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章 3过劳死获新生3
    李三福走了,王保兴心里讪讪,嘴里有苦说不出。
    刘玉兰看着也不高兴,转身冷哼吩咐,“盼娣,去烧两个红糖鸡蛋给你妹妹。”
    “哦……”王盼娣心中不愿意,但也不敢反抗她妈,十分乖巧地应了。
    “妈,我也要吃鸡蛋,妈……”王家宝砸吧一下嘴,一脸馋样,撒着娇。
    “行行行……”刘玉兰在这个家里最疼的就是唯一的儿子王家宝,一个鸡蛋的事,自然依了,交代道,“盼娣,多烧一个给你弟弟。”
    虽然只有一个,比王苗苗少,但王家宝没有再痴缠,他和王苗苗是龙凤胎,对比其他两个姐姐,他对王苗苗真是好太多了,而且三姐是真的受伤了,才能多吃一个鸡蛋,他却是隔三差五就能吃到,但每次也是一个解解馋。
    王盼娣又乖巧哦了一声,心中对母亲偏心,弟弟妹妹时不时能有鸡蛋吃感到了不忿,但面上却是一点不显,甚至心里还有些小欢喜。
    因为,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吃不到整个鸡蛋,她也能喝到汤啊……毕竟,家里饭菜是她在做,想偷摸吃点好的,还是有办法的。
    她利索地跑到厨房,开始烧水……
    刘玉兰兑了温水,拿了毛巾,进到三个女儿的小屋子里,看着躺在床上焉焉的女儿,有些心疼。
    “苗苗,你还好吗?妈给你洗下伤口,有点疼,你忍忍啊……”对于这个龙凤胎的小女儿,虽然比不得小儿子在她心里的地位,但也排第二。
    毕竟是龙凤胎,代表着吉祥,在乡下地方还是让人羡慕的。
    且从几个孩子的名字中,也能看出几分区别来。
    “谢谢妈。”王苗苗看着眼前一脸温柔的女人,眼中闪过一抹深思,然后露出一个可爱的笑容来道谢。
    她从书中也得知了一些主要人物的性格,如今看来,差别不大。
    不过,她没有继承到原主的记忆,这点有些麻烦,还是要小心行事,别露出马脚才行。
    “哟,还会说谢谢了,真是长大了。”刘玉兰一边轻轻给她洗伤口,一边欣慰笑了。
    不过,看到那擦去血痕露出的狰狞伤口,免不了担心道,“呀,这口子有些大啊,不会留疤吧,这可怎么好?”
    王苗苗看着那有些灰扑扑的毛巾,心中似有一万匹马奔腾而过……就用这个擦洗伤口,真的不会加重感染吗?
    她暗自咽了口口水道,“妈,家里有没有医用酒精或是碘伏啊?我这伤口应该要消消毒的吧?”
    刘玉兰一想也是,“我去隔壁你二叔家要点,他家应该还有剩的。”说着她就端盆出去了。
    王苗苗看着她离开的背影呼了口气,说实话,面对这具身体的亲人,她还是有些紧张的。
    “苗苗,鸡蛋好了,你出来吃还是在屋里吃?”门口,盼娣探头询问。
    “出去吃。”王苗苗可没有坐在床上吃东西的习惯。再说,现在已经是傍晚,房里有个小窗户,还是订死的,不能打开,外面天黑了,屋里昏暗,她怕吃到鼻子里去。
    躺着闭目养神了一会,坐起身,头也没最初那么晕乎了。
    走出房间门就是厨房,王苗苗看似漫不经心,实则仔仔细细观察了一个大概。
    土坯房三大间。中间一间一大半堂屋一小半厨房。
    西边靠北,对着厨房的是她们三姐妹的房间,西边靠南,对着堂屋的是王家宝的房间。果然,儿子就是金贵,一个人住那么一大间。
    东边靠北,对着厨房那间是储物室,东边靠南,对着堂屋那间是两夫妻的卧室。
    王盼娣把晚饭端上桌,刘玉兰也讨到酒精回来了,王苗苗龇牙咧嘴,忍着疼让刘玉兰摧残了一回。
    就着外面投进来的月光,一家五口安静地吃了晚饭。气氛有些沉闷,也没人提还在柴房思过的王招娣。
    王苗苗看着碗里的鸡蛋有些疑惑,这鸡蛋的白也太少了吧?看向王家宝碗里的,确是比她多一些,不过感觉也还是少了的。
    鸡蛋有大大的蛋黄,上面却只裹了浅浅一层蛋白,这也太明显了吧。
    王苗苗看向王盼娣,见她眼神躲闪,她心里立刻明白了。书中有提到过,王盼娣借着烧一日三餐的便利,经常偷吃。这鸡蛋白肯定是被她昧下了。
    什么也没说,低头把两个红糖鸡蛋连着汤都吃光了。
    唉……现在情况不明了,而一日三餐还在别人手里呢,她可不想做家务……
    书中的时代背景是七十年代,根据剧情,如今应该是七二年六月里,屋子里蚊子苍蝇都不少,她已经被盯了一口。
    吃个饭都不能定心,挥手拍赶苍蝇蚊子,一顿饭吃下来食不知味,心烦气躁。只想快点回房间,拉下蚊帐躲起来。
    吃完饭,简单洗漱了一下,直接回房上床,放下床帐,继续躺着闭眼睡觉,她实在太累了……
    迷迷糊糊的梦中,她感觉自己回到了现代,却只是一个看客,看着安保摇不醒自己,打了120急救电话,医生来了,宣布自己死亡。
    看着远在异乡的父母连夜坐车赶过来,母亲哭的撕心裂肺,抱怨自己为什么不听话,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不相亲,为什么不结婚……
    她也想问为什么?
    回忆自己短短的一生,出生在一个三线城市的偏远农村,方圆百里都没有一家工厂,村子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
    小时候她听大人的话,拼命读书,因为他们都说,穷苦人只有读书才是出路。
    可惜自己不是天才,拼了命也只考了个二流大学。
    知道回到家乡没出路,她不甘心听父母的话,回家早早相亲结婚生子,留下一辈子柴米油盐和数不清的抱怨。
    她留在了上学的大城市,找到了一家不错的企业,然后就是拼命工作,努力往上爬。
    等过了三十五,事业有了成绩,再想找对象时,发现高不成低不就。条件好的看不上她,条件差的她看不上……
    那,所谓的条件,基准又是什么呢?
    她自己也说不清,只这样一年拖过了一年,直到她过劳猝死,一切归零。
    这下好了,不用纠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