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长势喜人
等过年开春之后,苏长生便让人建造了一批玻璃房。
其实预苗最好的方式,是用塑料薄膜建造罩起来。
这样不但可以起到保温的效果,还能够保湿。
但是没办法,在这个时代,还没有塑料薄膜。
一时之间,苏长生也找不到很好的替代品,只能用玻璃房来替代了。
在玻璃房中,苏长生命人将地瓜埋在松软过的泥土之中。
然后每天浇水。
而玻璃房封闭性很好,白天里面的温度,估计能达到二三十度。
到了晚上的时候,可能会稍微冷上一些。
苏长生怕出什么意外,干脆命人在外面升起炉火,然后将烧好的水放入玻璃房中。
通过这种方式来升温。
没几天时间,地瓜就发出芽来,苏长生也松下一口气来。
地瓜发芽之后,只要按部就班,不缺了水,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了。
地瓜之后,就是土豆了。
年前的时候,苏长生是怕土豆发芽不好存放。
现在倒是怕土豆不发芽了。
不过只要在合适的温度,空气通畅的情况下,土豆会很快发芽的。
苏长生命人将土豆放在温暖的地方,没几天时间,土豆就开始发青。
而只要发青,就证明它快要发芽了。
地瓜和土豆的预苗情况,都十分成功。
至于接下来的玉米、生、辣椒,这些就不需要多操心了。
玉米和生的种植十分简单,根本不需要预苗。
只需要等季节到了之后,再松软的土地中挖坑,浇水,等水耗下去之后,将种粮放进去,然后埋上土。
只要种子不坏,几天的时间就能够发芽。
不知不觉之中,时间已经到了谷雨。
俗语说的好,谷雨前后,栽瓜种豆。
而这个节气,也到了种植这些农作物的时间了。
苏长生亲自带领哪些百姓开始整地。
这些地,可不是随便那块地就开始种植的。
比方说,生和玉米,最好是肥沃一些的土地。
而地瓜,则是什么地都成,山地也不怕。
地瓜怕涝,太低洼容易存水的地就不能种植地瓜。
至于辣椒,哪就不怎么挑地了。
不过还是肥沃的地产量更高。
而每一种农作物都有不同的种植方式,还有不同的苗间间隙。
像是地瓜,最好是遮成一陇一陇的,然后将地瓜种植在陇顶之上。
这样即便是有水,也会在陇沟里面,不会浸泡到地瓜,这样长出来的地瓜更大。
生的间隔相对来说要小一些,因为生长起来之后也不会太高大。
玉米就不行了,间隔必须要大一些,要不然透不进来阳光还有空气。
而这些知识,就不是苏长生从书本上看来的了。
他本来就是农村人,小的时候也没少了干农活。
这些农作物,他小时候都是种植过的。
所以他指挥起来,得心应手,甚至亲自来示范。
苏长生几乎是每一天种植一种农作物。
第一天的时候,开始种植地瓜。
土地早已经整好了,苏长生教给他们如何刨坑,坑要多深多大,间距多少最合适。
刨完坑之后,就开始浇水,浇完水之后,如何种植。
在教了一上午之后,哪些百姓,就可以自己进行种植了。
接下来,对玉米、生、土豆、辣椒,苏长生分别抽出一天的时间来,传授给他们如何种植的方法。
传授完这些之后,剩下的土地,他们就可以自行种植了。
当然了,那一块土地种植什么农作物,也是苏长生早就分派好了的,他们只管按照苏长生的方法来种植就可以了。
对这些新型农作物,苏长生和农户签订了收购合同。
如若不然的话,百姓们,虽然不得不种植,但是一定没多少积极性的。
对这些新农作物,他们不认识,不了解,不看好。
而在种植之前,苏长生就给了他们一部分补偿钱。
现在更是和他们签订了收购合同。
等新型农作物收获之后,苏长生会以每斤十文钱的价格进行收购,这个价格,要比小麦和稻米的价格高出许多。
并且苏长生还有个最低保障。
比方说,如果新型农作物的产量很低,一亩地的收入低于小麦或者稻米的产值的话,苏长生会补齐不足的差额。
这样一来,对百姓来说,就是皆大欢喜的局面了。
反正无论如何,他们都不会亏。
而万一新型农作物丰收的话,他们就大赚特赚了。
要知道,苏先生收购的价格,可是要比小麦和稻米的价格高出许多的。
听苏先生的意思,尤其是土豆和地瓜的产量都很高。
真要如此的话,他们每亩地怕是要多收入许多,百姓自然是欢喜的。
而接下来,苏长生也耐心的传授给他们,如何侍弄这些农作物的方法。
比方说玉米,等玉米到大腿高矮的时候,需要施肥,可以将家里的脏水挑来浇到地里,也可以追加农家肥。
生需要除草。
而对地瓜来说,需要在地瓜的秧蔓长长之后翻挑。
因为如果不翻挑的话,它机会扎根,长出小地瓜来。
这样会导致它在各处生长出一窝窝的小地瓜,养分分散,长不出大地瓜,从而减产。
至于辣椒,等长高之后,通常是需要将树枝将秧苗固定起来的。
如若不然的话,一刮风就很容易倒,一倒就不会再结辣椒了。
在苏长生的指点之下,这些农作物的长势很好。
而在这些农作物之中,最先成熟的就是辣椒了。
辣椒只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就能够收获。
等天气逐渐便热之后,苏府周围哪些种植辣椒的土地上,便开始挂上了辣椒。
种植辣椒其实是有些辛苦的,因为辣椒不同于农作物。
辣椒是属于蔬菜,在此期间,需要大量的浇灌。
每隔五六天,就要浇水一次。
种植辣椒的百姓,是非常辛苦的。
不过辣椒的收购价格也和农作物是不一眼的。
每斤辣椒的收购价格,苏先生足足给到了三十文一斤。
而对百姓们来说,这些辣椒,结的密密麻麻的,一看长势就十分喜人。
一亩地怕是能结上百斤,这可就是三百文钱啊!
(本章完)