廷最大的敌人是羌芜;收了羌芜,本王以为最大的敌人是西夏;王厚老将军收复了青唐,辽人又成了大宋的心头之患。”
    说着说着,小赵忽然激动了起来,食指指向了某个方位:
    “本王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大宋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是在朝廷,就在那垂拱殿!就在本王的骨肉兄弟和大臣们当中!”
    “垂拱殿这烂一点儿,大宋国就烂一片!”
    “他们要是全烂了.....”
    小赵不由深吸一口气,摇头道:
    “大宋各地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呀!”
    徐云见说看了他一眼,抛出了一个新问题:
    “那么殿下,若是由您当政,不知会从哪方面下手?”
    小赵显然思考过这个问题不止一次,眼下整个人虽然迷糊糊的,但依旧果决的答道:
    “内消党争,西平空饷!”
    说完他又打了个酒嗝,继续迷糊道:
    “党争之乱持之久...久矣,神宗以降,围绕变法产生的新旧党争,更是席卷朝野,早...早已危害到了朝堂格局。
    你看,除却赵郡公一心...一心钻研学位,近些年谁人能够保持中...中立?......”
    说完这番话,小赵忽然打了个哈欠,蜷缩到了椅子上睡了起来。
    识趣.jpg。
    而在他身边,徐云则陷入了沉思。
    宋代的党争,其实早在开国之初,赵匡胤就有所预感和警觉。
    建隆三年...也就是962年的时候。
    针对官员产生最重要来源的科举考试,赵匡胤颁布了一条严令:
    “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
    过了几年。
    赵匡胤又将殿试确立为定制,通过这一形式,强调中试者皆为皇帝所钦点。
    也就是由“座主门生”变成了“天子门生”。
    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试图强化皇权存在,弱化座师色彩。
    从而打破因科举而形成师生、同门朋党的情况,
    奈何天不遂人意。
    宋朝由于得国不正,因此一直都压抑着武将的地位,强调文人高格。
    而这种做法在成就了一幕幕名臣云集、群英荟萃的盛况的同时。
    也导致了朝廷重臣竞相以权力追逐为中心,深陷党争而不以为意,甚至连名臣也无法避免。
    等二代目的驴车皇帝去世后,党争渐次蔓延、愈演愈烈,遂至一发而不可收拾。
    比如宋真宗时,党争便以王钦若与寇准为代表,王钦若通过倾轧排挤寇准以获取权力。
    至宋仁宗时期,则是以吕夷简与范仲淹明争暗斗为代表,导致“庆历新政“半途而废。
    再然后嘛......
    就是小赵所说的变法之争了。
    也就是此前介绍小李亲爹老李时提过的元祐党问题。
    小赵能认识到这点,不说他有没有能力解决吧,至少要比赵佶那个甩手掌柜好很多:
    赵佶的做法的压根管都没管,双手离开键盘自己浪去了。
    这种做法最后便导致了宋末六贼独揽朝纲,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属于北宋暴毙的关键原因之一。
    不过真正令徐云感到意外的并不是党政问题,则是小赵所说的第二件事:
    西平空饷!
    北宋禁军采用的是五级十二等的厢军模式,眼下这个时期的数据徐云记不太清了,但到了靖康前后,北宋册山的粮饷人数他倒是很有印象:
    一百二十万!
    而这一百二十万中,真正能被拉出来的真实数量才多少呢?
    四十万不到!
    足足八十万的空饷名额,你说北宋怎么才能把经济优势转换成军事优势?
    甚至在靖康之变中。
    很多金军的武器,干脆就是从一些西军将领那边买来的......
    但纵观整个历史,北宋前后九个皇帝——包括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个聪明,只有宋哲宗尝试过解决空饷问题。
    奈何他的政策还没落实多久,便暴毙死亡了。
    因此后世有些人猜测,宋哲宗的暴毙或许就和西军的某些利益集团有关系。
    毕竟能打仗和贪墨钱财并不冲突嘛。
    比如后来的抗金名将李纲,还有中兴四将之耻的张俊,都是属于掉进钱眼子里的人。
    总而言之。
    小赵能说出这番话。
    至少从眼界上来说,他要比那个花鸟皇帝兼人形播种机赵佶好上太多太多了.....
    想到这儿。
    徐云不由深吸一口气,心中的某个想法变得愈发清晰了起来.......
    ......
    注:
    今天恢复更新,明天开始加更,能不能来点月票鼓励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